科技资讯
  • 基础设施“加数” 航运发展“提速”       作为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是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并提出25项具体任务,助推我国航运业数字化发展。   我国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进展如何?进一步提升行业智慧化水平应从何处发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智慧船闸总体技术水平等位居国际前列   东海之滨,岸线绵延。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汽笛声阵阵,远洋巨轮列队入港,桥吊作业有条不紊。   高效运转,得益于智能改造。步入梅东公司大楼,一座数字化港口清晰显示在可视化系统大屏上:3公里外,50多米高的桥吊驾驶室内空无一人,只需“远控大脑”下令便能轻松抓放箱体;黄色图标对应的堆场集卡,则可通过“5G+北斗”实现实时调度。   “2016年开启智能化之路以来,梅山港区一步一个脚印。”宁波舟山港负责人介绍,如今梅山港区已拥有全球最大规模远控自动化设备集群,能够支撑千万箱级码头作业;预计今年6月,由国家电网浙江电力投建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将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绿电智慧化将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视线西移,黄金水道上,长江干线2688公里航道实现电子航道图全覆盖,汉江、赣江、信江等支流2051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已建成……方寸绘大江,手掌纳山河,数字化有力支撑长江航运发展。   从点到线及面,“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逐步成为水运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一些领域已实现‘领跑’。”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   看港口,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保持领先。目前,我国已建成18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建(含改造)自动化码头27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国际前列。同时,全面掌握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的关键技术,基于5G技术的新一代自动导引车、无人集卡等智能运输设备率先投入应用。   看航道,数字化、智慧化进程不断加快。智慧船闸总体技术水平位于国际前列,通航调度、安检、监测、运维、服务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建电子航道图里程达1.7万余公里,发布里程超5700公里;部分内河高等级航道可实现航标、水位、航道工作船等基本要素在线快速采集和自动化、实时化、立体化监测。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港口生产、航道养护等智慧化   在上海港,货物装卸已全部实现远程操控,自动导引车等智能运输设备得到规模化应用;在黄骅港,堆取料机、翻车机实现远程控制,抓斗门机等自动化改造也逐步应用;在西江航运干线、嘉陵江等跨省份航道,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部分港口和航道的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总体生产运营效率仍有待提升。”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从全国来看,各地区港口和航道智慧化水平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港口为例,上海港、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等国际枢纽海港的智慧化建设进程相对较快,但相当一部分沿海港口还有差距,内河港口智慧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总体与上述港口差距更大。   针对上述问题,《意见》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港口和航道发展条件及功能定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确定建设重点与路径。   同时,《意见》明确了相关任务要求——   在港口方面,聚焦推进生产智慧化。加快推动上海港、天津港、青岛港等具备条件的国际枢纽海港和内河港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建设或改造,加快推动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具备条件的干散货码头“翻”“堆”“取”“装”“卸”等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同时,推进港口岸电信息系统建设,鼓励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及设备迭代升级。   在航道方面,重点推进养护智慧化。推动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等建设完善航道智慧养护管理系统,全面推广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报技术应用,推进高等级航道船闸智慧化升级。   在推进航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意见》还提出要加快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以及水网地区高等级航道智能感知网建设,提升其他内河高等级航道的限制性桥梁河段、重点滩险河段、通航建筑物等智能感知水平。   港口和航道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水平、数据资源整合和综合治理力度有待提升   加快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夯实数字底座是重要基础。需要通过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港口和航道的智慧化生产运营管理服务提供安全高效可靠的基础支撑。   在大连港,通过设置多个室内外环境监测点,全面集成码头相关的水质、用能、空气质量、气象等环境要素数据,有力助推港口绿色发展。在长江航道,干线基本形成全面覆盖航标、水位、船舶、地形等要素的智能感知网,航道条件大幅提升。   “从全国范围看,港口和航道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水平还有待提升,数据资源整合和综合治理力度仍需加大。”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以长江航道为例,尽管信息化推进较快,但仍存在行业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此外,航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软件功能无法满足应用需求,亟待升级完善。   《意见》提出,推进港口和航道智能感知设备部署应用,加快重要港区和高等级航道智能感知网建设,推进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同时,提升行业数据共享水平,推动打造数据、服务、算法为一体的“数据大脑”。   “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不仅是加快建设智慧交通的先行领域,也是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负责人表示,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将推动建设一批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示范项目,深化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加快推动航运数字化转型。(记者 韩 鑫) 来源:人民日报
  • 畅通回收循环利用渠道       国务院近日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部署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其中回收循环利用行动聚焦回收换新、二手流通、再生利用等环节。回收循环利用为何被列入四大行动之中?如何进一步畅通回收循环利用渠道?   “以旧换新”的关键环节   对废旧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循环利用,相当于开发“第二矿山”,可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减轻矿产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同时,还可以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有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超过26万家,产值超过3.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值可达到5万亿元。   《行动方案》中,以旧换新包括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消费品。据统计,我国每年主要电器产品报废量超过2亿台,年均增长20%。这些废旧产品设备中蕴藏着大量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回收循环利用行动致力于打通静脉产业,确保废旧物品能够高效回收、科学处理和再利用,进而实现产业链的顺畅贯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副部长赵维全认为,这不仅是贯彻全面节约战略、提升资源使用效益的关键举措,更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秘书长唐艳菊表示,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是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能够保障各类老旧产品的妥善处置、循环利用。推动废旧电器产品流入规范回收拆解渠道,既环保又安全,同时能获得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有利于缓解资源对外依存、保障资源安全。   回收循环利用还可通过再生利用、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不同层级的利用方式实现多维度降碳。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表示,再生利用可有效减少原材料开采、运输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可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据测算,2022年,我国通过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亿吨。预计到2025年,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超过30%。   多措并举破解回收难题   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一部手机的平均寿命在2.2年左右。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但只有约5%的废旧手机能够进入专业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活动等回收渠道。   症结在哪里?一方面,废旧产品“卖不上价”。在估价模式不透明、回收标准不统一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回收市场的规范性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消费者有“后顾之忧”。智能手机存储了大量个人信息,即便格式化处理或者恢复出厂设置,也让人担心信息安全问题。   赵维全表示,目前回收循环利用确实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回收利用网络尚不健全,规范的交投站点数量有限,中转站和分拣中心建设也相对滞后;回收主体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收效率和质量;产业聚集度有待提高,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仍需加强。   《行动方案》聚焦居民、企业产生的废旧设备产品在回收时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快发展“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支持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推广上门取车服务模式等,进一步畅通报废汽车、废旧家电家具等产品规范回收渠道,推动建立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回收网络,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渠道。   此外,要加强平台企业管理,着力规范二手商品流通交易。近年来,二手闲置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用户规模达到数亿人。据统计,2023年二手汽车交易量达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   《行动方案》针对二手交易市场不规范不便利等问题,部署优化便利二手车交易登记措施,引导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了二手车、二手电子产品等二手商品的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强化了交易平台管理责任。   瓜子二手车高级副总裁王晓宇表示,瓜子二手车在建立企业评价机制方面实施了严格的标准,确立了二手车商分级体系,确保所有车辆都须通过官方的专业检测,并且引入三方视频验车服务,确保验车过程的透明度。   提升资源再生利用水平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引导低效产能逐步退出。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支持政策,研究扩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制度覆盖范围。支持建设一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赵维全表示,供销合作社系统将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快完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县(区)分拣中心为支撑、乡镇(街道)中转站为节点、村(社区)回收网点为终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提高回收利用水平。   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国再生资源集团是国内综合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2022年回收处置各类再生资源超过2000万吨。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云立表示,中再生集团公司将不断健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发挥废家电拆解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全力提升包括家电在内的各类废旧消费品的回收能力。同时,加强与大型家电生产企业的合作,开展生产残次品回收和以旧换新等业务合作,提升前端资源掌控能力。   此外,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循环利用需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等力量,打好“政策、市场、科技、社会”组合拳。朱黎阳表示,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推动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下大功夫,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加大科研机构投入,探索更环保高效的回收循环利用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员社会公众积极践行绿色消费理念,主动将淘汰下来的汽车、家电、手机等废旧产品在规范的二手市场进行交易,或交由规范的回收拆解企业进行处置,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记者 刘 瑾) 来源:经济日报
  • 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互联网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服务质量深度优化。《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持续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网络基础资源不断优化。截至2023年12月,IPv6地址数量为68042块/32,国家顶级域名“.CN”数量为2013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36亿个。物联网发展提质增速。截至2023年12月,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3.32亿户,较2022年12月净增4.88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例达57.5%。移动通信网络高质量发展。由5G和千兆光网组成的“双千兆”网络,全面带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创新发展,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网络惠民走深走实,更多人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持续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城乡上网差距进一步缩小。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纵深推进,各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推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22年12月提升4.6个百分点。群体间数字鸿沟持续弥合。我国对老年人、残疾人乐享数字生活的保障力度显著增强。2577个老年人、残疾人常用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超过1.4亿台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完成适老化升级改造。公共服务类应用加速覆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与包容,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持续发展让网民数字生活更幸福。网约车、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明显,较2022年12月分别增长9057万人、5139万人,增长率分别为20.7%、14.2%。   新型消费持续壮大,助推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新型消费潜力迸发,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助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文娱旅游消费加速回暖。以沉浸式旅游、文化旅游等为特点的文娱旅游正成为各地积极培育的消费增长点。截至2023年12月,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5.0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8629万人,增长率为20.4%。国货“潮品”引领消费新风尚。国货“潮品”持续成为居民网购消费重要组成。近半年在网上购买过国货“潮品”的用户占比达58.3%,购买过全新品类、品牌首发等商品的用户占比达19.7%。(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两个人工智能系统说起“悄悄话”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在人工智能(AI)研究方面取得一项突破:他们让两个AI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语言交流。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上。   研究人员开发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展示了AI系统解释语言指令并相应执行任务的能力。在学习并执行一系列基本任务后,其中一个AI系统能够向其“姐妹”AI系统提供这些任务的语言描述,而后者又执行了这些任务。   研究中使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建立在S-Bert体系结构基础上,由3亿个经过语言理解训练的神经元组成。通过精心设计的模拟人类认知过程的训练方案,该网络首先被教导解释类似韦尼克区的语言输入,负责语言理解。随后,它被训练来复制任务,类似于布罗卡区,负责任务执行和发音。   参与这项研究的雷达尔·里夫兰博士解释说,该神经网络学会了解读英语书面指令,并执行各种任务,包括指示刺激位置和对视觉提示做出反应。经过训练后,它可以有效地向另一个AI系统描述这些任务。   两个AI系统完全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而不依赖于预定义的命令或编程。除学术意义之外,这一突破还为实际应用带来巨大希望,特别是在机器人领域。   让机器具备理解和执行语言指令的能力,为未来先进类人机器人的自主协作与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展望未来,研究人员认为,AI系统将不仅能深刻理解人类,更能以近乎人类交流的方式实现相互交互与协作,这预示着AI技术将开启全新的发展纪元。   让两个AI系统之间完全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这样的研究可不仅仅为了好玩,而是其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的应用场景中,AI一般只负责执行某个具体环节的任务,而任务与任务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依然需要人来完成。假如AI之间可以进行语言交流,比如AI质检员向机械臂发送调整加工工艺的语言指令,那么,AI将在工厂生产等众多应用场景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可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记者 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3月2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制的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CAFE2)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14.8粒子微安流强、224兆电子伏能量的束流在靶稳定运行,创造了国际同类装置运行束流参数的最高流强纪录。   超重元素合成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目前,科学家总共发现了118种元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成功合成了十多个新元素和数百个新核素。俄罗斯和日本还研制了用于超重元素研究的专用加速器装置,最高流强10.4粒子微安。   CAFE2于2022年建成出束,装置运行时间已超过10000小时。截至目前,近代物理研究所成功合成了38种新核素,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并被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杂志在线报道。   CAFE2为超重新元素合成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而14.8粒子微安流强的成功运行更为冲击合成119号、120号新元素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为中国科学家率先合成元素周期表第八周期新元素,实现元素命名零的突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记者 颉满斌) 来源:科技日报
  • 元宇宙: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稳健发展       元宇宙作为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未来产业,具有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等特性,或将深刻影响人类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自2021年发展元年开启,元宇宙概念体系逐渐清晰,在政策布局、产业发展、应用融合等方面也实现了诸多探索。   元宇宙概念认知逐步清晰   元宇宙是数字网络空间和物理世界的开放互联与深度融合宇宙的产物,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的未来产业,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高级形态,有望催生3D虚实融合的数字体验,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沉浸式、实时永续、具备互操作性的互联网新业态,创造由数字“比特”与人类“原子”深度融合的新型社会景观,其概念内涵主要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多个层面。   从技术视角看,元宇宙是基于多种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沉浸式、自主化、虚实融合的数字网络空间。“多种信息技术”是指区块链、扩展现实(XR)、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沉浸式”强调用户身临其境的临场体验,主要涉及3D音视频、适人化终端与云服务平台。“自主化”是指用户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主参与和自由交互,不再局限于类似传统游戏中预先规定好的内容叙事程式。   从经济视角看,元宇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价值重构、数字内容通证化、内容创作货币化、开放互通的新型经济体系。一方面,基于区块链分布式信任机制的“数字内容通证化”加速互联网经济活动水平贯通。用户可借助分布式身份等实现个人信息跨平台认定,依托数字藏品等实现数字物品资产所有权跨平台认定。另一方面,“内容创作货币化”反映出互联网内容主导权由平台企业向大众创作者(UGC)转移。   从社会视角看,元宇宙技术的社会嵌入或将推动社会生活发展演进,影响现有社会分工、社会传播与社会关系构型,有望创造一种新的、虚实融合的社会景观,并对现有网络社会产生影响,例如,加速人与数字信息的融合进程,增加众多新兴就业岗位等。   元宇宙政策布局路径分化   以美国为代表,聚焦重点领域的优势构建。在重大技术研判上,2021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用于促进美国未来十年的科研创新,并将以先进的通信和XR为代表的沉浸式技术列入十项重大技术领域之一。在经济体系构建上,2022年3月,签署《确保数字资产负责任发展的行政命令》,表明美国推动构建基于美元的数字资产体系,强化数字资产风险防范,维持和保护美国在数字资产领域的领先地位。   以韩国为代表,高举元宇宙发展旗帜。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全局开展元宇宙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以元宇宙为政策落点的规划举措。2022年韩国政府公布《元宇宙新产业领先战略——培育数字新政2.0引领新产业发展》,提出到2026年,元宇宙产业规模居全球前五,专业人才不少于4万,50亿韩元以上元宇宙企业数量不少于220家,围绕生产生活诸多领域挖掘50个“元宇宙+”创新应用场景。   以欧盟为代表,强调规范与发展并重。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数字领域的监管力度,现有立法体系已覆盖加密资产、隐私保护、虚拟生成、市场垄断等元宇宙场景下的监管问题。此外,2023年6月,欧洲议会下辖部门发布元宇宙研究报告,指出元宇宙可能给公民生活、健康、工作和安全带来潜在挑战,建议构建更适应元宇宙的监管模式,兼顾创新合作和权利保障。另一方面,2023年7月,欧盟议会发布《Web4.0和虚拟世界的倡议》,提出推进虚实融合等技术的前瞻性部署,抢抓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机遇。   元宇宙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从体系结构看,主要包括四部分,基础设施层旨在支撑元宇宙虚实融合世界的持久运行以及海量用户的群体互动,通信、算力与信任成为关键基础设施。平台赋能层提供元宇宙多元创新应用的技术驱动力,主要涉及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产业,可按照元宇宙技术类别划分为沉浸式计算云服务平台、数据资产及交易服务平台。前端体验层触发软硬协同的用户体验闭环,主要涉及智能终端、音视频产业,XR眼镜与3D沉浸视听成为元宇宙接入终端与视听内容的新形态。创新应用层旨在满足大众消费、行业赋能与公共服务方面的多元需求。   从技术主线看,元宇宙不涉及某些从无到有的全新产业,而是加速了视听电子、智能硬件、网络通信、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既有产业围绕元宇宙特征内涵和发展愿景进行自主演进,并初步形成两条技术驱动主线,一是以XR为代表的沉浸式技术将塑造前端体验层、平台赋能层中的沉浸式计算服务,二是基于区块链分布式信任技术有望助推平台赋能层中的数据资产与交易服务。   元宇宙融合应用由浅入深   元宇宙相关技术已渗透至工业生产、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诸多行业,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应用场景和创新实践,提升用户沉浸式体验,赋能企业提质增效。在工业生产领域,元宇宙应用已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管理、售后服务等全流程,提供协同设计、数字孪生、现场巡检、虚拟培训、远程维保等服务,促进工业关键流程的数实融合。在文化旅游领域,面向行前规划、游中体验、游后营销服务等环节,已形成VR直播、数字人导览、AR营销、数字藏品等丰富多样的元宇宙应用,助力提升景区、商圈等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在教育培训领域,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虚拟实训等已应用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提升教育培训效率与质量。例如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在虚拟课堂中探索历史事件的虚拟重现,通过互动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知识吸收和理解效果。(作者 丛瑛瑛) 来源:人民邮电报
  • Sora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值得关注       上个月,OpenAI公司推出了文生视频人工智能(AI)模型Sora。OpenAI展示了Sora利用少量简短文字提示即可创建逼真视频的能力,并提供了包括一位女士在闪烁着霓虹灯的东京街道漫步,以及一只狗在两个窗台之间跳跃的视频片段。   Sora所展现的能力和潜力很快引起了科技界、商界和投资界的高度关注。OpenAI表示,根据文字提示生成视频只是其整体计划中的一步。ChatGPT在AI准确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表达方面取得了突破,而Sora则更进一步,在理解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创建了更复杂的视频内容。   OpenAI相信,顺应AI发展的逻辑和技术进步的趋势,Sora未来会创作出更加精致、更加真实的作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更加多样化。如果这些应用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OpenAI表示,根据文字提示生成视频只是其整体计划中的一步。ChatGPT在AI准确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表达方面取得了突破, 而Sora则更进一步,在理解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创建了更复杂的视频内容。   AI原生产品潜在应用多   Sora并不是文生视频技术的第一个例子。去年6月,谷歌支持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Runway发布了Gen-2,这是一款根据文本提示或现有图像生成视频的模型。今年1月,谷歌研究院推出了一款名为Lumiere的文生视频扩散模型,号称能够一次生成“完整、真实、动作连贯”的视频。   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称,Sora等AI原生产品有不少潜在的好处。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数字文化专家特蕾西·哈伍德指出,该技术可以一种更便于理解的方式来呈现晦涩难懂的文本,比如学术论文。其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形象化地表达复杂概念,并将研究结果传达给外行人。   该技术另一个潜在用途可能是医疗保健,文生视频AI能够代替人类医生与患者交谈。英国科普咨询师克莱尔·马隆表示,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令人不安。但人们也可能会发现,如果他们想要在一天内多次询问医疗人员专业问题,这会非常方便。   马隆说,像Sora这样的文生视频AI工具可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庞大的数据集。生成式AI可筛选出代码并完成一般研究任务,但也可“做更复杂的工作,比如向它提供数据,并要求它作出预测”。   将AI战场引向影视创作   美国“欧亚评论”网站称,Sora将对一些行业发展和相关就业产生影响。ChatGPT上线后,很多行业开始改变运营方式,有些职业受到冲击,工作岗位开始被AI取代。引入Sora之后,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从网上的反映来看,影视行业专业人士的担忧最为严重。   美国演员汤姆·汉克斯表示,他正在使用AI技术拓展他去世后继续职业生涯的前景。对此,英国雷丁大学研究创造性AI和电影制作的多米尼克·利斯称:“如果你是一名雄心勃勃的年轻演员,正在规划自己的未来,而你被告知‘对不起,汤姆·汉克斯将永远扮演主角’,你还会打算未来投身表演业吗?”   就在去年,好莱坞编剧发起了全行业罢工,抗议制作公司广泛使用AI进行剧本创作。Sora的出现,完全可将AI战场引向好莱坞,甚至对全球影视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AI应用的进步也会催生大量新职业。但如果人类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积累被AI所取代,世界将会发生重大变化。ChatGPT无需上法学院即可通过律师资格考试,而Sora则无需上电影学院也能拍电影。   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不容忽视   哈伍德表示,虚假信息是文生视频技术的主要挑战。她说:“我们很快就会被大量引人注目的信息淹没,这真的很令人担忧。”   《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称,AI有可能复制或高度模仿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并将其作为原创生成内容呈现。   “欧亚评论”网站称,数字时代的各种问题将因AI技术的进步而加剧。想象一下,在未来社会,如果数十亿网民可使用类似Sora的工具轻松制作和发布视频或电影,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尽管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获取、创造和传播成为民众的“普遍权力”,但其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信息多样性。海量信息时代仍然存在信息垄断和“有效信息沙漠”。互联网底层核心技术和规则的掌控者仍然可以控制信息受众。例如,高层次的AI大模型技术和应用可能会被极少数公司所控制,这些AI巨头拥有难以被法律约束的另一种权力。如果按这样的轨迹发展下去,AI巨头很可能成为无所不能的“怪物”。   《自然》杂志表示,文生视频AI工具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媒体内容创作者,但它同时将给社会带来广泛的问题。人们必须换一种思路来评估所看到的内容,以应对这种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记者 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 跨境电商成为稳外贸重要力量       中国跨境电商产业总量大,增速猛。近些年来,中国跨境电商持续发挥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发展呈现很多特征。   一大特征是行业渗透持续深化。数字经济浪潮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出口时将目光投向跨境电商平台。一部分企业在原有出口流程基础上,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获取订单,拓宽海外销售渠道。另一部分企业开展跨境零售业务,直接面向海外终端的个人消费者,加速产品销售和推广。   经营模式在迭代创新。在服务方面,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走精细化运营道路,推出全托管、半托管等多元模式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全托管模式下,平台负责企业定价、运营、物流、售后等环节,降低跨境电商运营专业化门槛。半托管模式下,平台主要解决海关、物流等跨境难题,为出海企业“减负”,增加企业灵活性。在营销方面,跨境电商平台品牌打造针对性强,利用智能化大数据,在细分领域精准触达消费端。此外,“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的新零售业态加速兴起,成为当下新风口。   产业带动作用强劲。在跨境电商红利加持下,跨境物流稳步增长,在物流配送、干线运输到海关通关、海外仓储等方面促进作用显著。另外,跨境电商销售引发电子支付旺盛需求,刺激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加速覆盖全球,呈现高增长态势。跨境电商带动物流、支付等衍生产业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实现“双向奔赴”。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企业出口势头向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依托中国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陆续出台包括便利通关、退税结汇、退货试点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给企业和商家提升了很大信心。其次,较为成熟的供应链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可以支撑中国跨境电商终端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商品适应全球消费趋势,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为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此外,随着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愈发成熟,本土电商平台之间的横向竞争日趋激烈,跨境电商门槛不断降低,服务愈发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平台企业良性竞争能够促进行业保持创新发展活力。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跨境电商即将成为未来经济重要业态之一。跨境电商为全球消费者与优质商品架起桥梁,搭建连接生产商、品牌商、贸易商等环节的直连通道,成为全球外贸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从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到物流供应链,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跨境电商的全方位助力,中国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键节点。   当下,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展望跨境电商发展态势,值得关注3个方向。一是技术创新。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将提升跨境电商数字化水平。未来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应重点关注技术变革,将新技术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探索跨境电商应用新场景。二是赋能价值。未来跨境电商应注重避免同质化问题,基于对海外市场需求的洞察能力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挖掘细分价值,充分赋能产业链上游,形成跨境电商出口产业的多样化生态。三是本地服务。从长期来看,跨境电商核心环节是本地化服务,未来应加强布局海外市场本地化经营战略,适配本地市场需求。   为促进跨境电商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应引导企业全方位合规化运营。未来中国跨境电商将会走得更远,进一步提升中国跨境供应链产业水平,为中国经济发展再添动能。   (李鸣涛 作者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徐令缘、冯煜雯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钥匙       面对食品行业普遍存在的“大而不优”现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此,各地牢牢牵住创新“牛鼻子”,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育等方面下功夫,掀起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热潮。   如何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钥匙,穿针引线、组链成网、织网成体,推动食品产业生态更高端、更绿色、更安全?   强化创新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关键。以漯河为例,当地抓住政策机遇,依靠中原食品实验室等科研力量,构建贯通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聚力攻关难点技术,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推动食品产业发展打造核心动力。   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首先,在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上,应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库,集中资源引育“链主”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让各类企业唱主角、自觉成为创新主体,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   其次,在创新平台提质扩容上,借鉴中原食品实验室组建模式,建设运营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对接各大科研院所,支持其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度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研发平台。   此外,在人才引育方面,应围绕建设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创新工作机制,多渠道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吸纳高层次人才落地。坚持引育并举,引进一流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同时,大力培养青年人才、潜力人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   一流的创新生态,是食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沃土。应推动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人才、金融、土地、数据等要素汇聚,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激发创新活力,为研发攻关提供动力保障。(张晓甫) 来源:经济日报
  • 人工智能“复活”技术须守住法律底线       随着AI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触碰到监管盲区的情况不可避免。AI行业应加快行业标准制定与自律规范建设;监管部门则应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为技术创新和应用划清红线、亮明底线。   近日,有网友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已故明星,并发布了相关视频。视频中的数字人拥有与已故明星同样的相貌与声线,尽管传达的内容是善意和慰藉,但仍引发不小争议,目前相关视频已全部下架。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以逝者数字形象为依托的虚拟“复活”成为可能。目前,为过世亲友制作数字人形象已成为一门小众产业,顾客只需支付百元至万元不等,就可以制作出逼真度、互动程度不同的数字形象。   尽管可以为逝者的亲友带来安慰,但这种做法也面临着法律风险。“复活”明星之所以受争议,是因为制作者未征得家属同意,擅自使用已故公众人物的形象与声音信息制成数字形象。民法典第994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目前已有律师表示,未获许可擅自制作他人AI虚拟视频的行为涉嫌侵害当事人肖像权,即便不以盈利为目的,上述行为也可能构成侵权。   随着AI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触碰到监管盲区的情况不可避免。为了让技术更好地造福社会,AI行业应加快行业标准制定与自律规范建设;监管部门则应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为技术划清红线、亮明底线。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相关监管法规,监管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去年,我国首份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监管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对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准确、防止虚假信息等提出要求。此前已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也明确了深度合成内容的数据和技术管理规范,其中第14条指出,“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关于AI技术的争议远不止于此。今年“3·15”媒体披露了不法分子运用数字生成技术换脸实施诈骗的行径,其运用的技术恰恰与制作逝者数字人的技术相同。同样的技术,运用得当可以抚慰人心,运用不当则成为侵害他人权益的“帮凶”。层出不穷的问题与争议再次向人们展现了新技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新问题与新挑战。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来看待新技术?相比因噎废食,我们更应守住伦理与法律底线,对新技术善加引导,让AI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辛自强)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