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实现五连升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宋晨)记者16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3年,作为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1.3%,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我国企业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达到1033.2万元/件,比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829.6万元)高24.5%。此外,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关键技术或核心零部件攻关问题的比例最高,达56.1%,表明产学研合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创新显著。   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中国专利调查应运而生。2023年,专利调查工作进一步优化了调查内容和组织方式,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人才与服务等专题分析。   今年是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第九年向社会公开发布。该报告不仅为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也成为社会公众了解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为宣传普及专利制度、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来源:新华网
  • 消博会引领智能家居新体验       新华社海口4月16日电(记者吕秋平、钟群、赵玉和)减压舒眠机、定制化按摩养身椅、人工智能辅助康养传感器……正在海南省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诸多与智能家居相关的前沿科技产品引来不少观众问询和体验,让人们对未来之家充满想象。   以“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本届消博会特设数字和服务消费展区,覆盖智能家居等多个板块,吸引了华为、科大讯飞、卡赫等24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品牌参展,其中多款产品为首发首秀。   在“深睡小屋”体验区,参展观众段慧敏头戴仪器躺在沙发上很快放松下来,进入睡眠状态。“我感觉睡得挺好的,而且睡得特别香,进去一会儿就感觉迷迷糊糊的。”她在体验结束后说。   打造这套家居睡眠健康环境系统的参展商——艾纳诗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助理李景明说,这款首发的减压舒眠机利用荷电粒子波核心技术,助力提升睡眠效率和学习效率,舒缓情绪、缓解压力。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要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积极培育包括智能家居在内的新的消费增长点。   在数字和服务消费展区进门位置,很多观众正在排队体验一款养身椅。观众坐上去,双手扶着把手,短短时间内,压力监测指数、心率和呼吸频率便显示在平板电脑屏幕上。   “通过人工智能压力监测技术,我们的产品会根据监测结果自动推荐适合您的按摩程序。”OSIM傲胜(中国)品牌营销副经理周曼妮介绍。   周曼妮说,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今年已经是第四次参加消博会,展台面积持续扩大至今年的180平方米,集中展示包括养身椅、音乐跳绳机在内的十多款健康科技产品。   “我们公司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全球直营门店有超过60%在大中华区。”她说。   在华为展区,人工智能辅助康养传感器可以监测家中老人的状态,实现跌倒、坠床等多种场景的实时监测。   “家庭生活中,老人独自在家难免遇到跌倒等意外。当传感器监测到异常情况,会立刻发送告警信号至绑定的亲人手机,以守护家人安全。”华为终端全屋智能产品线总裁邵洋说。   除了创新的人工智能辅助康养传感器,华为展区还融合了智慧屏、路由器、智能门锁、家庭储存等众多智能设备产品。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   依托消博会这一平台,海南省住建厅、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与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与中交海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已达成全屋智能方面的战略合作,并在本次大会签约。   海南省还响应商务部“消费促进年”号召,在全岛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以完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并在本届消博会上举行了“全屋智能(智能家居)暨家电家装以旧换新全岛行”的启动仪式。 来源:新华网
  •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去年以来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既包括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要针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博弈必争领域强化精准政策支持,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使我国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当前,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任务艰巨。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自主创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用好政策工具箱,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强研发体系。遵循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成长规律,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向企业集聚。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科创平台是推动产业转型、转移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支撑引领。要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承载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注重科创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更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必须加快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要推动政产学研资等一体发展,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注重资本赋能,积极培育投资于民营科创企业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早期投资力量。强化人才驱动,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所需,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精尖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培育能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政策供给支持力度,放大政策乘数效应,为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活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树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通过评价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产出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张春敏 黄 婧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人民日报
  • 全球科技巨头加快AI布局       AI芯片竞争日趋白热化,一场“算力大战”已经开始。全球科技巨头们竞相加入自研AI超算芯片竞赛,不仅是为了抢占AI发展先机,也是为了降低对英伟达等外部芯片厂商的依赖,节约采购芯片的支出。   人工智能(AI)技术和应用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企业加快了对AI的研发布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抢占一席之地。相较于应用层面,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更为迫切。   当地时间4月10日,Meta公司公布了自主研发芯片MTIA的最新版本。MTIA是Meta专门为AI训练和推理工作设计的定制芯片系列。与2023年5月发布的Meta第一代AI推理加速器相比,最新版本的芯片在性能上有显著提升,专为Meta旗下社交软件的排名和推荐系统而设计。而就在4月9日,谷歌宣布正在制造基于ARM架构的芯片Axion,专门用于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谷歌在其官网介绍,在应对信息检索、全球视频分发以及生成式AI等场景时,Axion能提供业界领先的性能和能效。此前,微软和亚马逊也都开始研发能够处理AI任务的定制芯片。   全球科技巨头们竞相加入自研AI超算芯片竞赛,不仅是为了抢占AI发展的先机,更有着现实的考虑。新一代AI发展所需的模型训练和推理场景,导致市场对大容量、超高速的芯片需求剧增,占据市场七成以上份额的英伟达AI芯片价格持续上涨,甚至翻了几倍,仍供不应求。在AI芯片越发紧俏的当下,科技巨头们自行研发芯片,可以降低对英伟达等外部芯片厂商的依赖,节约采购芯片的支出。此外,相较于通用型硬件,科技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AI模型定制个性化的硬件,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功能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最新预测,2024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较上一年增长25.6%,达到671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是2023年市场规模的2倍以上,达到1194亿美元。英特尔、AMD等芯片制造商也正在加速推出性能更好的AI芯片,与英伟达争抢市场份额。北京时间4月9日晚,英特尔在美国发布了新一代云端AI芯片Gaudi 3及第六代至强(Xeon)可扩展处理器,进一步拓展了其AI产品路线图。   AI芯片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一场“算力大战”已经开始。以庞大的算力为基础,还将诞生哪些创新应用,值得人们期待。(周明阳) 来源:经济日报
  • 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开放试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关于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的通告》。根据部署,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率先开展试点。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国电信业对外开放工作不断深化,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监管经验不断丰富,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此外,监管政策法规持续完善,管理经验不断充实。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正式实施,配套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进一步提升了开放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电信领域监管法规体系持续完善,自2022年《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修订以来,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外资管理要求进一步优化。   此次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激发市场竞争和主体活力;通过在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试点开放,更好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进一步积累电信业开放经验,构筑立体化制度和安全监管体系,为在更大范围内开放奠定基础。   《通告》提出,在获批开展试点的地区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以及信息服务中信息发布平台和递送服务(互联网新闻信息、网络出版、网络视听、互联网文化经营除外)、信息保护和处理服务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   根据工信部日前印发的《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方案》,试点地区需在开放创新方面具有一定制度优势,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潜力较大,吸引外商投资制度健全,安全监管保障能力到位,试点示范经验丰富。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评估论证,调研核查安全监管保障体系等,对符合条件的地区作出批复。实施方案获批后,相关地区可以正式开展试点工作”。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有序推进电信领域开放工作。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加强政策宣贯,及时总结试点的先进经验、模式、典型案例等并宣传推广;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开展电信领域对外开放政策研究,不断优化电信领域市场营商环境。(记者 李芃达) 来源:经济日报
  • 构建高效创新生态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深刻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吹响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集结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做出具体部署。各地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和要素改革,构建高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各地实践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围绕四方面展开。   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各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结合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布局,搭建高水平、多层次的实验室和平台体系,系统谋划基础研究,强化原创新、颠覆性科技创新,丰富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活水。如,上海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全国首设“基础研究特区”,分两批次在复旦、上海交大等8所院校设立特区,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广东出台科技创新条例,明确要求基础研究投入资金不低于省级财政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的三分之一,同时,依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打通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通道,鼓励港澳高校、科研机构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加快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及‘从0到100’的颠覆性创新,需要风险投资作为“催化剂”。多地政府设立按市场化模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如,浙江提出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采用“子基金+直投”的运作模式,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及其15大战略领域、“9+6”未来产业进行投资。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该过程不仅关乎创新价值的实现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释放,更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各地把“硬科技”支撑和“软服务”加持相结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枢纽,破除成果转化的“中梗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如,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积极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江苏颁布《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提出3年内打造20家以上省概念验证中心;浙江杭州已陆续建成30个概念验证中心,积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安徽印发《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探索“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   以新质生产力开辟新赛道   新质生产力是培育新产业,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山西、上海、浙江等省份依托新质生产力制定未来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方案或意见,其中,9省份瞄准氢能、核能、储能等未来能源,7省份涉及6G、量子通信等未来网络,6省份强调深海空天、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2024年2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分门别类制定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建立省级领导定向联系未来产业集群机制,高位推动未来产业布局和发展。   与传统产业政策不同,许多省份开始系统谋划产业链政策,以“链式思维”培育新质生产力。如,浙江提出“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四川提出围绕标志性产品编制产业链、创新链图谱,加速标志性产品企业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标志性产品。   部分省份以数据资源为生产资料,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算法和算力平台为劳动工具,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抓手,通过“数实融合”增添新引擎。如,山东、江苏等省份加快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其中,山东强调统筹布局通用和垂直大模型算力,建成“山东算网”;江苏强调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积极构建特色化行业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重庆、四川提出建设全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统筹富余算力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和节能环保水平。北京、上海等省份先后提出建设数据交易中心和完善交易制度,加速数字产业化进程。   以“双碳”目标引领绿色产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许多省份以“双碳”战略为牵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如,上海瞄准氢能、高端能源装备、低碳冶金、绿色材料、节能环保、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广东建立分行业、分领域的“绿色企业”创建标准,截至2023年6月,累计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9家,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国首位。   针对近些年来国际“碳壁垒”渐行渐近的态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多地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开展碳溯源、核算和交易。如,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部署开展重点产品或行业“碳足迹”认证,浙江还率先制定《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地方标准,北京发布了碳中和、碳足迹核算指南地方标准。2024年年初,江苏上线了首个产品碳足迹实时管理平台,出台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山东、广东、福建、内蒙古获批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   多数省份提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或碳汇(碳票)交易试点。为示范引领绿色低碳发展,多地优化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工具,引导企业降耗升级、绿色发展。如,山东建立财政金融协同常态化机制,运用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项目投资力度。北京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内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四川、重庆等积极推进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生产关系,重点是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引导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优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目前,各地主要聚焦国企、民企、财税和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如,上海实施新一轮150项改革措施,探索一批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创新举措;重庆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优化民营经济服务机制。   同时,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突破行业、领域壁垒,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如,上海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浙江设立20家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以“机制+实例”方式探索经验做法;山东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工作机制》,梳理明确重点协同事项清单,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强化各领域工作协同。   此外,多地依托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大的改革、更大的发展。如,上海、福建等10余个省份积极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功能;江苏主动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积极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等工作,鼓励发展绿色贸易;湖南发挥自贸试验区平台功能,高标准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积极争取中非新型易货贸易试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和基础各不相同,但只要因地制宜协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锚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破解创新链好技术到产业链新应用之间的难题,就能更好地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黄征学 潘彪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凸显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在于技术创新,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命,不断推动工业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新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时代背景,而且契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   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坚实基础   任何一个大国,要维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并保持持久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必须依靠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方面,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更高,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一些堵点难点,经济体量规模巨大,实现高速增长的难度也在加大,传统的粗放型增长路径难以维系,必须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动能,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另一方面,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国家间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高科技领域,特别是“硬科技”的较量。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超强的制造产能优势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关键在于发挥好两大优势,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主要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突出特征,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涵盖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加强国家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完善科技创新体制。近年来,围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党和国家推出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尤其是,2023年3月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协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等,从而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二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提高基础研究、前沿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2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2.71%的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9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其中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25%、17%。   三是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速,不断扩大科技竞争优势。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按照全球前2500家企业的研发投资额进行统计,2022年全球研发投资总计达1.25万亿欧元,同比增长12.8%,美国、中国的占比分别为42.1%和17.8%。   同时,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我国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在前沿科技的产业化、基础研究等方面尚存在短板弱项。我国虽具备比较完备的制造产业链体系,但中高端制造业的部分领域亟待提升,高科技领域短期突围的难度较大,需要深耕细作,前沿科技的专利数量较多,但距离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以及规模上量还有一定差距。   多向发力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主线,紧密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主要从四个方向深入推进:第一,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资金投入、项目管理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统筹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深耕基础研究、前沿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第二,加快构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多个维度,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形成政策合力、同向发力,释放我国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发掘巨大的人力资本潜力优势,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第三,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进“东数西算工程”,紧跟国际科技前沿,谋划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新一代通信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抢占新赛道;第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坚持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广泛吸纳世界科技人才、资金、技术,以多点突破、全面开拓的姿态,扩大科技投融资、科技贸易以及科技教育研发等合作交流,为高水平科技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展望未来,全球化范式加速变迁,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白热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有利因素要明显好于不利因素。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稳居世界前列,高水平双向开放步伐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尽管遭遇“逆流”,但发展前景可期,蕴藏巨大潜力。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将释放巨大潜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拥有超大国内市场和超强制造能力,在越来越多的前沿领域逐步具备领先地位,将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加速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另一方面,我国在工程科技以及科技人才资源等领域具备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在新能源、半导体、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国际竞争优势,全球范围内搭建了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朋友圈”,未来将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共建“一带一路”以及“金砖+”合作机制等拓展合作交流空间,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积极的国际环境。   (潘虹 作者系南通大学副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来源:经济参考报
  • 苹果手机一季度出货量 同比下跌近10%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4月15日,研究机构IDC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苹果智能手机iPhone出货量为5010万部,较去年同期的5540万部下降9.6%;在排名前五的智能手机品牌中,苹果第一季度同比跌幅最大,三星重夺销量冠军。   IDC数据显示,全球第一季度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同比增长7.8%,达到2.894亿部,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出货量增长。分析指出,尽管宏观经济面临挑战,但第一季度出货量数据有力地表明智能手机市场正在复苏中。   第一季度中,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为6010万部,与去年基本持平,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20.8%,而苹果iPhone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20.7%下降至17.3%。2023年,苹果销量首次超越三星成为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冠军。   另据市场研究机构BCI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荣耀手机在中国激活量同比增长12%至1074.2万台,占市场份额15.8%,排名第一;华为手机在中国激活量同比增长81%至1058.4万台,占比15.5%,排名第二;苹果手机在中国激活量则同比下降20%至1056.9万台,占比约15.5%,排名第三。小米、vivo、OPPO分别位居第四、第五、第六。   在全球市场方面,有分析师表示,苹果一季度全球出货量下跌较为明显,在中国、北美、欧洲几大市场均出现下跌。分析师预计,今年上半年苹果手机业务的整体表现会比较差。至于第三季度的表现,则主要看iPhone16系列的产品力如何,以及能否在人工智能(AI)领域有所建树。   最新财报显示,苹果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1195.8亿美元,其中iPhone营收697亿美元,占比58.28%,Mac营收77.8亿美元,占比仅6.5%。AI芯片的加持,有望为苹果低迷的Mac产线提振销量,改善产线结构比例。   在手机业务不景气的背景下,PC业务被苹果公司寄以重望。就在近期,苹果宣布,将于2024年6月10日至6月14日举行全球开发者大会。据媒体透露,苹果准备在大会上展示一系列AI新功能。   与此同时,苹果公司在反垄断方面频频遭遇诉讼。今年3月,美国司法部指控苹果公司涉嫌存在垄断行为,对消费者、开发者和竞争对手企业利益造成损害。   美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表示,苹果公司之所以在智能手机市场上保持垄断地位,并非仅仅通过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还通过违反联邦反垄断法。苹果的策略依赖于排他性、反竞争行为,这损害了消费者和开发者的利益。   起诉书要求法院阻止苹果利用其对应用程序分发、合同和使用私网软件界面的控制来削弱竞争对手,并下令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受苹果非法行为影响的市场竞争环境”。(记者 秦天弘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新华时评|“中国AI”当有“中国志向”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题:“中国AI”当有“中国志向”   新华社记者胡喆   近日,有“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之称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发,一批在中国智能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的项目及个人获奖,折射中国智能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彰显当代中国智能科技工作者之志——既要在技术上争口气,更要在发展中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坚持向善为民。   随着ChatGPT、Sora等的火热,人工智能备受关注。2024年我国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   “中国AI”,志向要求快。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程”。当前,由“算力+数据+模型”形成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到来,我们既要有勇立潮头的信心,也要有以问题为导向、在关键处落子的清醒,必须主攻关键核心技术,要有快人一步、胜人一子的勇气魄力,确保人工智能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AI”,志向要追高。人工智能要当好“头雁”,为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应当成为助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的“得力助手”。要通过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赋能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助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迸发。   “中国AI”,志向要奔强。人工智能是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前沿领域,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举行智能科技评选表彰是以凝聚同行共识为主的荣誉鼓励,要从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多场景的深度运用,更多抓住经济社会的重点难点,创造更加智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从“人民科学家”吴文俊先生,到一批批获奖的科技工作者,凝聚合力、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努力拓展理论和技术应用空间。秉承更快更高更强的志向,“中国AI”向善而行、造福人类。 来源:新华网
  • 在海量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从人工智能发展前沿看中国科技新动力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一大批新突破、新技术、新应用,正在海量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昭示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广阔空间。   “算力+数据+模型”形成的   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到来   从大模型与通用人工智能,到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年会上,通过展望人工智能未来趋势,与会专家共同探究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何谓大模型?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介绍,大模型是指参数规模在10亿以上、由大规模参数构建起来的神经网络模型,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方面能够完成过去只有人才能创造完成的任务。   大模型的背后是大算力。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算力+数据+模型”形成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到来。我们提出“中国算力网”研究计划,就是希望让用户像用电一样使用算力,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再进一步。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性技术,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2024年我国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党委书记赵春江说。   三条技术路线推动人工智能从弱到强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随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将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郑庆华介绍,人工智能从弱到强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或者回答问题的水平接近人类,甚至在部分领域超越人类;二是能够支持多种媒体,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的生成;三是能够支持不同场景,可以泛化到其他专业领域。   “我们认为有三条技术路线推动人工智能从弱到强。”郑庆华表示,第一是依托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来推动,第二是采用“神经+符号”协同的方式,第三是打造人脑记忆启发的机器记忆智能模型。   “总体上看,首先解决计算智能,然后解决感知智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而实现认知智能。”郑庆华说。   “今年,通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领域的融合创新有望发挥关键作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告诉记者,我国人工智能已广泛赋能到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社区、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19个应用领域。通过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将逐步辐射一大批面向未来的行业应用落地。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和高水平应用   专家指出,海量的应用场景、超大的市场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先天优势。但相比世界顶尖水平,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仍存在应用场景系统设计不足、重大场景开放程度不高、场景创新生态不完善等问题,在基础性技术等方面还处于弱势。   为加速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和产业化等问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4月13日正式启动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   “只有面向地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和高水平应用,才能打造全方位、多场景、高频次的应用解决方案。”赵春江说。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风向标。有分析机构预测,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接近8000亿元。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孙富春表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应强化整体设计和前瞻部署,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安全治理体系,开拓人工智能新领域新赛道,构建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促进技术与产业更快更好发展。(记者 胡喆)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