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脑机接口技术取得新突破 产业化有望再提速       近期,脑机接口领域技术取得新突破,除了传统医疗领域,相关产业还在安全等领域应用落地。权威报告指出,脑机接口医疗全球市场或将超过百亿美元,非医疗市场潜力更是值得期待。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脑机接口正处于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关键期,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和加强产业应用探索。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贾旺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利用微创脑机接口技术首次成功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意念控制光标移动,这意味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迎来又一个突破性进展。除了天坛医院,近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机构也宣布在脑机接口领域实现突破。   据了解,脑机接口可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信息通道,从而对大脑状态进行监测,实现“意念”控制。作为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融合的关键性技术,被公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文宇告诉记者,近期中外脑机接口技术接连实现突破,加速了脑机接口领域的发展步伐,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更引领了市场的变革,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落地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取得新的发展,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失能患者重获运动能力,为多类神经性疾病治疗带来曙光,也有望为更广泛生活工作带来改变。   在医疗方面,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6万5千通道双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及其它一系列产品,有望让眼球坏死的病人复明,让重度失眠患者能够拥有深度睡眠,让耳神经完全损坏的病人重新获得听觉。   除了医疗用途,脑机接口技术同样有望进入更广泛的生产生活中。北京华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公司自研的脑机接口智能安全帽,可以提取一线作业人员的脑电波信号,通过专门的算法生成安全信息,当出现昏迷、中毒等风险隐患时,实现自动预警、报警。“我们的产品让安全帽不仅可以被动防护,更能主动感知、预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23年)》指出,脑机接口融合特点突出,技术可用于医疗、工业、教育、娱乐等多领域,尤其值得关注医疗、睡眠、康养、消费娱乐等领域的市场发展前景。脑机接口全球医疗市场或将超过百亿美元,非医疗市场潜力更是值得期待。   2023年2月,在工信部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成立了脑机接口产业联盟,涵盖了脑机接口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产业研用医各方力量,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各方协同发力,共同助推产业良性发展。   天津、湖南等多地在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将进一步布局脑机接口产业。   在脑机接口产业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对于相关产业发展,还将进一步加强伦理指引,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隐私保护。   针对脑机接口技术存在的伦理指引问题,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研究编制了《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促进脑机接口等领域的规范研究,为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伦理参考。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指出,脑机接口产业亟待政府、相关行业大力支持及组织加强监管,提供政策指引,重视高性能国产化设备研发,并建立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促进相关产业良性发展。   “脑机接口作为一个高度学科交叉性技术,需要不同领域的人员参与,促进更多关键技术突破。建议加强对交叉学科方面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不同学科合力促进技术和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强对记者表示。   李文宇强调,在积极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让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脑机接口,注重注意数据安全、个人隐私安全和生命健康保护,保障脑机接口产业健康良性发展。(记者 袁小康 王自宸 孟含琪 侠克) 来源:经济参考报
  • AWE2024观察丨智能家电家居一体化:深度融合 任重道远       新华网上海3月15日电(赵秋玥)可全屋空气定制的智慧空调、保鲜除菌一步到位的嵌入式冰箱、满足精致“洗烘护”需求的洗干套装,以及隐于台面的升降式燃气灶、自动开门的洗碗机、自己扫拖洗烘的扫地机......随着居民生活品质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家”的概念与功能的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以实现节省空间、提升整屋颜值的目的。   在AWE2024,“家”的概念与功能不断被重塑。围绕“家”这一生活场景,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家居建材品牌以及零售渠道平台围绕“家”这一生活场景,共同打造家电家居一体化生态。家电消费市场正经历一轮从单品的价格较量走向成套、全屋的价值引领跨越。   发展家电家居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过去几年,家电的更新需求和新增需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速放缓,如何创造新的增量市场空间成为各类型家电企业都开始思考的问题。   从需求层面,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不断升级,无论新家装修还是旧房整改、局改,消费者往往要求各类新潮品质家电一应俱全,并搭配风格统一的家装家居,与家电嵌入严丝合缝,智能联动整体规划。因此,家电家装家居的一体化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今年AWE官方对外发布的“行业发展十大趋势”报告也提到,在消费新时代,多种多样的家电不再仅仅将功能堆叠和呈现,而是要将满足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新需求当作目标。对各大企业而言,营销也不再是卖单品、卖套系,而是主动去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多元化、一体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优质企业示范引领,“鼓励跨行业强强联合,加强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营销服务、资源对接等方面合作互补,引领家居产业融合发展和消费升级。”   落地到具体家电家居行业,家电和消费电子品牌、家居建材品牌,以及零售渠道平台集体向家电家居一体化生态进发,并在AWE2024集中亮相。   AWE2024期间,海尔智家携海尔、卡萨帝、Leader、GE APPLIANCES、斐雪派克、三翼鸟等品牌,再度以一整个展馆展示其在智慧家庭领域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和创新:从早先提出“场景替代产品,生态代替行业”的口号,到三翼鸟场景的落地、升级,海尔智家将交易、资源、数字系统整合进一个平台,融入包括家装、家居、家生活等各领域上千家本地生态伙伴,围绕用户衣、食、住、娱需求打造智慧生活体验,使得生态链接得以无线延展。   华为打造1500+平米全场景智慧生活沉浸式体验空间,更有户外未来之家车家互联体验区,带来华为全场景科技产品与互联互通的未来家体验。   海思以“以创新 领新境”为主题,向业界展示了海思持续创新引领的最新成果—“5+2”智能终端解决方案,该方案以使能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为愿景,基于三大应用场景,整合多领域丰富的产品能力和星闪、端侧AI等生态平台,以体系化设计解决方案为智能终端带来更智慧的用户体验。   家电家居企业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要想真正实现家居家电的一体化,难度不言而喻,最直观的,家电标准化程度较高,而家居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这就要求企业重新整合两者的供应链。   多家家电家居企业已经开始从设计、技术创新角度出发,从内而外打造符合用户需求且具备更高审美和实用性的产品。以卫浴品牌为例,通过智能坐便器、卫生陶瓷、龙头五金、浴室家具、浴缸浴房、瓷砖等系列产品的场景化组合联动,引发行业对卫浴空间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系统化、交互性产品的设计研发与推广的思考。家电家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使出浑身解数,致力于满足新消费时代用户愈发旺盛且严苛的一体化家电家装需求。   不过,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能够戳动他们消费的点,不仅仅是停留在噱头上,而以场景为导向的家居家电一体化,真正打通了设计、装修、选家具、通水电等全链条,并且涵盖硬装、软装、购置家电的环节。对于家电和家居家装企业而言,深度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表示,AWE2024聚焦家庭生活场景,根据技术创新、消费趋势和市场需求,打造更多细分生活场景,提供更好的场景化体验,推进跨界发展和产业融合。希望家电企业、各类家居企业,包括卫浴、建材、家具、五金等品类企业,都保持着面向用户积极创造的心态,以多样性的可能去尝试探索,并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的一体化设计、经营体系建设,从而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主动、健康、节能的智慧生活体验。 来源:新华网
  • 推动家电“以旧换新” 电商平台大有可为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记者凌纪伟 赵秋玥)2024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4)14日在上海开幕。在鼓励包括家电在内的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指引下,今年展会所展示的新产品、新消费场景、新生活方式,为消费者更新家电提供了新的参考。   作为展会的一大亮点,抖音、美团、小红书等新兴线上业态与京东、淘天等传统电商平台成为今年展会的重要参与者。期间,主办方还与京东、天猫、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联合开展了多种促消费活动。   电商平台是“以旧换新”的重要参与者   进入数字时代,用户需求的演变进一步推动中国家电零售渠道多元化。这也预示着在这一轮家电“以旧换新”的推进中,业态多样的线上平台将扮演重要角色。   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家电以旧换新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   “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品牌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基于自身庞大用户基数、高效的物流配送能力、数据化管理流程,是‘以旧换新’行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首席分析师郭召芬认为,一方面电商平台有助于“以旧换新”活动更快捷、更有效地触达更多消费者,另外“一站式换新”已成为这些平台的标配,提升了消费者“以旧换新”服务体验,也激发出消费者“以旧换新”的意愿。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表示,电子商务平台在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中,以其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广泛的覆盖范围、透明化的交易机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积极响应政策、运用大数据等优势,显著提升了消费者体验,有力推动了家电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升级、节能环保与消费者权益的多赢。   推进“以旧换新”促进家电业向“绿”而行   中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底,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家电、汽车等更新换代将创造万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到2027年,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的目标。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者换新需求,电商平台已开始布局。“在本次AWE期间,京东联合十大品牌首发的所有家电新品,其中超过80%都是一级能效和新一级能效以及一级水效供用户选择。”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家电家居生活事业部总裁李帅说,为了促进用户更换更节能、更环保的家电产品,京东还推出了“以旧换新”立减10%的权益,促进家电产业绿色转型。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认为,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规模大,数字化管理能力强,采用“互联网+回收”模式,可以有效实施管理,做到全程透明化和可追溯,帮助解决回收秩序管理的问题。   “电商平台通过为消费者提供简单、直接的‘以旧换新’渠道,省去了消费者自己寻找回收渠道和处理旧家电的不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说,电商通过“以旧换新”服务,促进了电子产品的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推动着家电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新华网
  • 以跨境电商激活外贸新动能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快件监管中心内,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服装打包装车。预计5天内,货物就可以全部派送到日本消费者手中,比之前缩短了2到3天。火热的情景,成为跨境电商出口飞速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发展迅猛,总额超过1.8万亿元,增长19.6%,远超同期全国整体出口增速。一批新兴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占据了国外电商市场的较大份额。仅从上海浦东机场海关来看,有3家电商平台2023年出口申报量同比增长超10倍,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可以说,跨境电商出口快速发展,助力我国产品通达全球,为促进外贸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作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屡创新高,表现出诸多亮点。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建设独立站已超20万个,出口涵盖从服饰鞋包、玩具家纺到电子数码、智能家居等大部分“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优势产品。跨境电商的配套服务也在完善。截至2023年,我国海外仓已经超过1800个,我国银行基本可以为境内跨境电商经营者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跨境电商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飞速发展,离不开强大供应体系的支撑。外贸一直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连接点,我国强大的国内供应链优势、生产配套优势,为跨境电商出口赢得了成本和价格优势。比如,青岛积极融入、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立覆盖沿黄9省区及新疆、云南的“9+2”跨境电商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和黄河流域跨境电商联盟,既让内陆产业能够对接海外需求,又降低了出口成本。可以说,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的基础设施、产品研发、科学备货、仓储配送、营销推广以及客服售后等全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跨境电商的潜能还将进一步释放。   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飞速发展,有赖于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新时代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使跨境电商行业轻装前行。从降低跨境电商企业出口退运成本,到完善跨境电商发展所需的物流基础设施,再到资金扶持企业建设独立站,中央和地方多角度施策,各类创新举措相继推出,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速。同时,我国还充分利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不断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境支付、个人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等领域先行先试。这表明,实现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协调配合,就能为跨境电商出口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多措并举,优化服务,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一定能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注入外贸新动能。(高凌云) 来源:人民日报
  • “人工智能+”不止是加法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从“互联网+”到“智能+”再到“人工智能+”,概念之变体现了时代之变、科技之变。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彼时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迅速融入传统产业和民生领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产业、新模式势头强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拓展“智能+”,重点在于乘势而上,靠加速落地的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人工智能+”,则要用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个个“+”,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把握,也是对经济新动能的敏锐判断。   为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这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ChatGPT仍在不断演进,Sora又惊艳登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迈向规模应用。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就是当下那个“最靓的仔”,是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引擎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4482家,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尤其是,经过多年培育,行业经历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入了人工智能化转型阶段。   “人工智能+”什么?是千行百业,是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是无限可能。比如,人工智能+制造业,能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个性化定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人工智能+交通,将打开智慧交通新世界的大门,提供更加敏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出行环境;人工智能+教育,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只有赋能千行百业,结合各种场景,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   “人工智能+”不能止步于加法。在“互联网+”“智能+”的实践中,不乏技术、产业“两张皮”的案例。比如,为了实现“智能+”,企业盲目上马一套智能系统,投资巨大,但新系统可能长期浮于简单的连接和设备管理等,或是很难实现行业扩展,甚至出现不好操作、不匹配企业实际情况等问题,不仅无法提升企业竞争力,甚至是在做减法。人工智能要走进企业行业,深入千家万户,与具体的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等结合,在不同场景中锤炼升级,才能加出现实生产力,进而带来技术、产业、要素变革,发挥出乘法效应。   用好“人工智能+”是个系统的大工程。夯实技术底座是基础,要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提升智能芯片算力水平,强化“根”技术研发。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是重点,既要加快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也要拓展特色应用场景,做好试点示范。提升重点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水平是关键,可发挥大模型强认知、强交互、强生成的特点,促进高端装备、关键软件、智能终端升级迭代。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方向,需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做好创新支撑。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需要更多投入、更多规范,也承载着更多期待,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未来世界将超乎想象。 来源:经济日报
  • 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再迎政策支持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月14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介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为抓好贯彻落实,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6个方面着手提出14条具体政策举措。   具体来看,6个方面包括搭建多层次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培育多元化新型农村电商主体、提高农村电商产业化发展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电商促销活动、巩固拓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成效等。   对于《意见》的主要特点,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表示,一是聚焦数字转型。《意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技术和应用创新为驱动,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电商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   二是着力补齐短板。《意见》从农村电商面临的基础设施不健全、配送体系滞后、电商人才缺乏等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性地提出打造县域直播电商基地、拓展农村数字便民服务、提高农村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等具体措施,着力补齐农村电商短板,夯实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基础。   三是强调因地制宜。《意见》从东中西差异和人口、区位等因素出发,指导各地立足产业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引导电商服务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各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乡情民俗等元素,着力培育农村电商特色品牌,推广特色产品和服务,营造主题鲜明、亮点突出的农村电商发展氛围。   何亚东表示,发展农村电商,是创新商业模式、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增收、更好满足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抓手。据他介绍,近年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支持1489个县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15.8万个,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我国农村电商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何亚东还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抓好《意见》落实,加强政策配套和部门协同,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打造农村电商宣传新载体,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记者 王文博)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中国大市场向“新”而行       中国大市场不仅蕴含了产业的演进,也催生出强大的向“新”力。   从2015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先后提出“互联网+”和“智能+”,再到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人工智能+”,这是中国市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释放创新动能的新信号。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创新引擎的澎湃动力: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中国市场是一个海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和潜力。在多重风险与挑战中稳健前行,发展引擎和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兴产业、新能源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消费……无处不在的“新”,彰显中国正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就是现代化的‘发动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这次报告提出‘人工智能+’,意味着我国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鼓励各行各业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说,人工智能浪潮到来,多领域开拓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要将算力和大模型落地,让技术进步更好地惠及百姓。   中国拥有完备产业链,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但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   首钢集团董事长赵民革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企业转型带来新机遇。“我们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依靠创新实现动能转换,夯实发展新动能之基。”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新”出彩   业界认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应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表示,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日趋成熟和低空空域管制逐步开放,我国庞大的低空经济产业链雏形初现,低空经济有望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我国量子科技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尤其是在量子计算等领域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表示,把某些比较成熟的量子信息技术先行先试,形成未来产业的推动力,我们不能等。   消费新动能推动产业创新提质   市场,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认为,拓展消费新空间,拼的是产品的综合能力,核心是增强创新能力。   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的产生,背后是拉动中国制造业供给,提高生产能力,带动经济增长。   自动驾驶、VR体验、智能家居……近年来,5G、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为新消费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打破传统的消费时空界限、创造了智慧化新消费场景,使功能各异的新产品不断落地。   新消费正在打开新空间。在促进消费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等,诸多举措落地,让百姓满怀期待。   “‘人工智能+’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称,从智能驾驶、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教育,目的就是让新技术可感可及。他表示,下一步将向汽车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安全舒适的产品体验,增强自主汽车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优势。   瞄准未来,中国大市场向“新”而行。(记者 鲁畅)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完善科研育人机制 托举创新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高水平研究。”高松表示,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去解决未来的问题。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形成创造力。   站在未来的风口上,面对技术加速迭代、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等多因素叠加的不确定性,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遵循面向问题、面向需求、面向未来的目标定位,坚持能力导向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形成创造力,势在必行。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不同于以往的机制和方式。事实证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足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基于高挑战性的真实问题解决、依托相对高位阶的平台资源、围绕高水平项目任务开展持续性研究探索,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育。这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提出了创新、提质的要求,尤其对高校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期待。   科研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和载体,发挥科研育人功能被提到新高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大学都在努力探索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研制出台推进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探索开展“科研+”系列行动,积极开展科教协同育人改革,将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共同支撑人才培养,被寄予厚望。   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最根本的成效是学生视野和学习方式的拓展,是科研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培育,是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理性气质的提升。正如有诺奖得主感言的,“大学给予学生最为震撼的教育并非来自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进入研究工作实验室。他们在那里获得个人体验,接触最新的设备和尚无答案的问题。这些经历是他们毕业五到十年后也不会忘记的。也正是这一点改变了他们的生命历程。”   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需遵循阶段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起始和基础阶段,首要的是让学生有了解和熟悉科研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观摩到学者的研究工作,激发像学者一样做研究的兴趣,进而模仿、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即便是简单的重复性、验证性工作,也能逐步建构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或对产业前沿信息产生一定程度的好奇和敏感。到相对高阶的阶段,就要让学生真正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尤其是高水平科研项目,或以课题组成员参加到教师主持的项目任务中,或以主持人的身份,独立承担哪怕一个很小块面的研究工作。关键是切实深入到探索性、创新性、问题解决性的学习体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通过开展研究解决问题,产出某些具有创新特质的科研成果。   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教师指导、平台支撑、激励机制同样关键。任何教育阶段、以任何形式开展的人才培养,教师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科研育人同样需要强化教师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展和科研训练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需要有在前沿研究领域实现积累、承担项目任务的能力水平,同时还要有把科研成果与学生共享、将学生纳入科研工作格局中的自觉担当。而高层级的科研机构平台、创新型企业的产学研基地等,是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承载主体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高校要与之建立起相对畅通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工作机制,为学生真正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任务提供便利和更大可能性。而作为体现区域、学校导向作用的政策激励机制,如设立基于学生兴趣的项目申报引导,给予一定力度的经费支持和荣誉奖励,将科研参与情况和产出成果作为人才选拔培养的重要参照等,也是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   科研育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引领导向作用。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上,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在科研育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高校要开门办学,将优质科研、教学资源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开放,让高中学生得以较早接触到高校科研的实验设备、课题任务、工作方式等。这必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 新农科建设:注重交叉融合 培养紧缺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此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其中明确: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新农科提出五年来,高等农林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还存在哪些不足或堵点?紧缺专业人才又该如何培养?   交叉融合为学科升级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鱼儿在几个直径一米的透明水缸中游来游去。一旁电脑上,含氧量、水温等水体信息不断更新,根据生成的综合数据,对水环境进行实时调节。   养鱼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被投放到种植着芹菜、菠菜的无土栽培管里,形成“鱼菜共生”循环。   这里,蔬菜长势喜人,鱼儿自由自在。   五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方向,新增生物育种科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兽医公共卫生等新农科专业,其中5个专业为全国首创。同时,学校瞄准农业科技产业新业态,重塑升级本科课程体系。   变化反映在课表上:建设生命科学、工学与信息科学、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五个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体系,打造78门大类平台课,面向全校聘任逾700人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着重强化学生跨学科思维与能力培养。   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曹志军表示,以农学本科专业为例,除了要求学生进一步夯实生命科学与数理化等基础学习外,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工学与信息、人文社科、生态与环境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地方农林院校同样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专业升级改造方向。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除了将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还要关注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新农科要适应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四新’建设需求,不仅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还要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形成新的知识组合。”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说。   在南京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表上,除了传统的遗传育种、现代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外,还有种子市场营销、种子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农业保险等相关课程。   当前,在与生物、新材料技术的交叉方面,仿生科学与工程在农业大学中开设较少,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的“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因此被列为新兴交叉学科,成为试点建设的本科专业。   如何培养专业紧缺人才   2022年,浙江农林大学智慧农业专业首次招生。一个班60人的招生规模已是其他传统农学专业的两倍,报名人数众多,招生异常火爆。   “从全国范围看,新农科实现了以传统涉农专业为核心,以动物科学、森林保护、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关键的34个传统涉农专业优化升级;探索建设新兴涉农专业,新设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农业信息工程专业、农业大数据、植物科学与技术、休闲渔业等19个新兴专业。”曹志军介绍。   在传统专业优化升级、新兴专业探索建设基础上,还应将更多目光投向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   曹志军认为,“在大数据和智能化背景下,紧缺专业主要包括智慧农业水利、智能农机装备、智慧乡村建筑与规划等新农业工程类专业方向,以及仿生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他建议,在设置类似新农科专业过程中,一个重点是将生物、信息、工程等前沿技术融入学生培养方案,重构专业体系及知识结构。不是“换名不换药”,而是“换药不换名”。此外,还要平衡好“宽”和“深”之间的度,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专业设立后,紧缺人才又该如何培养?   “所谓紧缺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指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传统专业与课程结构,主要体现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知识分化过程。新农科将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知识整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比如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等。”董维春坦言,目前,农林院校在文理基础和工程技术方面差距较大。“这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知识建构,也影响了科研深度。”   针对生物育种紧缺专业,南京农业大学制定“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成立金善宝实验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董维春介绍,在培养方面,南京农业大学积极推进“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让学生在见到树木之前先看看森林,拓展宏观视野,强化思维训练,增强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解。   在招生方面,新农科人才培养除了常规的专业招生之外,正在尝试“大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创开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目前,第一批学生已进入硕士阶段。本科阶段,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选择科研或工程实践方向的课程模块,积极参与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科研训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志刚介绍,该专业采用“3+2+X”的卓越班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无缝对接的学习路径,优秀学生有机会“直博”。   “一些涉农专业交叉性强,需要本硕博贯通培养。”董维春解释,目前,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时,倾向于选择综合性院校,导致涉农高校优质生源外流,农业高端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增加。“破解这个难题,招生方面要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提高学生学农兴趣。”   促进农业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链接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正加是位“山核桃专家”。他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山区指导山核桃、薄壳山核桃等产业发展,足迹遍布浙江、安徽、贵州等省份30多个县市。   跟随老师,学生钱思源走进农村,接触过不少农民。她发现,农民缺乏优质的苗木和良种及全套栽培技术。“他们的需求,就是农林人前进的方向。”   王正加表示:“农林紧缺人才培养要在真实情景中进行,通过服务基层农民,解决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技术发展相匹配和协调的问题,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创新和产业发展紧密互动。”他参编《山核桃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一书,把山核桃各生长期常见的病虫害一一列举,帮助农户解决缺技术、缺专家等难题。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继续实施基层农技人员、林技人员、粮油储检人员三个定向招生与培养项目,共涉及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等9个专业,“入学有编、毕业有岗”的定向培养项目,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青睐。   “教育教学改革,不能仅停留在大学内部,还要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农业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链接,鼓励利益相关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比如邀请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所等等,让师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董维春说。(记者 陈鹏) 来源:光明日报
  • 新研究揭示 如何用人工智能研发新药       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近日刊发一篇由中国、加拿大、阿联酋、美国等国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论文,阐述了团队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开发原创新药,成功实现一款候选药物早期研发降本增效,并在1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理想结果。   这是一款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小分子候选药物,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医药公司英矽智能领衔的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Pharma.AI筛选靶点,并设计药物。科研人员与平台反复互动,给予平台正向或负向反馈,不断缩小潜在靶点和化合物分子结构筛选范围,优化靶点和化合物选择。   新研究论文作者之一、英矽智能研究人员赵衡告诉记者,针对科研人员关注的病症,Pharma.AI可以分析多种数据和生物通路,以筛选出相应的潜在靶点,再根据选定靶点列举分子结构。此外,该平台还可以“反向”筛选,针对已知分子结构列举相应的作用靶点和适用的病症,通过“老药新用”等策略缩短新药研发流程。   论文第一作者、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介绍说,在这款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团队历时18个月共生成78个候选化合物。相比传统制药方法,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研发效率显著提升,而成本大幅降低。   目前,这款候选药物正在中美两国同步开展两项随机双盲对照2a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首款作用靶点与化合物分子均由人工智能平台发现且研发成功的创新药物。(记者 马骁)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