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锂电池高安全性电解液研究获重要进展       记者3月22日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任晓迪教授团队联合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青松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利用分子间氢键的相互作用可以显著改善醚基电解液在电极界面的稳定性,并可有效抑制锂金属电池热失控过程。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锂金属电池具有超高的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有力竞争者。但它在电解液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传统的碳酸酯类电解液虽然在锂离子电池中得到广泛应用,却难以兼容活泼的锂金属负极。提高电解液浓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醚的电化学稳定性,却带来了成本增加、低温性能衰减等问题。更为棘手的是,大量阴离子的存在会引发热失控等安全问题。   针对上述难题,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全新的分子锚定策略,有望同时解决醚基电解液的高压和安全难题。他们在乙二醇二甲醚中加入含强极性碳—氢基团的氟代醚溶剂,发现两者可以通过分子间的“锚定”作用,有效降低醚键上氧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大幅提高溶剂的抗氧化能力。   基于分子锚定概念设计的电解液,展现出优异的高压性能。为了揭示其机制原理,研究人员开展了系统的表界面分析。结果表明,在分子锚定电解液中,溶剂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稳定复合物,有利于提升电解液的热力学稳定性。此外,由于减少了活泼阴离子的使用,分子锚定电解液在高电压正极表面诱导形成的界面膜也更薄更稳定。   研究人员进一步考察了电解液的安全性能。在锂金属软包电池中,当温度升高到140摄氏度左右时,高浓电解液与锂金属剧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热量,而分子锚定电解液与锂的相容性得到大幅提升。分子锚定电解液可以将热失控开始的温度提高到209摄氏度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设计合理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电解液的性能,为未来电池电解液的分子工程提供新的方向。(记者 吴长锋) 来源:科技日报
  • 地磁暴对公众日常生活影响微乎其微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预报,3月24日—26日可能出现地磁活动,其中25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预计地磁活动将持续到26日。   预报显示,此次日冕物质抛射(CME)过程发生的位置几乎正对着地球,因此从地球看去,喷发物形成一个圆面。此类爆发活动喷出的太阳物质相对地球速度快、覆盖度高,可能引起比较强的地磁活动。   什么是地磁暴?地磁暴会产生哪些影响?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空间天气技术研发室主任宗位国。   去年以来太阳活动明显增强   “作为最典型的太阳爆发活动,一次日冕物质抛射过程能将数以亿吨计的太阳物质以每秒数百千米的高速抛离太阳表面。这些物质中不光有着巨大质量与速度汇聚成的动能,还携带着太阳强大的磁场能。一旦命中地球,就会引发地球磁场方向与大小的变化,即地磁暴。”宗位国说。   地球磁场本是保护地球的屏障,抵挡来自宇宙的各种“冲击”。但当高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或太阳爆发导致的日冕物质抛射影响到地球时,就会引起地球磁场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如果地球磁场的变化幅度超过一定数值,地磁暴就难以避免了。   “地磁暴的发生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对航空器和卫星轨道运行会有一定影响,但也都可测可控。”宗位国表示,受地磁暴影响,卫星空间站可能会因大气拖曳造成轨道高度有所下降,需加强对轨道的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轨道调控;卫星导航设备定位误差可能有所增大,但对公众日常使用导航等功能影响不大。   有人担心,地磁暴会影响人类健康和安全。“地磁暴对身体和航空出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虽然会对电子通信产品有一定的干扰,但影响都是非常小的,也有应对措施。”宗位国说。   不过,强烈的地磁活动可能会影响动物的迁徙和导航能力。例如,对于借助太阳和地磁导航的信鸽而言,地磁暴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宗位国同时表示,空间天气和地球天气一样,也在平静和活跃间轮转,但周期更长,通常11年为一个轮转周期。2019年底,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开始,并将持续到2030年。2023年以来,太阳活动明显增强,X级耀斑、太阳质子事件、大地磁暴等强爆发事件频发,频次和强度远高于第24周同期水平。   极光观测与多种因素有关系   尽管有一些“副作用”,但地磁暴也会给极光爱好者带来视觉盛宴。   去年12月1日晚上,由于地磁暴的出现,我国黑龙江漠河、大庆,内蒙古腾格里、根河等地网友都拍到了极光,甚至北京怀柔、门头沟也记录到了极光现象。   为什么地磁暴会带来极光现象?   “地磁暴期间,高能粒子从太空落下,撞击空气并使其发光,从而形成极光。”宗位国介绍,空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在与太阳物质的高速撞击过程中,会发生微观的能量交换。以氧原子为例,它们会从撞击中接收一份能量,但由于原子核外电子的特性,电子与原子核之间只能容纳一定额度的能量,超过的部分都会再被释放出来,而释放的形式就是发光。   专家表示,极光的发生范围与地磁暴强度存在对应关系。对北半球而言,地磁暴越强,极光发生的范围就会越往南扩,如果足够强的话,就可能在我国夜空出现极光。   这次北京还能看到极光吗?宗位国告诉记者,极光的观测跟很多因素有关系,包括天气和极光出现的时间。如果极光在白天出现,由于背景光太亮,那就很难看到。此外,多云也会影响极光的观测。(记者 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 鹊桥二号中继星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3月25日0时46分,鹊桥二号中继星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约440公里处开始实施近月制动,约19分钟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将通过调整环月轨道高度和倾角,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按计划开展与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的对通测试。   据介绍,近月制动是月球卫星飞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轨道控制。卫星必须在靠近月球时实施“刹车”制动,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实现绕月飞行。   此外,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同步搭载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也于同日1时43分,完成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后续将按计划实施双星分离。(李仪 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国民经济稳中有升 数字技术将扩大未来消费增长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1—2月,国民经济稳中有升。“随着宏观组合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内生动能继续修复,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由降转涨,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纵观1—2月国民经济数据,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持续保持较高增速,从投资和消费领域看,数字经济新业态为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数字技术也扩大了未来消费增长的空间。   数字技术为产业增长注入新动能   从产业来看,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为经济平稳恢复向好注入动能。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回升,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其中,3D打印设备、充电桩、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9.5%、41.8%、41.5%;1—2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加快增长,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6%和14.1%,均为两位数增长。信息服务业有力促进了服务业生产指数的回升,1—2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0.4%。   数字技术相关投资领跑投资增速,1—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0%、7.8%,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6.2%、16.1%。从投资领域看,新兴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4%,其中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1—2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1—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4%和15.1%,保持较高增速。新业态继续活跃。1—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全年加快6个百分点。   从产品领域看,智能化、绿色化产品较快增长,1—2月,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2%和49.5%。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增长25.6%,充电桩增长41.8%,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增长89.8%,绿色低碳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此外,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向好。1—2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41.2%,集成电路制造增长21.6%,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长18.2%。从业态看,新业态保持活跃。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蓬勃发展,1—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9.8个百分点。   数字技术扩大消费空间和供给   “当前,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增多。随着经济内生动能的逐步修复,人流、物流这些要素流动更加活跃,有利于经济循环逐步改善。”刘爱华表示。   新消费业态较快增长。新型线上消费模式加速渗透,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快节奏、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快速发展,带动网络购物较快增长。1—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全年加快了6个百分点。   从未来走势看,支撑消费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消费领域出现的积极变化有望持续。从消费空间看,服务消费稳步扩大,线上线下融合消费趋势更加明显,新型消费的快速发展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新动力。从供给能力看,新型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应用不断成熟,消费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支撑基础看,经济持续恢复、就业收入稳定增长,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政策支持看,《政府工作报告》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作出了具体安排,政策效应将持续释放。   刘爱华表示,同时也要看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基础仍待巩固,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结构仍需优化。下一阶段,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部署,继续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优化消费环境,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消费新需求。(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基础设施“加数” 航运发展“提速”       作为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是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并提出25项具体任务,助推我国航运业数字化发展。   我国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进展如何?进一步提升行业智慧化水平应从何处发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智慧船闸总体技术水平等位居国际前列   东海之滨,岸线绵延。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汽笛声阵阵,远洋巨轮列队入港,桥吊作业有条不紊。   高效运转,得益于智能改造。步入梅东公司大楼,一座数字化港口清晰显示在可视化系统大屏上:3公里外,50多米高的桥吊驾驶室内空无一人,只需“远控大脑”下令便能轻松抓放箱体;黄色图标对应的堆场集卡,则可通过“5G+北斗”实现实时调度。   “2016年开启智能化之路以来,梅山港区一步一个脚印。”宁波舟山港负责人介绍,如今梅山港区已拥有全球最大规模远控自动化设备集群,能够支撑千万箱级码头作业;预计今年6月,由国家电网浙江电力投建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将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绿电智慧化将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视线西移,黄金水道上,长江干线2688公里航道实现电子航道图全覆盖,汉江、赣江、信江等支流2051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已建成……方寸绘大江,手掌纳山河,数字化有力支撑长江航运发展。   从点到线及面,“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逐步成为水运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一些领域已实现‘领跑’。”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   看港口,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保持领先。目前,我国已建成18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建(含改造)自动化码头27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国际前列。同时,全面掌握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的关键技术,基于5G技术的新一代自动导引车、无人集卡等智能运输设备率先投入应用。   看航道,数字化、智慧化进程不断加快。智慧船闸总体技术水平位于国际前列,通航调度、安检、监测、运维、服务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建电子航道图里程达1.7万余公里,发布里程超5700公里;部分内河高等级航道可实现航标、水位、航道工作船等基本要素在线快速采集和自动化、实时化、立体化监测。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港口生产、航道养护等智慧化   在上海港,货物装卸已全部实现远程操控,自动导引车等智能运输设备得到规模化应用;在黄骅港,堆取料机、翻车机实现远程控制,抓斗门机等自动化改造也逐步应用;在西江航运干线、嘉陵江等跨省份航道,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部分港口和航道的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总体生产运营效率仍有待提升。”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从全国来看,各地区港口和航道智慧化水平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港口为例,上海港、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等国际枢纽海港的智慧化建设进程相对较快,但相当一部分沿海港口还有差距,内河港口智慧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总体与上述港口差距更大。   针对上述问题,《意见》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港口和航道发展条件及功能定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确定建设重点与路径。   同时,《意见》明确了相关任务要求——   在港口方面,聚焦推进生产智慧化。加快推动上海港、天津港、青岛港等具备条件的国际枢纽海港和内河港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建设或改造,加快推动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具备条件的干散货码头“翻”“堆”“取”“装”“卸”等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同时,推进港口岸电信息系统建设,鼓励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及设备迭代升级。   在航道方面,重点推进养护智慧化。推动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等建设完善航道智慧养护管理系统,全面推广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报技术应用,推进高等级航道船闸智慧化升级。   在推进航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意见》还提出要加快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以及水网地区高等级航道智能感知网建设,提升其他内河高等级航道的限制性桥梁河段、重点滩险河段、通航建筑物等智能感知水平。   港口和航道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水平、数据资源整合和综合治理力度有待提升   加快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夯实数字底座是重要基础。需要通过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港口和航道的智慧化生产运营管理服务提供安全高效可靠的基础支撑。   在大连港,通过设置多个室内外环境监测点,全面集成码头相关的水质、用能、空气质量、气象等环境要素数据,有力助推港口绿色发展。在长江航道,干线基本形成全面覆盖航标、水位、船舶、地形等要素的智能感知网,航道条件大幅提升。   “从全国范围看,港口和航道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水平还有待提升,数据资源整合和综合治理力度仍需加大。”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以长江航道为例,尽管信息化推进较快,但仍存在行业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此外,航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软件功能无法满足应用需求,亟待升级完善。   《意见》提出,推进港口和航道智能感知设备部署应用,加快重要港区和高等级航道智能感知网建设,推进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同时,提升行业数据共享水平,推动打造数据、服务、算法为一体的“数据大脑”。   “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不仅是加快建设智慧交通的先行领域,也是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负责人表示,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将推动建设一批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示范项目,深化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加快推动航运数字化转型。(记者 韩 鑫) 来源:人民日报
  • 畅通回收循环利用渠道       国务院近日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部署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其中回收循环利用行动聚焦回收换新、二手流通、再生利用等环节。回收循环利用为何被列入四大行动之中?如何进一步畅通回收循环利用渠道?   “以旧换新”的关键环节   对废旧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循环利用,相当于开发“第二矿山”,可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减轻矿产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同时,还可以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有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超过26万家,产值超过3.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值可达到5万亿元。   《行动方案》中,以旧换新包括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消费品。据统计,我国每年主要电器产品报废量超过2亿台,年均增长20%。这些废旧产品设备中蕴藏着大量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回收循环利用行动致力于打通静脉产业,确保废旧物品能够高效回收、科学处理和再利用,进而实现产业链的顺畅贯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副部长赵维全认为,这不仅是贯彻全面节约战略、提升资源使用效益的关键举措,更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秘书长唐艳菊表示,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是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能够保障各类老旧产品的妥善处置、循环利用。推动废旧电器产品流入规范回收拆解渠道,既环保又安全,同时能获得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有利于缓解资源对外依存、保障资源安全。   回收循环利用还可通过再生利用、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不同层级的利用方式实现多维度降碳。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表示,再生利用可有效减少原材料开采、运输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可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据测算,2022年,我国通过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亿吨。预计到2025年,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超过30%。   多措并举破解回收难题   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一部手机的平均寿命在2.2年左右。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但只有约5%的废旧手机能够进入专业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活动等回收渠道。   症结在哪里?一方面,废旧产品“卖不上价”。在估价模式不透明、回收标准不统一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回收市场的规范性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消费者有“后顾之忧”。智能手机存储了大量个人信息,即便格式化处理或者恢复出厂设置,也让人担心信息安全问题。   赵维全表示,目前回收循环利用确实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回收利用网络尚不健全,规范的交投站点数量有限,中转站和分拣中心建设也相对滞后;回收主体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收效率和质量;产业聚集度有待提高,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仍需加强。   《行动方案》聚焦居民、企业产生的废旧设备产品在回收时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快发展“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支持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推广上门取车服务模式等,进一步畅通报废汽车、废旧家电家具等产品规范回收渠道,推动建立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回收网络,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渠道。   此外,要加强平台企业管理,着力规范二手商品流通交易。近年来,二手闲置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用户规模达到数亿人。据统计,2023年二手汽车交易量达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   《行动方案》针对二手交易市场不规范不便利等问题,部署优化便利二手车交易登记措施,引导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了二手车、二手电子产品等二手商品的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强化了交易平台管理责任。   瓜子二手车高级副总裁王晓宇表示,瓜子二手车在建立企业评价机制方面实施了严格的标准,确立了二手车商分级体系,确保所有车辆都须通过官方的专业检测,并且引入三方视频验车服务,确保验车过程的透明度。   提升资源再生利用水平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引导低效产能逐步退出。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支持政策,研究扩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制度覆盖范围。支持建设一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赵维全表示,供销合作社系统将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快完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县(区)分拣中心为支撑、乡镇(街道)中转站为节点、村(社区)回收网点为终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提高回收利用水平。   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国再生资源集团是国内综合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2022年回收处置各类再生资源超过2000万吨。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云立表示,中再生集团公司将不断健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发挥废家电拆解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全力提升包括家电在内的各类废旧消费品的回收能力。同时,加强与大型家电生产企业的合作,开展生产残次品回收和以旧换新等业务合作,提升前端资源掌控能力。   此外,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循环利用需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等力量,打好“政策、市场、科技、社会”组合拳。朱黎阳表示,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推动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下大功夫,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加大科研机构投入,探索更环保高效的回收循环利用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员社会公众积极践行绿色消费理念,主动将淘汰下来的汽车、家电、手机等废旧产品在规范的二手市场进行交易,或交由规范的回收拆解企业进行处置,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记者 刘 瑾) 来源:经济日报
  • 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互联网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服务质量深度优化。《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持续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网络基础资源不断优化。截至2023年12月,IPv6地址数量为68042块/32,国家顶级域名“.CN”数量为2013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36亿个。物联网发展提质增速。截至2023年12月,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3.32亿户,较2022年12月净增4.88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例达57.5%。移动通信网络高质量发展。由5G和千兆光网组成的“双千兆”网络,全面带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创新发展,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网络惠民走深走实,更多人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持续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城乡上网差距进一步缩小。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纵深推进,各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推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22年12月提升4.6个百分点。群体间数字鸿沟持续弥合。我国对老年人、残疾人乐享数字生活的保障力度显著增强。2577个老年人、残疾人常用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超过1.4亿台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完成适老化升级改造。公共服务类应用加速覆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与包容,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持续发展让网民数字生活更幸福。网约车、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明显,较2022年12月分别增长9057万人、5139万人,增长率分别为20.7%、14.2%。   新型消费持续壮大,助推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新型消费潜力迸发,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助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文娱旅游消费加速回暖。以沉浸式旅游、文化旅游等为特点的文娱旅游正成为各地积极培育的消费增长点。截至2023年12月,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5.0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8629万人,增长率为20.4%。国货“潮品”引领消费新风尚。国货“潮品”持续成为居民网购消费重要组成。近半年在网上购买过国货“潮品”的用户占比达58.3%,购买过全新品类、品牌首发等商品的用户占比达19.7%。(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两个人工智能系统说起“悄悄话”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在人工智能(AI)研究方面取得一项突破:他们让两个AI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语言交流。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上。   研究人员开发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展示了AI系统解释语言指令并相应执行任务的能力。在学习并执行一系列基本任务后,其中一个AI系统能够向其“姐妹”AI系统提供这些任务的语言描述,而后者又执行了这些任务。   研究中使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建立在S-Bert体系结构基础上,由3亿个经过语言理解训练的神经元组成。通过精心设计的模拟人类认知过程的训练方案,该网络首先被教导解释类似韦尼克区的语言输入,负责语言理解。随后,它被训练来复制任务,类似于布罗卡区,负责任务执行和发音。   参与这项研究的雷达尔·里夫兰博士解释说,该神经网络学会了解读英语书面指令,并执行各种任务,包括指示刺激位置和对视觉提示做出反应。经过训练后,它可以有效地向另一个AI系统描述这些任务。   两个AI系统完全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而不依赖于预定义的命令或编程。除学术意义之外,这一突破还为实际应用带来巨大希望,特别是在机器人领域。   让机器具备理解和执行语言指令的能力,为未来先进类人机器人的自主协作与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展望未来,研究人员认为,AI系统将不仅能深刻理解人类,更能以近乎人类交流的方式实现相互交互与协作,这预示着AI技术将开启全新的发展纪元。   让两个AI系统之间完全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这样的研究可不仅仅为了好玩,而是其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的应用场景中,AI一般只负责执行某个具体环节的任务,而任务与任务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依然需要人来完成。假如AI之间可以进行语言交流,比如AI质检员向机械臂发送调整加工工艺的语言指令,那么,AI将在工厂生产等众多应用场景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可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记者 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3月2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制的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CAFE2)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14.8粒子微安流强、224兆电子伏能量的束流在靶稳定运行,创造了国际同类装置运行束流参数的最高流强纪录。   超重元素合成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目前,科学家总共发现了118种元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成功合成了十多个新元素和数百个新核素。俄罗斯和日本还研制了用于超重元素研究的专用加速器装置,最高流强10.4粒子微安。   CAFE2于2022年建成出束,装置运行时间已超过10000小时。截至目前,近代物理研究所成功合成了38种新核素,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并被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杂志在线报道。   CAFE2为超重新元素合成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而14.8粒子微安流强的成功运行更为冲击合成119号、120号新元素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为中国科学家率先合成元素周期表第八周期新元素,实现元素命名零的突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记者 颉满斌) 来源:科技日报
  • 元宇宙: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稳健发展       元宇宙作为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未来产业,具有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等特性,或将深刻影响人类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自2021年发展元年开启,元宇宙概念体系逐渐清晰,在政策布局、产业发展、应用融合等方面也实现了诸多探索。   元宇宙概念认知逐步清晰   元宇宙是数字网络空间和物理世界的开放互联与深度融合宇宙的产物,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的未来产业,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高级形态,有望催生3D虚实融合的数字体验,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沉浸式、实时永续、具备互操作性的互联网新业态,创造由数字“比特”与人类“原子”深度融合的新型社会景观,其概念内涵主要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多个层面。   从技术视角看,元宇宙是基于多种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沉浸式、自主化、虚实融合的数字网络空间。“多种信息技术”是指区块链、扩展现实(XR)、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沉浸式”强调用户身临其境的临场体验,主要涉及3D音视频、适人化终端与云服务平台。“自主化”是指用户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主参与和自由交互,不再局限于类似传统游戏中预先规定好的内容叙事程式。   从经济视角看,元宇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价值重构、数字内容通证化、内容创作货币化、开放互通的新型经济体系。一方面,基于区块链分布式信任机制的“数字内容通证化”加速互联网经济活动水平贯通。用户可借助分布式身份等实现个人信息跨平台认定,依托数字藏品等实现数字物品资产所有权跨平台认定。另一方面,“内容创作货币化”反映出互联网内容主导权由平台企业向大众创作者(UGC)转移。   从社会视角看,元宇宙技术的社会嵌入或将推动社会生活发展演进,影响现有社会分工、社会传播与社会关系构型,有望创造一种新的、虚实融合的社会景观,并对现有网络社会产生影响,例如,加速人与数字信息的融合进程,增加众多新兴就业岗位等。   元宇宙政策布局路径分化   以美国为代表,聚焦重点领域的优势构建。在重大技术研判上,2021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用于促进美国未来十年的科研创新,并将以先进的通信和XR为代表的沉浸式技术列入十项重大技术领域之一。在经济体系构建上,2022年3月,签署《确保数字资产负责任发展的行政命令》,表明美国推动构建基于美元的数字资产体系,强化数字资产风险防范,维持和保护美国在数字资产领域的领先地位。   以韩国为代表,高举元宇宙发展旗帜。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全局开展元宇宙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以元宇宙为政策落点的规划举措。2022年韩国政府公布《元宇宙新产业领先战略——培育数字新政2.0引领新产业发展》,提出到2026年,元宇宙产业规模居全球前五,专业人才不少于4万,50亿韩元以上元宇宙企业数量不少于220家,围绕生产生活诸多领域挖掘50个“元宇宙+”创新应用场景。   以欧盟为代表,强调规范与发展并重。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数字领域的监管力度,现有立法体系已覆盖加密资产、隐私保护、虚拟生成、市场垄断等元宇宙场景下的监管问题。此外,2023年6月,欧洲议会下辖部门发布元宇宙研究报告,指出元宇宙可能给公民生活、健康、工作和安全带来潜在挑战,建议构建更适应元宇宙的监管模式,兼顾创新合作和权利保障。另一方面,2023年7月,欧盟议会发布《Web4.0和虚拟世界的倡议》,提出推进虚实融合等技术的前瞻性部署,抢抓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机遇。   元宇宙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从体系结构看,主要包括四部分,基础设施层旨在支撑元宇宙虚实融合世界的持久运行以及海量用户的群体互动,通信、算力与信任成为关键基础设施。平台赋能层提供元宇宙多元创新应用的技术驱动力,主要涉及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产业,可按照元宇宙技术类别划分为沉浸式计算云服务平台、数据资产及交易服务平台。前端体验层触发软硬协同的用户体验闭环,主要涉及智能终端、音视频产业,XR眼镜与3D沉浸视听成为元宇宙接入终端与视听内容的新形态。创新应用层旨在满足大众消费、行业赋能与公共服务方面的多元需求。   从技术主线看,元宇宙不涉及某些从无到有的全新产业,而是加速了视听电子、智能硬件、网络通信、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既有产业围绕元宇宙特征内涵和发展愿景进行自主演进,并初步形成两条技术驱动主线,一是以XR为代表的沉浸式技术将塑造前端体验层、平台赋能层中的沉浸式计算服务,二是基于区块链分布式信任技术有望助推平台赋能层中的数据资产与交易服务。   元宇宙融合应用由浅入深   元宇宙相关技术已渗透至工业生产、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诸多行业,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应用场景和创新实践,提升用户沉浸式体验,赋能企业提质增效。在工业生产领域,元宇宙应用已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管理、售后服务等全流程,提供协同设计、数字孪生、现场巡检、虚拟培训、远程维保等服务,促进工业关键流程的数实融合。在文化旅游领域,面向行前规划、游中体验、游后营销服务等环节,已形成VR直播、数字人导览、AR营销、数字藏品等丰富多样的元宇宙应用,助力提升景区、商圈等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在教育培训领域,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虚拟实训等已应用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提升教育培训效率与质量。例如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在虚拟课堂中探索历史事件的虚拟重现,通过互动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知识吸收和理解效果。(作者 丛瑛瑛)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