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共情”AI出现了,你会与之共情吗       当我们想到有情感的人工智能(AI)时,素材其实都来源于科幻作品,其中的情感式AI常常被描述成一个寻求人类同等爱意的孤独者,或心思缜密的电子大脑。   现在,一家由前“深度思维”(DeepMind)研究员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初创公司“Hume AI”,发布了一款标榜为“第一个具有情商的对话式AI”的共情语音接口(EVI),其能够检测到用户53种不同的情绪。   这是技术上的一个飞跃。“Hume AI”公司已在一次B轮融资中筹集了5000万美元,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人们夹杂了恐惧的希冀。   情感是AI的分水岭吗   1997年,IBM的“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其强大的计算力、纯粹的暴力破解法震惊人类,也扭转了AI研发的形势。这种暴力破解法,后来就被用于机器学习,在看似具有无数种可能的对战中轻松取胜。   现在,各领域AI挑战人类的消息不断传来,可能会给人这样一种错觉:计算机在认知能力方面已堪比人类。   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一条鸿沟。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专家格雷格·霍兰德告诉人们,人脑可以解决AI前所未见的问题,而机器学习依然是针对特定问题而设计的。   实际上,考虑AI的实现程度,需精准地用强AI和弱AI来划分。“强”是认为计算机不仅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身就是有思维的。这样的机器有知觉,有自我意识。   而“弱”则是认为不可能制造出真正进行推理并解决问题的机器,AI终究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工具。长期以来,主流研究也正是围绕“工具”展开的,且成就可观。   但也因此,很多人将是否具有知觉或情感,当成了AI发展的分水岭。   AI需要理解情感吗   AI的下一个重要问题是理解和运用情感吗?“Hume AI”的答案是肯定的。该公司的初衷即是要让一个情感智能模型更好服务人类。   该公司认为,情感智能包括从行为中推断意图和偏好的能力。这正是AI界面试图实现的核心目标:推断人们想要什么,然后去实现它。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情感智能才是AI界面最重要的功能。   同样作为聊天机器人,“Hume AI”与前辈们的区别在于,它专注于理解人类情感并作出合理反馈。它不仅能理解文本,还可使用语音对话接口,听取人类的语调、音高、停顿等声音特征来加深理解。   这种理解可能非常细微,包括但不限于人们的快乐、悲伤、愤怒、害怕等“大情绪”,连更微妙、更多维的“小情绪”也在体察范围内,譬如钦佩、崇拜、沉迷、讽刺、羞耻等,“Hume AI”在其网站上总共列出了53种不同的情绪。   不得不说,像讽刺这种常常带有反意的情感表达方式,连人类也不是每每都能察觉到的。   你害怕有情感的AI吗   其实,人们害怕的不仅仅是能感知情感的AI。近年来,在AI迅猛发展的同时,反思和提醒的声音一直存在。   业界著名公众人物的警告也有可能放大恐惧。如被评为“爱迪生的合法继承人”的美国科学家库兹韦尔推断:在2045年,AI将超越人类大脑,促进社会剧烈转型,跨入高智能机器时代。此外,“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也曾说过,AI或许很快会强大到能统治世界的地步。   但普通人会觉得,在到达那一步之前,AI需要再多点什么——感知情感,可能就是缺失的那一环。   “Hume AI”演示之后反响十分热烈。但网络上已开始有人担心,用户会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沉迷于它的“魅力”,同时滋生一些不良用途,譬如诱导、操纵、欺诈等。   人类的情感并不只有正面情绪。当AI试着了解甚至学习人们的情感行为时,是否会主动或被动地利用其来达到某些目标?譬如诱导购买、养成恶习、心理折磨等。   当缺少伦理限制与法律红线时,被当作工具的,可能是人们自己的情感。(记者 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 “雪龙2”号举办开放日活动       记者8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当天上午,应香港绿色未来基金会和香港极地研究中心邀请,“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抵达香港,开启为期5天的开放日交流等活动。   据悉,2004年10月,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出发之际,“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香港举办了开放日等活动,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时隔20年,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考察船再次停靠香港,并举办一系列活动,将促进内地和香港科研机构在极地研究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增进香港市民对国家极地考察工作的了解,激发青年人探索极地的兴趣和热情。   图为4月8日,“雪龙2”号缓缓驶入香港尖沙咀海运码头,展开为期5天的首次访港行程。(记者操秀英) 来源:科技日报
  • 拥抱5G—A商用时代       自2019年5G技术进入商用阶段以来,全球5G用户已突破15亿,5G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通信技术更新迭代和新终端新业态不断涌现,5G—Advanced(又称5G—A或5.5G)应运而生。它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技术,可使网络性能提升10倍,满足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5G—A建设,不断激活发展潜能。   从技术应用上来讲,对生产端而言,5G—A的连接能力大幅扩展,并走向全场景应联尽联,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打开全新空间。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的配电器和空开保护,加上无人机和机器人,实现了发电设备的自动化巡检、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供电,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当前,5G—A已开始进入核心生产环节,在长城精工的自动化汽车顶盖产线上,5G—A强大的网络性能可实现全产线超低时延和超高稳定性的无线连接,机械臂可以运行得更快更稳。在美的荆州工厂,5G—A融入生产全场景,平均7秒就可以下线一台洗衣机,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对消费端而言,5G—A可以促进沉浸式业务、家庭带宽业务体验升级,为智慧家庭、智慧文旅等提供助力。网络带宽升级,可为用户收看4K/8K高清视频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裸眼3D、扩展现实等沉浸式业务的规模化应用,使消费者享受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中国杭州亚运会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终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观赛。   全球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商都在5G—A领域积极布局、持续创新。日前,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高通、爱立信、华为、中兴通讯等全球多家移动通信企业及运营商都发布了5G—A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近60家企业共同发布“拥抱5.5G商用元年”倡议。目前,芬兰、马来西亚、巴西、土耳其等国的30多家运营商已完成了5G—A相关技术验证。在阿联酋、沙特等国,5G—A已进入商用部署阶段。   中国正在加速推进5G—A商用建设。中国移动宣布今年将在超过300个城市部署5G—A商用网络,目前已公布首批100个商用城市名单。中国联通打造的基于5G—A的超高清浅压缩编码制播系统,创造了制播领域全球最高上行码率纪录。中国电信也在多个省市完成了三载波聚合(3CC)百站规模部署,并在钢铁、矿山、医疗等行业探索落地5G—A关键技术。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设备商,在2023年10月发布了全球首个5G—A全系列商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原生万兆、原生绿色、原生智能三大创新技术支撑5G—A商用发展。   5G—A是5G演进到6G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去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展示了对6G的愿景和共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近70%的重叠。因此,发展5G—A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关产业要素,为6G的落地做好产业储备。今年,全球有望实现5G—A的规模化商业应用,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的世界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赵东 作者为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本报记者颜欢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 重视算力产业科学布局       近期,多地争相布局算力产业,也应重视解决好算力产业发展带来的能耗、安全以及盲目无序竞争等问题。   算力是高耗能产业,推动算力设施低碳化、绿色化已成共识。各地需加大技术创新,对算力基础设施进行功耗控制和改良,从源头上节能减排。其中,能源布局是算力发展的关键。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推动算力绿色发展,充分利用绿电实现能源自由。   要夯实算力产业安全底座。算力资源从申请、使用再到结算清退,链条长,环节多,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将会给整个算网资源体系带来风险。因此,要做好数据要素市场顶层设计,数据交易由国家层面管理,保证数据安全,进一步建立信任、打破数据孤岛,确保交易公平公正,从政策制度层面杜绝灰色交易的发生;加快发展内生安全技术,合理规划网络的安全区域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访问权限,通过技术做好网络安全态势监测。   避免盲目无序竞争需一体化融合发展。多地部署投资智算中心的力度不断加大,希望以此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但数据中心也有潜在风险,如果利用率不足,将无法收回投资成本、带来财政负担。因此,在东西部能源结构和算力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需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提升“东数西算”整体效能,防范无序竞争和新的产能过剩。(石晶) 来源:经济日报
  • 特斯拉将于8月发布自动驾驶出租车       据外媒报道,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CEO)埃隆·马斯克近日透露,特斯拉将在今年8月发布自动驾驶出租车。   马斯克5日在社交网络上发文说,将在8月8日揭开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的面纱,但其没有提供更多细节。   马斯克长期以来一直努力宣传其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称配置了其全自动驾驶系统(FSD)的车辆将“达到超越人类的程度”。马斯克还表示,配备FSD功能的特斯拉车辆的车主将能够让自己的汽车变成自动驾驶出租车,而不是闲置在停车场。   不过,由于监管机构和公众对安全问题仍心存疑虑,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在美国的推广仍处于试验阶段,且发展并不顺利。   据法新社报道,旧金山一直是美国自动驾驶技术的试验场。谷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Waymo在旧金山受到自动驾驶技术反对者的蓄意破坏;在出现几次事故之后,加利福尼亚州监管机构于去年10月暂停了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出租车Cruise的服务。   特斯拉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还在接受监管机构的审查。监管机构认为特斯拉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营销可能言过其实,超过其实际功能。   特斯拉将于8月发布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消息传出后,特斯拉股价5日在盘后交易中上涨超过3%。不过,由于一季度车辆交付不及预期和需求前景不佳等因素影响,特斯拉股价在2日曾一度大跌约5%。   特斯拉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交付386810辆汽车,交付量同比下降8.5%。   特斯拉提到,销量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其加利福尼亚工厂更新后的Model 3增产受阻,红海冲突造成的运输改道导致工厂停产,以及德国柏林工厂因纵火导致停电而影响了生产。德国工厂是特斯拉在欧洲唯一的工厂。   在其他汽车制造商中,通用汽车报告的销量略有下降,日本丰田则利用美国库存的改善推动了销量增长。   美国金融机构晨星公司表示,特斯拉销量下滑显示出对其电动车需求正在放缓。   韦德布什证券公司分析师丹·艾夫斯表示,虽然已经预计特斯拉的业绩不佳,但一季度的表现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他补充说,现在是一个关键时刻,如果特斯拉不能扭转局面,更黑暗的日子可能即将到来,并影响特斯拉的长期表现。   还有分析指出,电动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正促使特斯拉实施降价策略,这也令其盈利前景黯淡。(记者 王婧)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人工智能+”助力日本多行业创造新价值       编者按   人工智能(AI)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已经成为各国科技竞争新的焦点。“人工智能+”今年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将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在国外,“人工智能+”目前处于何种阶段?有哪些进展?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人工智能+”在国外系列,驻外记者将带回他们采写的报道。敬请关注。   与中国和美国相比,日本在开发大模型方面不具备优势资源,因此,日本科技企业更专注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比如,利用Chat GPT等已有大模型开发具体的应用解决方案、解决日本各领域的实际问题。   出于优化业务流程、缓解人手短缺、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客户体验、强化企业竞争力、创造新价值等各种目的,日本不少行业已将目光投向AI应用,特别是面向消费者的行业,AI应用最为常见。日本由此诞生了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AI+)。   富士通公司首席数字经济学家金坚敏博士表示,企业领导者正认识到生成式AI的巨大潜力,并寻求将其融入企业运营以获得最大收益。根据麦肯锡的推算,生成式AI的使用预计每年将为全球经济创造最高约8万亿美元的附加值。   在金融领域,为了创造新的顾客价值、提高业务效率,住友生命保险公司去年7月面向1万名员工导入了生成式AI聊天系统。该公司表示,为了实现创造“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福利”的目标,不能再停留于传统方式,将利用生成式AI加快创造新的服务。   在医疗领域,富士通公司宣布正与东京大学医院联合进行将人工智能用于临床诊断的研究,拟利用人工智能对心电图进行解析,通过心电图数据变化推断出心脏活动的异常。他们认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更及时、更准确地对心脏病作出诊断。   富士通还牵头多家企业将已有的AI技术与生成式AI相融合,开发出面向零售商的AI客户服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通过对消费者在不同商品前的驻足时间、对商品进行对比选择的行为等进行分析,可以在店内的数字化标牌上生成虚拟形象,向消费者提出适当的建议,帮助消费者实现更高效的购物体验。该解决方案同时能对店家的促销方案进行效果测算、帮助零售商做出决策,助力零售商节约人力、提高销售目标。   有“国民家居用品店”之称的宜得利(Nitori)通过专门的软件向顾客提供房间搭配服务。顾客可以通过AI手段任意更改墙壁、地板、沙发的颜色等,尝试各种搭配,挑选最中意的家居产品。   无印良品店则通过三维模拟器向顾客提供室内装饰顾问服务。三维模拟器可以将顾客提供的标有测量数据的平面图转化为三维效果的房间实景,展现真实细节数据的模拟效果,帮助顾客合理布局房间。   日立制作所去年5月专门组建了新的机构。该机构不仅汇集公司内部的AI科学家,也囊括安全、法务、知识产权等各领域的专家。他们一方面打造AI使用环境,同时制定业务使用指南,设置咨询窗口,在利用生成式AI提高业务效率的同时致力于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对日立来说,应用生成式AI不仅可以优化公司的内部运营,更是开拓新业务的重要机遇。2022年日立将数字化转型(DX)解决方案确立为公司增长战略的核心,面向海内外各领域提供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服务及技术体系,树立起在3年内将销售额翻一番的目标。去年以来,通过利用微软Azure OpenAI大模型的服务,日立打造了生成式AI辅助工具,向公司内外提供AI环境构建及运营支持服务。目前日立将AI与数字化转型业务相结合,已与包括三菱HC资本、名古屋铁道公司在内的金融、交通、教育、医药、出版等众多行业公司展开合作,提供AI解决方案。   金坚敏认为,中国在大模型开发方面已显示出实力,中国拥有庞大的AI人才数量,消费者对AI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高于其他主要国家,政府对通过AI技术的应用创造新质生产力也非常重视。不过,中国生成式AI的应用场景目前主要集中于拥有数字基础设施的新兴行业,如电子商务、媒体、娱乐和游戏业,而金融、能源和教育等传统行业仍处于小规模试点阶段,应用领域主要侧重于生成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目标客户主要是消费市场最终用户。   金坚敏建议,应致力于加强企业端的应用能力和意愿,因为最终用户的能力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AI潜力至关重要。同时,中国在传统AI上具有优势,应该加强生成式AI与传统AI的结合,发挥其各自优势将有利于提高AI的价值创造能力。(刘春燕) 来源:经济参考报
  • 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右手戴上驱动气动手套,稳稳握住水杯,拿起、喝水、放下……截瘫患者老杨实现了自主“脑控”喝水。今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清华大学团队宣布,他们成功进行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患者行为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用脑电活动控制动作、通过微小电流让脑细胞和计算机之间“互动”……这些过去只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场景,正在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逐步走进现实。脑机接口被称为人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前沿技术,有望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健康的未来产业。   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实现大脑与设备间的信息交换   截瘫患者老杨今年50多岁,此前因车祸引起颈椎处脊髓完全性损伤,四肢瘫痪长达14年。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教授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共同完成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试验中,科研人员将2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老杨颅骨中,再通过采集颅内神经信号,使他利用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了自主“脑控”喝水。   据介绍,该系统采用无线微创设计,体内机埋在患者颅骨内,电极覆盖在硬膜外(硬膜位于颅骨和大脑皮层之间,起到保护神经组织作用),不损伤大脑细胞。使用时,体外机利用近场无线供电和信号传输技术,隔着头皮给体内机供电,并接收脑内的神经信号,传送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借助解码算法实现脑机接口通信。   经过数月的居家康复训练,老杨抓握准确率超过90%,脊髓损伤的临床评分和感觉诱发电位响应也有了显著改善。2023年12月,这套系统的第二例脊髓损伤患者植入手术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成功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患者不但能够抓握水瓶,还可控制电脑屏幕上的光标移动。   这两项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分别通过宣武医院、天坛医院的伦理审查,并进行了国际和国内植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注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说:“医工交叉融合推动了脑机接口的创新发展,该技术在帮助脊髓损伤、癫痫等脑疾病患者康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脑机接口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了通信和控制“通道”,它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实现大脑与设备间的信息交换。   脑机接口又可分为输出型和输入型两种。输出型脑机接口主要由大脑向外部设备输出通信或控制指令,在不依赖外周神经或肌肉的条件下,把用户的感知觉、表象、认知和思维等直接转化为动作。这种脑机接口较为常见,老杨使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脑机接口。   还有一类是输入型脑机接口。它主要由外部设备或机器绕过外周神经或肌肉系统直接向大脑输入电、磁、声和光等刺激或神经反馈,以调控中枢神经活动,目前已在治疗听觉障碍方面得到应用。   对于输出型脑机接口来说,如何获取脑信号至关重要。作为脑机接口的关键采集器件,电极决定着所采集脑信号的质量和最终的控制效果。目前在技术路径上,脑机接口又分为侵入式(有创)和非侵入式(无创)两大方向。   侵入式脑机接口是指通过开颅手术的方式将能够接收信号的电极植入脑中,这种技术需要把电极长期放置在脑中。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和电极材料不断发展,侵入式脑机接口向着柔性、小型化、高通量和集成化发展,但依然无法覆盖全脑范围。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不会破坏人的身体和组织,只在头皮表面采集极其细微的大脑信号。这类脑机接口具有可动态监测全脑信号、系统简单易操作、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好等特点,但获取的脑电信号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对信号感知处理技术要求高。   医疗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最主要的应用阵地。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所长罗敏敏说:“包括对高位截瘫患者进行语言解码、运动解码,治疗癫痫、抑郁症等疾病,甚至把图像处理成电信号来刺激视觉皮层,让盲人恢复一定的视觉。这些都是未来值得期待的脑机接口应用场景。”   我国脑机接口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技术持续深入迭代,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   “意念控制”听起来很科幻,它是如何实现的?实际上,患者简单的一个动作,却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过程,也凝结着很多领域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首先,脑机接口运转包含记录、解码、控制和反馈4个阶段。罗敏敏举例,在自主“脑控”喝水的过程中,脑机接口记录人的思维变化引起的神经细胞电活动,解码后把信息传输给驱动气动手套并控制其运动,进而得到视觉和触觉上的反馈。   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说:“脑机接口综合了医学、计算机、电子、机械、材料等多个学科的先进理论与前沿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神经工程与康复工程、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脑机接口工程化进度加快,产业化发展明显提速。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揭幕战上,截瘫青年朱利亚诺·平托就在脑机接口技术的辅助下为足球比赛开球;2016年,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过程中,我国航天员完成了脑机交互技术的在轨验证;国际上多个团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患者实现了“意念打字”“意念说话”等功能……   近年来,我国脑机接口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技术持续深入迭代,产品服务供给日益丰富,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   2023年初,“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启动,力争在3到5年内突破侵入式脑机接口方面的关键技术,并在临床上实现初步应用。北京还采用“基金+企业”的组织模式,成立了北京北脑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和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   目前,芯智达公司与国内多家高校院所合作,已布局立项10余个创新项目,各项研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芯智达公司业务发展总监李园介绍:“我们研发的‘北脑一号’‘北脑二号’脑机系统,前者采用皮层电极技术,目前已完成柔性高密度脑皮层电极、高性能脑电数据采集设备等核心部件研发和动物实验验证;后者对标国际先进的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技术,结合大通道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和运动想象解码算法,目前有线版本已实现猕猴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活‘脑控’拦截。”   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是国内最早从事脑机接口研究的团队之一。明东介绍,“神工”系列产品实现了主动康复训练对皮层、肌肉活动的同步整合与协同,取得了运动康复领域的突破。比如,神经调控式机械外骨骼系统“神工—神甲”,核心部件获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关键技术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了逾千例临床试验。   “我国脑机接口在软件、关键算法、典型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突破。”明东说,但脑机接口走向更广泛的应用,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并通过实践来检验成效。   加快突破底层和关键技术,培育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相关产业链   目前,脑机接口解码的大部分仍是头皮脑电,很多大脑内部的神经元还是无法解析;应用层面更多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大众化、市场化的产品。   明东举例,脑神经信号的产生和表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在繁杂的神经表征中寻找到特定意图对应的神经活动模式,并通过高效的算法把这些信号有效解析出来。“后续还涉及神经肌肉刺激、外部机械控制、给受试者呈现反馈等很多步骤,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闭环过程。”   我国高度重视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罗敏敏认为,我国脑机接口单点技术突破加快、产业链较为齐全,但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升,专利多而不优现象比较突出。未来应在明确任务导向、长周期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加快突破底层和关键技术,鼓励开展有组织科研,注重基础研究、产业发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加强主管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促进政策落地更具实效。   明东建议,要引导高水平大学通过设置交叉学科等方式,培育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校企共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联合承接脑机接口领域重点攻关任务,解决产业化落地难题,建立健全相关产业链。要科学对待脑机接口研究成果,避免炒作、夸大、概念化脑机接口技术。   2023年9月,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明确规定,涉及以人为研究参与者的科技活动,应当进行科技伦理审查,且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是本单位科技伦理审查管理的责任主体。2023年12月,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编制《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 为脑机接口研究合规开展,防范脑机接口研究与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科技伦理风险,提出了指导。   罗敏敏表示,脑机接口发展面临着科技伦理、安全性、有效性验证等方面的挑战,需进一步在技术提供方、使用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之间凝聚共识,充分了解潜在风险和收益,给予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的合理灵活度,同时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记者 谷业凯 杨彦帆) 来源:人民日报
  • 按下农村电商发展“快进键”       把农村电商作为统筹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助力农村电商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鲜为人知的土特产,触网走出大山;农民自己当主播,带火“网红”农货。发展农村电商,是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优质优价,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全面振兴,电商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前不久,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农村电商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近13倍;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还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配送体系滞后、电商人才缺乏等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采取针对性强的举措,加快补齐农村电商发展短板。   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需要网络基础设施提供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并不均衡,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数字鸿沟客观存在。第五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着眼未来,应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丰富各类应用场景,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稳步增长,促进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数字经济实现新突破、数字惠民服务满足农民新期待。   应打通堵点,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发展农村电商,不等于把农产品“搬”到网上,更重要的是赋能产业升级,带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升产业附加值。一些地方通过完善生产、流通和销售全流程农产品数字化供应链,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搭建起“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出村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同时,还应完善农村电商支撑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和冷链仓储物流等,推进电商服务网点覆盖到村,解决“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难题。   人才是关键。手握手机新农具、干起直播新农活,一大批新农人的涌现,为农村电商发展注入了活力。农村电商已成为创业就业大舞台,让更多农民掌握电商这项新技能是当务之急。有报告显示,“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缺口明显。下一步,要加快培育多元化新型农村电商主体,培育农村电商供应链服务企业,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加强对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的电商技能培训,引入外部师资支持,定期到乡村指导和教学;强化培训、实习、创业就业衔接,优化吸引电商人才的软硬件环境。   农村电商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把农村电商作为统筹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助力农村电商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必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澎湃动能。(常 钦) 来源:人民日报
  • 机床换新更高端更智能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重点将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方案》从政策层面对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设备给予支持,机床行业迎来明显利好。   从机床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方案》将带来多大影响?如何疏通机床“以旧换新”堵点?国产机床企业怎样才能搭上这波“东风”?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激发行业活力   过去一年,机床行业受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及下游装备投资乏力等因素影响,全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有所下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机床工具行业完成营业收入10974亿元,同比下降10.3%,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132亿元,同比下降35.8%。   在此背景下,《方案》的发布,无疑给机床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毛予锋表示,每次设备更新行动都对我国机床产业和消费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促进作用。2009年设备更新行动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还奠定了数控机床产业基础,培育出一批以数控机床为主打产品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本轮《方案》是在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出的,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说是升级版和加强版。预计到2027年末,至少累计新增千亿元的机床类产品需求。   具体来看,四大行动都会影响机床行业的运行与发展。毛予锋分析,设备更新行动最直接、最有效,涉及大批量采购机床产品;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属于需求侧的新动能,可预见随着消费品销售增加,相关消费品上游制造环节也会产生新的设备更新或者添置需求,进而带动机床产业销量提升。   他表示,回收循环利用行动的作用比较间接,主要是前面两项行动中少部分旧机床产品涉及改造和二次利用;标准提升行动既是保障措施,又是发展目标,保证本轮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行动。   机床是生产工业装备和构件的设备,是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现代化,承载新质生产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业母机”和“技术基石”。北京标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谭晓东认为,当前,我国传统机床行业精密化和数控化水平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机床行业迭代换新既是前提和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工业产品品质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   资本市场对《方案》带来的效果也持十分乐观的态度。中泰证券分析称,国内上一轮机床消费高峰在2011年至2015年,按照8年至10年的更新周期,2019年至2025年大批存量机床将进入更换周期,判断本次中央政策未来将会陆续出台细则,有望鼓励国内制造业采购国产机床。在更新周期叠加政策催化下,国产“工业母机”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打通堵点难点   《方案》在破解企业设备更新的难点、堵点方面,部署了一揽子政策安排,为推动加快工业领域更新形成规模效应提供保障。   目前来看,尽管我国老旧机床更新需求正处于拐点,但机床企业参与以旧换新的意愿还不够强烈。国家机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主任郭峰分析,一方面是参与以旧换新收益明显低于制造新产品的利润;另一方面是缺少专业的服务平台,这导致废旧机床残值评估、旧规格零配件采购、修复成本控制、旧机床改造/再制造后的销售等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进而产生较大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郭峰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实施细则,完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金融等配套措施,让以旧换新、循环再制造的理念在机床行业形成共识。同时,搭建一个集废旧机床残值评估、旧规格零配件采购、物流运输、试验平台和财政补助兑现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降低换新风险。   “不同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机床装备大规模设备更新,需要更长的产业周期、更大的社会投入、更高的市场化能力。”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助理江世琳看来,作为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加工对象的共有共用生产工具,机床装备大规模设备更新一定是围绕其下游市场产业需求展开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必然要有多样化的更新路线,但如何界定更新、如何激励更新、如何评价更新,这些都是今后亟需进一步研究和厘清的问题。   毛予锋表示,作为升级版,《方案》一定要围绕面向高质量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的主线来安排相关政策落地,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用好和加强已经取得良好行业反馈的高端数控机床技改管理政策措施,做好产品标准升级,完善招投标制度。同时,在执行中,要时刻关注投资方向、效能和条件能力,避免盲目投资、虚假投资和重复建设。   提升高端机床比重   从机床企业角度来看,要抓住此次换新机遇,关键是找准换新方向。设备更新并不是简单的同类产品置换,而是更高端、更智能、更环保的需求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   “未来,以数控机床为主打产品的企业将普遍受益,其中高端数控机床获益更大。而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完备产业链供应链生态、自主化程度高的企业将成为参与本轮《方案》的主力军。”毛予锋说,《方案》提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单从数控机床规模增量看就翻了一番多。   “要坚持市场化发展,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扎实研判下游产业机遇,设计好机床装备大规模更新的一揽子落地办法和政策工具箱,稳定并增强不同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江世琳建议。   毛予锋表示,结合对质量要求的落实,机床行业的产品主体有望实现从数控机床向高端数控机床的重大转变,供给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在基础具备的条件下,努力增加高端数控机床产品的比重。   对此,郭峰亦深表赞同。他表示,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将进一步激活机床行业的技术创新,加快国产机床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发展进程,进而提升国产机床精度保持性、可靠性和可修复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加快完善机床标准化体系,制定修订一批智能化、数字化、再制造等方面的标准,对接国际标准,填补空白,提高国际标准的转化率,以高标准机床制造体系助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创新力度,机床行业企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谭晓东表示,推动我国机床产业迭代升级,当务之急是要结合机床产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加强机床行业基础研究,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金”各方要素,共同围绕机床精密性、智能化、低能耗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重大研发项目上加大科研项目立项倾斜。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大规模设备更新提供坚实支撑。(记者 刘 瑾 沈 慧) 来源:经济日报
  • 科技助力我国珍稀动物数量稳中有升       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近年来,我国以旗舰物种拯救保护为抓手,持续推进就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亚洲象、雪豹、东北虎、海南长臂猿、黔金丝猴、藏羚、莽山烙铁头蛇等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珍稀动物是自然界中稀有、珍贵的动物。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类活动增多、栖息地减少等原因,一些珍稀动物一度濒临灭绝。   多年来,我国通过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为珍稀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智慧化、数字化监测系统、远红外相机、大数据+物联网、物种AI识别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有效地推进了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多头,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增至6群37只,白头叶猴野外种群增至1300多只,中华穿山甲分布点位不断增加。东北虎分布范围从长白山脉扩大到大小兴安岭,野外种群增至60只左右。朱鹮分布区从3个省扩展至7个省,野外种群超过7000只。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98只,人工繁育朱鹮种群数量达到1496只。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原院长、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告诉记者:“与15年前的金沙江本底调查情况相比,不管是水生还是陆生的典型动植物,物种数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如今,洞庭湖江豚数量由2017年的110头增加到2022年的162头,洞庭湖麋鹿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自然野化种群。2022—2023年度,洞庭湖越冬水鸟达37.83万只,珍稀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时隔5年再次现身洞庭湖。”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群表示。   “我们把科技创新深入应用到珍稀动物保护中,建立了湖南省林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卫星遥感‘天上看’,无人机和通信铁塔视频‘实时查’,护林人员‘地面巡’,共享交互数据和信息,实现了立体化的智慧管理。”湖南省林业局总工程师胡锋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继续推动建立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支撑,以本底数据、生境数据、保护数据为核心的元数据集成,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的珍稀动物智慧保护体系。(记者 马爱平)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