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说|高金吉:人工自愈拓展高危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安健发展新途径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赵秋玥)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安全改造,妥善化解动设备故障率高等安全风险。 拥有32年一线工厂从业经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金吉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对于高危流程工业而言,确保安全可靠长周期运行至关重要。 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源于工程实践。“从人工智能到人工自愈,从自动化到自愈化,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门类以及数量最多的装备,应率先开展这方面的探索,为世界做出贡献。” 以下为访谈实录: 新华网: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您认为当前我们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薄弱点? 高金吉:美国纽约大学怀特(P.K.Wright)教授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布恩(D.A.Bourne)教授合作了一本书叫做《制造智能》,讲的是智能机器在没有人操作情况下能够生产出小批量的产品。我认为,智能机器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没人监管、没人操作就意味着自动化,所以智能制造的初衷就是人工智能+自动化。我觉得,智能制造对离散制造行业能够实现优化自动生产,比如德国提出的工业4.0,应用于机器制造业、汽车行业,都是非常好的。 不过,石化冶金、煤化工等长周期、连续生产且易燃易爆、高负荷的高危流程工业,在安全可靠、长周期运行方面仍是薄弱环节,如果生产中断将造成较大损失。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装备能够起到监测诊断作用,如果机器振动等超标能够智能维修,可以提前预警,就能减少造成重大损失。我认为,对于高危流程工业而言,应该在流程智能制造的基础上,考虑到流程工业的安全可靠,因此我提出装备能够“自主健康”是新的发展方向。 新华网:针对您提出“高危流程工业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安全可靠长周期运行”的观点,您认为智能制造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实现人工自愈赋能装备自主健康? 高金吉:如何保证高危流程工业长周期安全运行,我在工厂工作32年,对此深有体会。机器在运行过程中除突发故障外,出现其他故障都会有一个过程, 如果能够在过程的早期发现并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就可以避免故障发生。 依照国际标准,包括智能设备在内,超标停车,人来检修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我回到北京化工大学任教后开始这方面研究,中医讲“自主调控是治疗学的第一原理”,人体的自愈机制令我受到启发。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现在两三百年的时间里,机器出了问题都是靠着人检修,有没有可能实现机器做到自我修复、不依靠人?人工智能会使机器更聪明,人工自愈可让机器更健康,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3年,我在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过程装备自愈的原理;2010年我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工程自愈论的概念;2018年我在《机械工程学报》发表文章,提出人工自愈、自愈调控和装备自主健康。对于机器而言,看输出是否满足要求,没满足就调输入,这是自动控制;自愈调控是诊断机器产生异常、产生故障的原因和条件,然后想办法能够抵消掉,这样机器就可以既不报警又不停车,实现长周期运转,这对未来装备高质量发展非常有用,所以我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提出自愈化。 自愈化包括自修复、代偿、故障防止、自愈调控等几方面。人工自愈是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溯源诊断,把问题弄清楚,然后自行采取措施。特别注意的是,这个采取措施并不是人为停机采取措施,而是赋予机器的自愈机制。 以发达国家提出的非正常工况管理为例,指的是计算机智能监测发现异常,提醒操作者进行调整。但如果赋予机器自愈机制,让机器去自动识别异常工况,自适应调整,那就不会出现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人工自愈是在人工智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自愈,从自动化到自愈化,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我认为,在我们在装备设计的时候就应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整个工艺过程中考虑到非正常工况的自愈调控,就能够保证装备的安全、过程的长周期运行以及保证高危流程工业高质量发展起来。 新华网:工业互联网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要基石。在您看来,这些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果? 高金吉:2012年,工业互联网的概念由美国GE公司首先提出,他们要把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上,用于400万台旋转机械,后来又推出GE Predix平台。我们团队在讨论时我说到,GE公司做的是航空发动机,团队大部分是IT人员,掌握了3000多万条数据,但他们对民用工业机器并不了解,光有数据还不够,还应该了解机器的故障机理。 1997年,MIT和斯坦福大学组织召开研讨会,讨论因特网如何对机器进行远程监测。同样在1997年,我在广州中设协组织的国际工程设备工程大会上主旨演讲,代表中石化和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以下简称辽化)介绍如何应用因特网对装备远程监测。从学术角度,我们的企业与美国名校基本是同步的。 当年,在辽化试车过程中,很多机组出现振动问题,我们半夜到达现场,观察等待几个小时,发现机组不振了。没想到我们刚回到家,被告知机组又出现振动。当时我就在想,能不能用计算机将数字记录下来,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实际上这就是数字化的开始。 1987年,我们研究所斥资17万美元购置M6000监测系统,没想到在1988年1月就派上用场。半夜11点,机器出现同频振动,监测系统显示四个同频振动都振起来了。我们判断原因是掉叶片,必须开盖检查。当时的情况是,如果开盖检查,将损失3天的生产时间;但如果不打开盖,我判断有可能会出大问题。经过激烈讨论,终于在第二天凌晨6点打开盖,证实了确实由于掉叶片导致机组振动。通过这件事,避免了重大事故,验证了监测系统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来上第二期工程的时候,我建议关键机组也要上监测系统,来保证预警和安全,维修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1991年,当时国际市场上还没有数字监测系统,作为公司的副总工程师,我就组织仪表厂、机械研究所、信息中心一起研发局域网的监测系统,并在1995年二期工程实现应用,在预知维修、确保安全运行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2002年,我在北京化工大学组织团队和中石油合作,开发关键机组基于因特网的远程监测诊断系统,把辽化和大庆的装备监测系统放到一个平台上,能够诊断、预警、减少故障。至今已积累故障案例超过2万个。正是这些案例,让我深切地领悟到,要诊断好设备,必须将设备机理与大数据分析有效结合,才能溯源诊断机组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据用户反馈信息统计,实现诊断准确率超过90%。 我国高危流程工业开展智能诊断工作较早。早先辽化从法国引进的关键机组运行中经常出现振动问题,应用便携仪器检测和从国外引进的M6000实时监测系统,1985年我们自主开发了监测诊断维修决策系统,通过建立数据库,分析故障原因,提出状态维修建议书,指导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去维修,并要求各厂执行后要反馈结果,以完善我们的诊断知识规则。 正是基于监测诊断系统,辽化当时13台关键技术、400多台重要设备,十年间故障停车台次减少90%,同时延长了运转周期,从全公司一年一大修,变成三年两修,再到后来三年一修,走在行业前列。监控诊断系统的作用是能够把问题搞清楚,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考虑如何让装备自愈,不再发生故障。 新华网: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人工自愈对于推进智能安健制造、新型工业化起到哪些助推作用? 高金吉:人工自愈可以赋予装备自主健康。流程工业企业分为资源规划系统ERP、生产执行系统MES和控制系统PCS三个层次,但实际上对高危流程工业还不够,因为在安全方面只是采用国际标准。这意味着如果超标了,机器就得停下来检修导致生产中断,如果处理不及时还有可能产生其他问题,造成更大损失。因此我提出应该加上第四层,即故障自愈和异常工况自愈调控系统。 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我觉得第四次工业革命应加上人工自愈和装备自主健康,并应用故障自愈调控系统和非正常工况自愈调控系统,才能保证流程工业安全可靠、自主健康长周期运行,又能提高效益,这一点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 目前,智能制造中还没有提到这个问题。我国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工业门类和数量最多的装备,应率先开展这方面的科技发展战略,在保证机器能够长周期安全运行、无人值守、智能安健制造方面走在前面。 新华网:如何推进智能安健制造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您建议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高金吉:首先,我们国家应该鼓励原创,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应该鼓励我们工厂的工程技术员、科技人员在实践一线提出的原理和方法。实话说,我国石化工业互联网研究和应用是走在靠前的,应该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 其次,我们现在考核的一流学科都是延续下来的传统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置是否最合理并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真正的创新不是靠单一学科,而是靠特色和交叉学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都是交叉学科,所以要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我们团队从2001年开始建设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做了很多交叉学科创新的事。我觉得应该在鼓励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更应该鼓励特色和创新交叉学科,这点非常重要。 第三,企业数字化升级改造除了搞智能化外,也应该搞自愈化,特别是现在提出来要设备更新。我们原来是想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应该把自愈化技术加进来,让它保证安全长周期运行,或实现无人值守本质安全化。 装备更新不能只图短平快,得经过测试分析,找出设备上的问题。如果设备和过程不和谐,大马拉小车,那应该测试分析然后重新节能设计,在原来基础上改进;同时把健康监测、抑制振动、自动平衡、故障防止等先进技术用到装备上,这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升级。不是说限期把之前旧的换成新机器就行了,新的必须得比原来的好,真正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自愈化升级在役再制造。 最后,我们国家装备门类齐全,数量最多,如何在装备上率先发展新的科技发展战略,用人工自愈和自主健康技术来实现新的科技变革,我们要走在前列。同时鼓励原创、鼓励工程应用,把我国装备制造和高危流程行业搞得更好,对国际上也是贡献。 来源:新华网
  • 新华全媒+|在海量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从人工智能发展前沿看中国科技新动力       新华社南京4月14日电 题:在海量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从人工智能发展前沿看中国科技新动力   新华社记者胡喆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一大批新突破、新技术、新应用,正在海量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昭示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广阔空间。   “算力+数据+模型”形成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到来   从大模型与通用人工智能,到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年会上,通过展望人工智能未来趋势,与会专家共同探究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何谓大模型?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介绍,大模型是指参数规模在10亿以上、由大规模参数构建起来的神经网络模型,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方面能够完成过去只有人才能创造完成的任务。   大模型的背后是大算力。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算力+数据+模型”形成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到来。我们提出“中国算力网”研究计划,就是希望让用户像用电一样使用算力,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再进一步。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性技术,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2024年我国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党委书记赵春江说。   三条技术路线推动人工智能从弱到强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随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将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郑庆华介绍,人工智能从弱到强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或者回答问题的水平接近人类,甚至在部分领域超越人类;二是能够支持多种媒体,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的生成;三是能够支持不同场景,可以泛化到其他专业领域。   “我们认为有三条技术路线推动人工智能从弱到强。”郑庆华表示,第一是依托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来推动,第二是采用“神经+符号”协同的方式,第三是打造人脑记忆启发的机器记忆智能模型。   “总体上看,首先解决计算智能,然后解决感知智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而实现认知智能。”郑庆华说。   “今年,通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领域的融合创新有望发挥关键作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告诉记者,我国人工智能已广泛赋能到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社区、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19个应用领域。通过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将逐步辐射一大批面向未来的行业应用落地。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和高水平应用   专家指出,海量的应用场景、超大的市场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先天优势。但相比世界顶尖水平,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仍存在应用场景系统设计不足、重大场景开放程度不高、场景创新生态不完善等问题,在基础性技术等方面还处于弱势。   为加速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和产业化等问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4月13日正式启动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   “只有面向地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和高水平应用,才能打造全方位、多场景、高频次的应用解决方案。”赵春江说。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风向标。有分析机构预测,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接近8000亿元。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孙富春表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应强化整体设计和前瞻部署,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安全治理体系,开拓人工智能新领域新赛道,构建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促进技术与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来源:新华网
  • 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推动资金要素向人工智能领域流动,加强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优化科技创投生态圈   从搬运上料到螺丝锁付,再到视觉质检和电路板焊锡……高效协同完成一系列高强度复杂精细生产工作的,是一个个搭载协作机器人的“柔性小工”。忙碌的“柔性小工”自重只有21千克,功率仅为传统工业机器人的1/4,却在各自的“工作站”中,分工明确又环环相扣地完成全链条组装工作。   “柔性小工”产自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的长广溪智能制造(无锡)有限公司。“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协作机器人投入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能有效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和管理效率。”公司战略中心总监陈世恒说,作为柔性智造关键部件,近年来协作机器人市场推广速度持续加快,未来有望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特种领域。   成立于2018年的长广溪智造是一家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科技型企业,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展拳脚”,与“金融活水”源源不断的支持密不可分。   “去年,企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计划大规模量产协作机器人以及汽车智能部件。可业务快速拓展,研发及生产费用需求大幅增长,公司遭遇了流动资金短缺。”陈世恒说,滨湖区政府企业服务专员在了解到企业的难处后,第一时间帮企业与银行牵线搭桥。很快,中国银行、江苏银行和浦发银行派出支行行长和信贷经理组成的入企服务小分队上门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方案包”——包括500万元锡科贷、200万元人才贷和500万元普惠贷;三款产品皆为无抵押信用贷款,利率仅为3%左右,放款周期均在5个工作日以内。   “信贷资金真是‘及时雨’!我们立刻扩充研发团队、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新一代车规级高速协作机器人的研发量产。”陈世恒介绍,目前,AGV复合机器人、人工智能视觉检测工作站、便携式焊接工作站等行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合作伙伴的生产线,今年公司产值预计达到1亿元以上,将实现同比翻番。   “我们结合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特点,利用专利、知识产权、商标等对企业进行精准风险评估,提供更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同时还创新科技金融授信试点模式,下放审批权限至市级分行,建立快速、高效的专项审批通道。”中国银行滨湖支行有关负责人说。   筑巢引凤来,滨湖区把构建科技创投生态圈作为重要抓手,积极营造适宜工业算力、智能制造等领域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支持金融机构为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打造区域创投产业集聚区,先后引进了中电投资、苏民资本、远创资本等一批投资机构,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累计投资了400余个具有高成长性和技术壁垒的优质项目等。   从全省看,江苏省目前已推出一系列政银合作信贷产品,由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提供贷款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截至3月底,全省普惠基金已支持合作银行向13610家高新技术企业、175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投放普惠低息贷款1283亿元、1356亿元。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资本、人才要素聚集   输入一段文字,一条视频即刻生成。视频里,人物表情生动,运动镜头流畅……在四川省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会议室里,创始人段江展示了一段时长41秒、带有字幕和配音的人工智能生成视频。用户输入文字提示词后,Clipfly先将提示词生成图片,也就是视频帧,再将图片生成视频片段。展示结束后,算法工程师、软件开发和测试人员开始讨论Clipfly的更新升级。   今年1月底,段江的公司创新推出一站式人工智能长视频制作平台Clipfly,集合人工智能视频生成、人工智能视频增强、视频编辑等功能,两个多月时间里,这款软件已在海外拥有约10万用户。“人工智能视频制作平台要赢得市场欢迎,不能仅仅停留于生成,还得为视频匹配字幕、转场、配音等各种元素。公司创新推出新软件,既依靠自身长期技术积累,也离不开一系列鼓励支持创新的好政策。”段江说。   段江在西南财经大学任教,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建了恒图科技。“成长道路上,恒图科技获得许多政策支持。我们的主要市场是海外客户,出海软件免增值税的政策对公司产品‘走出去’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租房补贴等政策帮助公司进一步压降经营成本,把更多资源集中在研发创新上。”段江说。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既离不开资金投入,也需要算力支持和相关人才积累。今年以来,政策红包不断。   今年初,《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提出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研制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对经认定的“首版次”软件产品,按一定比例对研制企业、应用单位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250万元的资金补贴;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创建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新获批建设的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开展核心算法研发,对取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项目成果或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并在蓉落地转化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等。   成都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先后出台大数据产业专项政策、算力产业政策。比如,创新算力券供给机制,用于企业购买当地算力服务或交易数据产品时抵扣一定比例费用,2024年,从市级新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预算3270万元,用于支持大数据、算力券等项目,较去年提升21.7%。目前,成都市已初步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算力为动力、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财政政策体系,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聚集,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人才补贴等政策支持下,如今我们已经汇聚起100多人的技术队伍。各项政策精准有力,让我们有信心不断创新突破。”段江说。   汇聚政策合力,破解融资难点堵点   人工智能不仅其自身市场前景可观,更对赋能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全方位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各地各部门纷纷拿出务实举措:   北京市提出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面向人工智能芯片、框架和核心算法开展早期硬科技投资,持续做好人工智能企业挂牌上市培育工作;深圳市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形成规模达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鼓励相关企业在境内外开展多层次股权融资……   专家表示,未来,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还要结合该领域特征,进一步精准施策、凝聚政策合力,有针对性地打通融资难点堵点。   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专家表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金融“催化剂”作用。   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商业航天、内河船舶、低空经济等领域挖掘早期硬科技项目,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接续投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指出,对人工智能行业企业而言,往往是技术专利及虚拟资产较多,固定资产较少,导致银行开展信贷服务时面临评估定价难题。对此,金融业要针对人工智能行业特点,加大研发投入,依法合规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风险评估等关键环节加强创新,更好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   “同时,还要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工具,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要激发金融业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积极性,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江苏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将进一步发挥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作用,引导融资担保扩面、增量、降费,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企业发展。   此外,人工智能产业链长、涉及环节众多。专家表示,应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链条特征及政策需求的研究,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相关支持政策的普惠性、包容性、协调性和延续性,研究对需求端给予合理补贴。同时,各地可因地制宜投资打造细分领域优势产业,强化区域协同配合与良性竞争,更好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记者 屈信明 姚雪青 王永战) 来源:人民日报
  • 科技生态丰富智慧场景积蓄新势能       科技企业以技术和产品构建的生态体系正在深刻改变生活场景和产业格局。在加速奔向智能时代的当下,创新的科技生态日益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科技生态刷新智慧体验   一个科技生态能带来怎样的智慧体验?   驾驶智慧轿车,遇到道路施工的障碍物、横穿马路的行人、突然出现的电动车等复杂交通场景,能更早更快识别到危险,轻松换道避障,主动避险、主动刹停;   使用智慧PC,无须费时费力就可快速、准确地从文字、音频、视频内容中提取关键信息;   打开智慧屏,指向遥控让操控变得像玩手机一样便捷;   佩戴智慧耳机,无需动手就可根据所处环境自动切换降噪模式,智慧手表、智慧手环则可检测健康指标,并生成微体检报告;   装上智能门锁,无论光线明暗、角度距离变化都可精准人脸识别安全解锁……   最为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产品都可以实现协同,比如手机可以遥控泊车,手表可以成为车钥匙,手机应用可以一“碰”流转到车机屏、智慧屏,就连智能门锁都可以与手机、智慧屏等多屏联动。   这是4月11日华为鸿蒙生态春季沟通会展示的万物互联全场景,鸿蒙生态的底层分布式能力可实现全场景设备协同,让智慧体验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今年1月18日华为宣布首批200多家应用厂商正在加速开发鸿蒙原生应用,到3月底超4000个应用,短短两个月时间增长幅度高达20倍,覆盖更多垂域应用。”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此次沟通会上透露,目前鸿蒙生态已实现了完善的垂直行业覆盖,包括便捷生活、出行文旅、金融理财、社交资讯、生产力工具、企业办公、影音娱乐等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在争相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不断为鸿蒙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不造车”的华为正在帮助更多车企“造好车”:凭借30多年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通过鸿蒙智行生态助力汽车行业合作伙伴商业成功,已展现明显优势。以华为和赛力斯联手打造的问界为例,现象级爆款车型问界新M7上市7个月大定数达17.4万辆;全场景智慧旗舰SUV问界M9上市短短三个月内累计大定突破7万辆,刷新国内50万元级别豪华汽车销售速度纪录。今年一季度,问界新M7累计销量达到7.44万辆,斩获国内新势力单车型销量第一,问界品牌也由此跻身中国汽车市场豪华品牌销量前五。   “中国要想造好车离不开华为,中国想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需要华为鸿蒙系统的赋能加持。”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此次沟通会上表示。谈到奇瑞与华为合作的鸿蒙智行首款智慧轿车智界S7时,尹同跃表示智界是奇瑞最重要的项目,奇瑞已成立智界品牌独立事业部,由研发一把手和制造一把手牵头,专属的制造工业产线和专项资源投入保障。   全场景人工智能深度赋能   从智慧出行到智慧家居,从智慧办公到智慧穿戴,鸿蒙生态迭出的新产品中密集各种创新技术,其中AI(人工智能)无疑是高频词。   此次鸿蒙生态春季沟通会上发布的全新华为MateBook X Pro笔记本电脑,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轻薄,厚度仅13.5毫米,重量仅980克。据余承东介绍,MateBook X Pro是1kg内唯一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 9高性能处理器的笔记本,也是全球首款14.2英寸柔性OLED笔记本。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华为PC首次应用华为盘古大模型。其AI概要功能可快速、准确地从文字、音频、视频内容中提取关键信息。此外,MateBook X Pro还首发搭载华为AI空间功能,通过这个一站式AI能力聚合入口,能让代码编程、PPT制作、论文阅读排版、收集学习资料、视频图片创作、旅行规划等场景更高效,更便捷。在这款重量级AI PC上,华为还与万兴喵影联合调教,调用NPU进行AI特效创作,为用户带来更智能更高效的使用体验;与WPS合作,带来了包括文字智能排版、对话操作表格、脑图转PPT等一系列的AI功能。   据了解,此前盘古大模型的AI能力主要被运用在行业领域,这次在PC赛道的落子,将是盘古大模型在消费端探索的重要一步,而车载智慧助手小艺也即将在5月接入华为盘古大模型。   事实上,不仅有大模型加持,鸿蒙生态全场景新品都有AI技术深度赋能。例如在智界S7令人咋舌的智驾能力背后,是华为在AI训练集群上构建的丰富场景库,每天在其中进行超过1200万公里的仿真测试,学习训练算力达3.3E 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模型更新速度每5天迭代一次,用海量数据推动智能驾驶能力持续迭代升级;华为智慧屏搭载的AI摄像头拥有强大的智慧感知能力,可实现3D骨骼识别、坐姿或距离提醒、人像追踪等;华为智能门锁Plus则将自研AI技术应用于3D人脸识别,不仅自主学习面部和环境的细微变化,而且具有强大的AI 3D防伪检测,同时可以抵御照片、视频、面具、头套、3D头模等五大攻击方式,从技术底层保障人脸识别具有更便捷、更安全、更智慧等特性。   积蓄新势能打开更大空间   随着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有望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深度结合,有望构建起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PC行业为例。业界普遍认为,AI PC将重塑用户的PC体验、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全场景效率,并将掀起新一轮PC换机潮。   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显示,2023年AI PC在中国PC市场中新机装配比例仅8.1%,2024年该比例将大幅提升至54.7%,并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快速攀升,于2027年达到85%,成为PC市场主流。   华鑫证券研报称,AI PC使用场景与AI大模型目前覆盖的应用场景高度重合,被称为“大模型的最佳载体”,高通、AMD、英特尔等芯片处理器厂商已推出针对AI PC的处理器。   业内人士认为,头部终端品牌推出AI PC产品,标志着AI PC时代已经到来。目前,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均已发布AI PC。作为国内PC市场出货量排名前三且唯一逆势增长的厂商,华为此次入局AI PC新赛道,有助于PC产业链复苏,有望为PC行业增添新活力。(记者 吴蔚) 来源:经济参考报
  • 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国家航天局4月12日消息,鹊桥二号中继星已完成在轨对通测试。经评估,中继星平台和载荷工作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任务要求,可为探月工程四期及后续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鹊桥二号中继星自3月20日发射升空后,经过中途修正、近月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于4月2日按计划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4月6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与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4月8日至9日,鹊桥二号中继星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   此前同步搭载发射的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已于3月29日进入环月使命轨道,4月3日成功实施双星分离,正在开展系列通导技术验证。   鹊桥二号中继星和天都试验星采用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作为使命轨道。由于月球外形结构不规则,靠近月球飞行的航天器受到月球引力等因素作用,飞行轨道易产生偏差。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是处于稳定状态的环月轨道,航天器在该轨道飞行,能够使飞行轨道的偏差最小化。   专家介绍,选择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作为鹊桥二号的使命轨道具有诸多优势。一是提高通信速率,与鹊桥号相比,鹊桥二号的使命轨道距离月球更近,数据传输的通信速率将大幅提高。二是更好覆盖月球南极通信,与围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运行的鹊桥号相比,在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的鹊桥二号对月球南极的可见性显著提升,大幅提高对月球南极区域的通信覆盖能力。三是节省卫星燃料,鹊桥二号可以用极少的燃料,维持在该轨道上长期驻留。   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将按计划为嫦娥四号和即将要发射的嫦娥六号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并择机开展相应科学探测。 来源:新华网
  • 5.5G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5.5G是5G到6G的过渡阶段,发挥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产业链上下游要做好标准、频谱、产品、应用、生态等各方面准备,让5.5G真正落地,带来更多新产品、新体验,推动行业升级,加快数智化转型。   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日前敲定6G标准化时间表,第一批6G商业系统有望在2030年投入市场。前不久,中国移动宣布在杭州全球首发5G-A(5.5G)商用部署,并计划年内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A商用网络。不少人疑惑:5G尚未完全普及,6G眼看又要来了,此时部署5.5G有没有必要?是不是一种浪费?   5.5G比5G多了可不止“半点”。移动通信技术每代发展的周期大约为10年,每一个半代技术相比上一代在速率上都有约10倍的提升。相较于5G,5.5G将带宽速度提升10倍、连接密度提升10倍、定位精度提升10倍、能效提升10倍。更重要的是,5.5G还具备感知能力,能将感知到的一些复杂多元信息实时共享给他人。华为认为5.5G有四大关键特征,即下行万兆、上行千兆、千亿联接、内生智能,适配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可见,5.5G将更好支撑裸眼3D、扩展现实、低空经济、万物智联、无人船舶等新应用,释放更多数字红利,拉动更多经济增长。   部署5.5G,有现实的市场需要。5G商用以来,一直被评价缺乏现象级应用。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对自动驾驶、大模型、高端制造等较复杂的网络连接需求,5G不够用。比如,据预测,在辅助驾驶场景下,智能车每月网络流量将突破300GB;在自动驾驶场景下,网络流量还将百倍提升,5G的带宽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自动驾驶流量需求。对于裸眼3D、扩展现实等新应用,5G在带宽、时延、可靠性等方面都显得不足。   部署5.5G,不是说5G就没用了。5.5G全称为5G-Advanced,也就是5G升级版。正如现在的5G与4G并存一样,5.5G不是要取代5G,而是并存互补。事实上,5.5G并不改变5G的网络架构,而是通过射频部分的改进、软件升级以及人工智能赋能,适应对带宽、频效、能效等方面有不同要求的业务。也就是说,在5G不够用的地方作补充,同时为6G探路,做好技术、应用等准备,这才是5.5G的重要使命。   5.5G是5G到6G的过渡阶段,发挥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为何不直接等着部署6G?因为从最新的6G时间表可以看出,6G商用为时尚早,目前仍处于对愿景、需求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阶段。而5G仍在红利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350.9万个,5G用户规模占比近一半,5G行业应用融入国民经济超过七成的行业。综合来看,5.5G的不少技术方向正是6G的关键技术,5.5G培育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为6G实现万物智联奠定坚实基础。   5.5G产业链正加速成熟,但还有待融合发展。此次中国移动公布了首批100个5.5G商用城市名单,并计划于年内扩展至全国超300个城市,推出超20款5.5G终端,发展超2000万5.5G终端用户,将进一步推动5.5G产业链和商用场景融合发展。今年被业界称为5.5G元年,产业链上下游还需做好标准、频谱、产品、应用、生态等各方面准备,才能让5.5G真正落地,带来更多新产品、新体验,推动行业升级,加快数智化转型,激发新质生产力。 来源:经济日报
  • 玩家自制游戏,赚不到钱?       《DOTA》的成功,似乎成为MOB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类游戏的一种催化剂。但在此后多年,UGC(用户生成内容)却并未再创造破圈爆款。   不过,偶尔有一些游戏工作室能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据报道,2021年,在广东深圳市,5位资深游戏开发者创办的翊宸工作室仅用百天时间,便在UGC沙盒创意平台《迷你世界》中获得营收70多万元。然而谁能想到,该工作室几个月前濒临倒闭。此前,该工作室代理了一款游戏引擎,进行手游二次开发,可当手游上线后,经营却不理想。最后,因开发“极限酷跑”“越狱解谜”等下载量破百万的作品,满足了《迷你世界》UGC创意需求,才实现扭亏为盈。   但这只是孤证,更多普通人尽管也能靠平台提供的编辑器工具造出小游戏,却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更多时候,UGC功能只是游戏平台用来聚揽人气的“钥匙”。   2014年,一款融合街机、音乐元素的游戏《几何冲刺(Geometry Dash)》上线,刚开始波澜不惊,此后风靡一时,直至2017年,该游戏稳居美国音乐游戏、街机游戏iOS榜单第一。其成功原因就在于2014年该游戏推出PC版,让玩家能够在电脑端更方便地编辑关卡,使得关卡的量级飞速提升;同时,超高难度的关卡又吸引游戏高手和主播前来挑战,这让该游戏的传播量呈指数级增长,进而成为现象级游戏。   同样在2014年,任天堂推出《超级马里奥制造》,首次允许玩家自由设计游戏关卡。结果很惊人:发售第20天,该游戏全球销量达到100万份,玩家创造的自制关卡数达到220万,全球玩家所玩关卡次数超过7500万次……   沙盒游戏真是将UGC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类游戏中的佼佼者就是2011年推出的《我的世界》,到2021年,该游戏累计发售量达2亿套。   2016年,一款名为《Roblox》的沙盒类手游则更进一步,将“玩家驱动”概念发扬光大。该游戏赋予玩家更多“编辑”权限,鼓励玩家在平台上利用现成的资料制作全新类型的游戏并与其他玩家分享,涵盖了射击类、动作类、MOBA类及角色扮演类游戏。与其说它是一款游戏,不如说它是一款手游自制平台。   到2019年,已有超过500万青少年开发者使用《Roblox》开发3D、VR等数字内容,使其成为全球最大多人在线创作游戏,并在此后开始的元宇宙游戏热潮中成为先行者和标杆案例。   火热的游戏背后,似乎是靠大量“民工”倾情参与。很少听说有玩家靠卖自制关卡赚大钱,大多数玩家只不过“为爱发电”,为游戏持续火热添砖加瓦。例如,全球最大多人在线创作游戏《Roblox》官方平台发布的消息显示,截至2020年底,活跃开发者超过800万人,但仅有4300人达到250美元的提现门槛。   当然,赚钱的路径有很多,卖自制游戏只是其中之一。比如,《Roblox》上小有名气的开发者Evan Zirschky就对媒体表示,直到2018年底他才达到提现门槛,但却早在2016年就通过直播该游戏和自制场景获得上万美元收入。   不过,这依然是少数派,多数人赚不到钱。如游戏《暗黑地牢》MOD(游戏模组)的一位国内开发者曾表示:“在圈中,活跃的MOD开发者有二三十人,但能产生收益并以此为全职工作的,算上我,只有两人。”   另有消息称,“狩技MOD制作组”曾是《怪物猎人:世界》最大的MOD国内制作团队之一,该游戏2018年上线后,其人气最高时,该制作组单月会接到六七位玩家下的订单,而到了2022年就几乎接不到订单了。   商业化,是个难题。还好,大多数玩家只是为了好玩,出于兴趣,“为爱发电”。(作者 张书乐)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全球制造业复苏逐步升温       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有所恢复,为提振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带来积极影响。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发布的数据,3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17个月在50%以下运行的走势,重回扩张区间。   这种发展势头,与近期国际机构预测全球贸易反弹趋势大体一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表示,全球贸易在经历了几个季度的下降之后,有望在2024年出现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上调至3.1%,较去年10月份的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4月10日,世贸组织发布最新报告预测,全球货物贸易在2024年和2025年将分别增长2.6%和3.3%。全球贸易的持续改善,体现在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明显回升,反映出世界经济总需求已经开始回暖。   分析认为,3月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加快回升,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了主要力量。分区域看,亚洲制造业继续稳中趋升,制造业PMI升至51%以上;美洲制造业恢复力度较上月有所增强,制造业PMI升至50%以上;欧洲制造业恢复态势稳定,但力度偏弱,制造业PMI较上月小幅上升,但仍在50%以下;非洲制造业有所波动,制造业PMI较2月份下降,且在50%以下。   具体来看,欧洲方面,德国经济复苏乏力仍是困扰欧洲经济恢复的主要因素。近期,德国的主要经济研究机构均下调对2024年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至0.1%左右。与德国类似,法国央行下调法国经济增长预期至0.8%,低于之前预测的0.9%。非洲方面,南非制造业波动较为明显,制造业PMI从2月的50%以上降至50%以下。   数据变化显示,亚洲制造业增速继续领跑其他区域。中国、印度和东盟主要国家对亚洲经济的增长仍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称,2024年亚洲经济增速有望达4.5%,亚洲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占全球比重预计为49%。相较于其他区域,亚洲各国更加注重区域合作,发展环境更为包容和开放,发展的韧性更强。   从供给端看,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提前降息,提振了制造业生产。截至2023年底,加息央行占比已触顶回落,降息央行占比上升。由于通胀压力缓和,巴西、墨西哥、智利、秘鲁等新兴市场国家率先降息,巴西于2023年8月启动降息,基准利率降低50个基点至13.25%;墨西哥2024年3月开启降息,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1%。   不过,全球制造业能否持续恢复,仍有待观察。当前,美国就业市场强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存在反弹压力。美国劳工部4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5%,涨幅较2月扩大0.3个百分点,超过市场预期;环比上涨0.4%,涨幅与2月持平。基于CPI数据变化,美联储近期对降息的态度更趋谨慎,表示对通胀持续回落到2%这一目标水平更有信心的时候才会决定降息。美联储选择维持高利率,将进一步抑制制造业需求。   展望二季度,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球市场需求恢复强度,这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基础,需要继续观察各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的后续走势。   其次是政策环境的改善程度。欧洲经济的弱复苏以及通胀压力的缓解有望推动欧洲央行加快降息节奏。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欧元区调和CPI从2月的2.6%降至2.4%。在此数据公布之前,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曾表示,如果即将公布的通胀和工资数据符合其预测,欧洲央行将在6月份降低关键利率。这一数据的发布增加了欧洲央行加快降息节奏的概率。随着更多的发达经济体开始降息,将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积极影响。   最后是影响全球贸易不利因素的缓解程度。从目前情况看,地缘政治冲突、贸易限制措施均是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利因素。   世贸组织近日发出警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政策不确定性可能会限制贸易反弹的幅度。食品和能源价格可能再次受到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相关报告显示,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导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实际价值下降1.8%,全球GDP下降1%。   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表示,“我们正在全球贸易复苏方面取得进展,这要归功于具有弹性的供应链和稳固的多边贸易框架。我们必须降低地缘政治纷争和贸易分裂等风险,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   总体来看,今年一季度全球制造业整体恢复态势好于2023年四季度,全球经济持续稳中趋升。在全球经济出现向好迹象的带动下,各国应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经贸合作,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物流畅通、产业链协同,寻求贸易合作的新途径,更好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孙昌岳) 来源:经济日报
  • 联合国发布第四版《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报告》       据联合国日前发布的第四版《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报告》,不断增长的全球电子废弃物数量是有文件记载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数量的5倍。   据国际电联和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报告,2022年产生的6200万吨电子废弃物将装满155万辆载重40吨的卡车,这些卡车首尾相接基本可以环绕赤道一圈。与此同时,记录显示2022年得到适当回收再利用的电子废弃物不到其总量的四分之一(22.3%),这导致价值620亿美元的可回收自然资源被浪费,同时还增加了全球各地遭受污染的风险。   全球范围内产生的电子废弃物每年增加260万吨,且2030年将达8200万吨,比2022年增加33%。   该报告预计,与全球电子废弃物产生量的惊人增长相比,各国所做回收工作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有文件记录的回收再利用比例将从2022年的22.3%下降到2030年的20%。   致使差距扩大的原因包括技术进步、消费增长、维修方案有限、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社会生活日益电子化、设计缺陷以及管理电子废弃物的基础设施不足。   报告强调,如果各国在2030年能将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比例提升至60%,则产生的效益(包括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健康风险)将超出成本380亿美元。 (作者 瑞闻) 来源:人民邮电报
  • 科技创新提升制造业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科技创新持续受到关注,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成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量。其中,不少制造业民营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进行攻关,让中国制造迈向价值链高端。   业内人士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当前,制造业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正在让消费产品和消费体验迎来全新变化。   科技创新成制造业民营企业发展重点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全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乘数”效应。而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不少民营企业正努力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的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便成为这些制造业民营企业发展的重点。   例如,作为全球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正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在5G、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带来了便利。   在江苏,过去一年来,这个东部经济大省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在3.2%左右,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到了41.3%和49.9%……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激发。2023年,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2%。经营主体发展保持回升向好态势,2023年我国新设经营主体3272.7万户,同比增长12.6%。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城雄表示,民营企业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成长于市场经济的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在创新中不仅更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风向,也更准确地服务于中国老百姓的切实需求。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同样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即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民营企业正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提升制造业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   如何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企业专利转化还有较大空间,建议以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抓手,提升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比如,在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优势,给消费产品和消费体验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朱克力举例说,作为“舶来品”,中国洗碗机行业的起步虽然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凭借民营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对中国家庭的深刻洞察正在迎头赶上,一些国产品牌的销量甚至超过了曾长期主导中国洗碗机市场的外国品牌。   前段时间发布的《中国洗碗机专利创新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2月底,中国洗碗机累计专利授权量已达12364件,近五成专利集中在国产主流洗碗机品牌厂商。其中,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拥有洗碗机授权专利1338件,专利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另外,在高价值专利方面,方太与清洗能力直接相关的“水槽式清洗机(公开号CN104224074B)”这项专利也被国内洗碗机行业广泛引用。   业内人士认为,清洗相关授权专利的数量,反映了大多由民营企业组成的我国洗碗机行业在最核心的清洗能力上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厂商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前副秘书长栗广元表示,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流量和各种营销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今,消费者的消费心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开始更加审慎和精明地选择消费品,也更加关注产品的品质和独特性。因此,面对这一变化,企业就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独特的产品体验和消费体验。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智造与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于较高水平。同时,制造强国和消费强国协同互动发展既是我国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题中之意,也是促进和夯实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未来,制造业民营企业前景可期。(记者 沈寅飞)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