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国统计与数据科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目前,我国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成果份额已攀升至世界第二。统计赋能、数据赋能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在7月12日至14日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统计与数据科学联合会议期间,会议轮值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告诉记者。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会议期间,中外专家齐聚一堂,共谋统计与数据科学发展之道。   “数据是政府治理、企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所在。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大数据中,统计学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隐藏的规律和趋势,进而指导决策和行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江松说,精准挖掘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成为各行各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设立了一批重大项目、专项项目和应急管理项目,全力推动我国统计学科、数据要素与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统计的管理,正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启荣认为,统计与数据科学不仅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治理,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   “统计学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但目前,统计与数据分析人才数量仍显不足。”陈松蹊告诉记者,加速对数据分析领域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本届联合会承办方云南大学,在1989年正式创建了统计系。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马文会介绍,当前,云南大学将统计学列入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并着力于围绕新时代社会经济统计、大数据统计基础理论、贝叶斯统计与人工智能、张量分析与生物医学统计四个特色研究方向,培育优秀人才。   依托第二届全国统计与数据科学联合会议搭建的平台,来自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分会等机构,以及全国334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精英汇聚一堂。同时,还有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115所海外高校的2200余名代表,共同切磋交流。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艾丽西亚·卡里奎里认为,统计学应在民事和刑事司法系统发挥关键作用;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凯瑟琳·罗德则分享了统计与数据科学应用于遗传和基因组测序的相关课题。   “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与扩展,离不开广泛的国际交流。我们将通过这一平台,继续促进这一领域的交流合作。”陈松蹊告诉记者,这也是全球第二大规模的统计学交流平台。   会议期间,丰富多彩的学术报告、企业展台及人才招聘等活动,让与会者收获满满。   “这样高层次的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学术界、产业界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统计与数据科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马文会说,通过深度交流、互学互鉴,大家一定会碰撞出智慧和友谊的火花。(记者 赵汉斌) 来源:科技日报
  • 人形机器人“进步”神速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早已不只出现在科幻电影里,而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科技领域的宠儿。在近日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共有25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其中不仅包括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金刚”先锋阵列,还有特斯拉第二代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中国首秀等。人形机器人所在的展区赚足了眼球。 人形机器人又称仿生人,是一种旨在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集成了AI、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各类先进技术。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不断升级改进,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纷纷加入其中。 特斯拉在2021年发布人形机器人计划,并于2022年推出首款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目前第二代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灵活行走,并借助视觉神经网络和FSD芯片模仿人类操作,在特斯拉工厂进行电池的分拣训练。下一步,特斯拉计划在明年限量生产擎天柱,届时将有超过1000个擎天柱在特斯拉工厂帮助人类完成生产任务。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同样火热。从傅利叶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到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夸父”,以及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等,国内人形机器人应用已经覆盖工业、医疗、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据统计,中国已成为申请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量最多的国家,累计申请量达6618件,8年间增长了25倍。 人形机器人功能的不断精进,不仅能提升人类生活便捷性、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水平,还将改善医疗健康服务,丰富教育、娱乐体验等,为人类生活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改变。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动能愈加强劲。 人形机器人虽然在关键技术层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但其发展仍面临着核心技术尚不成熟、制造成本过高、应用场景不足以及伦理道德问题等多重挑战。同时,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加速演进也导致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若想在这波科技浪潮中占得先机,企业应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此外,还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力争量产,使人形机器人真正发挥作用。(刘 畅) 来源:经济日报
  • 数字消费引领生活方式新变化       数智技术应用和数智经济发展,使信息日趋对称、消费需求升级,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供应商、产地、构成等信息,都在数智世界透明呈现,倒逼企业满足客户需求,客户可以有更多选择,从而涌现数字消费模式。数字消费的产生、发展、特点和趋势,引领生活方式新变化。   数字消费是互联网消费的升级   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商业模式创新。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带来数字化的产品、工具、软件和服务。消费内容决定消费方式,这些不同于传统的新型产品、服务和工具,连互联网消费都难以满足,势必促进消费转型,创新消费模式,支持消费升级,塑造出数字消费。数字消费最典型的模式是,从在互联网+实体商店方式的基础上,改造和提升为“产品基地+数字平台+物流配送”的方式,实现了线上为线下引流、线下为线上提供配送和体验等服务,优化了服务和管理流程,推动了线上线下联动、融合互动发展的诸多创新,提升了线上线下的交易效率,带动餐饮、出行、住宿、娱乐、教育、金融等诸多消费行业的转型升级。方便的线上购物,改变了消费者触达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减少了时间和信息成本,增强了交易透明度,带来多样化选择,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消费方式。   从互联网消费升级到数字消费,深化了内涵,扩大了外延。一是消费要素得到创新。比如消费主客体的数字化、消费渠道与工具的数字化,以及消费理念与环境的数字化,涌现了诸如虚拟现实方式的新游戏、新社交,以及利用云技术等技术,将文化旅游产品汇集云端的“云游”“云聚”等,正在走进新消费时代。二是消费业态引领潮流。以网络购物、直播带货、数字文化、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为代表的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与数智技术加速融合,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城乡数字消费亮点频出,各项新技术加速落地应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展前景可期。三是消费观念再次刷新。数字消费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让群众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在数字消费实践中,一些新的消费现象正在上升到消费理念层面,出现了便捷消费、智能消费、个性化消费等观念,数字消费、定制生产、共享经济新概念正深入人心,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观,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四是消费机制在生成。从功能消费到数据消费,从一次性消费到持续性消费,从单一产品消费到联网型消费,从个体消费到社群消费,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和机制。企业兼顾实体和虚拟两种市场,创造新实体消费,释放虚拟数字消费。   数字消费始终以消费者为王   消费者需要最适合自己的物品和服务。数字消费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在购物、健康、娱乐等方面,都能根据个体所需、喜好和要求进行定制。个性化服务模式会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医院通过大数据处理病患的健康信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方案及医疗服务。“90后”“00后”正成为消费主体,他们借助数字手段快速走向社会舞台,以早得多、快得多的方式表达个性化诉求,企业则为他们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产品。   消费者需要便利有效的购物和服务。数智经济为消费者带来便捷、高效的消费方式,人们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体验预约、购物、交通等各种服务,便利大众消费,提高购物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催生新的消费风尚,为消费者带来生活质量提升和改进,社会也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消费者需要快乐的购物体验。许多消费者的购买更在乎过程和获得愉悦、享受、舒适的感觉,这种体验式消费深刻改变着消费习惯。随着多模态大模型、领域模型、AI短视频生成的开发,许多娱乐、创作和旅游等方面会走向消费端,在线旅游平台服务会得到更大的改进,可以提供更上乘的旅游产品销售、旅游目的地的详细介绍、旅游攻略的分享等内容,让消费者获取更多的旅游信息和体验。这将使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品质和服务,对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消费者需要简单安全的支付。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信用卡时代,而中国跳过信用卡阶段,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子支付方式,引领支付新时代,现已影响到世界各地。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消费行为,颠覆了传统支付模式。电子货币也纷纷登场,数字货币场景已涵盖餐饮、文旅、住宿、购物、教育、交通、医疗等多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数字新应用与消费的黏合度越来越高。五花八门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格外抢眼。可以说,数字消费要始终围绕消费者服务。   智能消费正在成为数字消费的亮点   数字消费是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数字经济包含智能产业,智能消费可以提高数字消费的品质。近年来人们正在抢抓生成式人工智能从1.0进入2.0的重要机遇,如火如荼地开展AI的科技研发、产品开发和广泛应用,随着一些企业和商家通过to-b、to-c和单位合作的方式,陆续推出智能的技术、产品、软件、服务,智能消费正在成为数字消费的闪光点,从无序到有序地走进消费者,提升消费者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利用生成式AI将成千上万的顾客评价归纳为一个简短句子,协助消费者选择。   数智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全球市场范畴,消费者可从全球市场购买想要的任何物品。比如,义乌一个女老板应用前沿的AI视频,化身语言达人,熟练切换多国外语,介绍自家生意,打造了全新的应用场景。更多的AI软件及服务将会成为消费者更持久和更大的消费机会。AI会不断刷新我们的消费认知和体验,将对消费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价值的交流方面,全球合作将有效推动消费品质量的提高。   智能消费走到了消费前沿。智能工具的开发,将会基于消费者画像把握结构性机会,提升新消费品质,普及新兴技术,注重精神追求,成为新消费的趋势。新型消费将与数智技术融合,使其定位逐渐个性化,凸显出越来越多的新应用、新体验、新市场和新风尚,智能技术将点亮美好生活。   绿色智能消费引领社会生活新风尚。随着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升级,健康刚需使绿色智能产品受青睐,追求节能高效使家电家居产品从功能驱动消费转向追求智能品质。在满足消费兴趣的过程中,人们更加亲近自然,从而体验获得感,收获健康和快乐。   消费普遍升级给数字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网络犯罪等问题和隐忧随之出现,需要更多的安全措施、数字治理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确保新技术应用更加智能与公平,要从技术、制度、工具等方面探索路子,助力人们享受美好的未来生活,比如随着无人智能网约车上市,要考虑驾驶员岗位被取代后的安置政策衔接问题。   (作者邵春堡 为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 来源:北京日报
  • 发挥双重优势布局数实融合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能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带动对传统产业的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有望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表示将加大政策供给。在多重政策利好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加速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至目前的超50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以消费互联网为主要增长点,我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进入以产业互联网为主要增长点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更多,竞争也更加激烈。 数字经济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能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带动对传统产业的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全球主要大国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布局数字经济重点领域,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赋能千行百业,有望培育出超万亿美元的支柱产业。面向未来,不进行数字化转型,将会面临被淘汰;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的数字经济,则是“空中楼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我国具有制造大国叠加网络大国的双重优势,为做优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广泛、技术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光纤网络,5G基站数量占全球总数超六成,数据资源规模保持全球第二位,算力总规模近5年年均增速近30%。依托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扎实推进,2013年至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相比,数据要素具有非稀缺性、高流动性、强外部性、低成本复制等特点。目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仍在起步建设阶段,还存在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流通机制不畅、应用潜力释放不够等短板,亟需加快破除阻碍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2023年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步伐加快,今年还将陆续推出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8项制度文件。随着数据共享、开放、流通、应用步伐加快,将有力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数字产业化是基础,要持续加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继续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数据中心、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是重点,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来源:经济日报
  • 以设备更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支撑工业经济增长。设备更新,新在高端先进,新在绿色低碳。在推动硬件设备更新的同时,注重软件系统迭代升级和创新应用。 在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透露,将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让传统产业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这意味着,借助新一轮工业设备更新浪潮,传统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新机遇期。 大规模设备更新,传统产业是主战场。我国是制造大国,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2%,占全球比重约30%。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这些产业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占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是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制造业领域对先进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其中,传统产业发展时间较长、体量规模较大,并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是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点领域。 推动传统产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支撑工业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用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的新设备来代替旧设备,释放出积极的投资信号,将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并拉动社会投资。同时,设备更新是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抓手,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提升先进产能比重,释放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大规模设备更新将成为拉动工业企业盈利改善的重要因素。 设备更新,新在高端先进。高端化是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立足之本。在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要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在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则应鼓励企业配置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在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将有助于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促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设备更新,新在绿色低碳。设备更新不是新名词、新事物,但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处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绿色低碳的内在要求。我国传统产业用能企业数量多、涉及面广,节能增效空间巨大。要通过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节能降碳、转型升级。要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电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扩大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应用,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设备更新,不仅仅是硬件更新。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进入创新突破、深入渗透、扩散应用的加速发展期,传统产业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推动硬件设备更新的同时,注重软件系统迭代升级和创新应用。既要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装备,也应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寻求技术突破、工艺创新、精益管理等,实现软硬件一体化更新。 以设备更新,抓更新机遇。有测算显示,大规模设备更新将撬动超5万亿元大市场。传统产业不是低端产业,若能抓住设备更新机遇,积极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就能形成新质生产力,重塑新优势,释放新动能。 来源:经济日报
  • “自动驾驶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 “从大会会场到展馆,乘上无人驾驶巴士就不会在接近40摄氏度的天气里大汗淋漓了。”一位乘客感慨道。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场内外,人工智能在交通出行领域的应用进一步落地,加速“驶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传统的地铁和公交来说,固定的线路难以满足乘客“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亮相的“智捷易行”无人驾驶巴士,可以通过AI大模型采集附近乘客下单的需求,即时计算出最优接驳线路,进而调度车辆行驶。 “我们的巴士服务就像是短驳版的拼车服务,融合了人、车、路等多种数据进行大模型训练,能够承载的乘客更多、运行效率更高。”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数智交通实验室主任董志国说。 近年来,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成为车企和科技公司竞相创新的舞台。在本届大会期间,多家企业获得上海市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获得许可的企业小马智行表示,乘客可以通过手机软件预约乘坐无驾驶员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覆盖浦东205公里的路线。 现场体验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周女士说:“刚上车的时候还有点紧张,毕竟是没有司机的,看着方向盘自己在动,很有未来感。但后来发现它开得很稳,真没想到自动驾驶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 目前,上海陆续开放嘉定、金桥等示范区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打造智能出行服务生态。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相关论坛上,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人工智能贯穿汽车行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人工智能正让自动驾驶成为现实,解放司机的双手;另一方面,在智能座舱中,用户可以和车辆进行对话,此外还准备在明年推出虚拟助理,通过交互帮助用户处理与驾驶环境相关的各种情况。 中国的本土车企同样在加强人工智能的应用。百度和吉利控股集团联合打造的极越汽车,融合了AI大模型和汽车制造进行创新。驾驶人发言“帮我打开那扇窗”,AI大模型快速打开了副驾驶位的车窗。驾驶人的语言并没有明确的指向,但是AI大模型同步捕捉到驾驶人转头的角度、眼神的方向,甚至是唇形,精准地完成相应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在大会期间表示,未来不能就“智能”谈“智能”,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推进需要持续深化、综合交叉,充分挖掘相关学科潜力,实现全场景安全、可靠、有回报的良性发展。(记者 王辰阳 参与采写:曹雅典) 来源:经济参考报
  • 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如何有效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一个重要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调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链条,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环节多、链条长,关系着方方面面。作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以及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供给力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至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多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10倍,实现了质、效、能的同步提升,取得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的“双丰收”,跑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度”。 更好地推进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转化机制。改进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职称评聘标准,将有效专利、成果转化、技术应用、社会效益等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成果转移机制。转变专利运营理念,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企业购买成果的前期投入,缩短成果转化的进程,有效促成在高校、科研人员、企业之间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责权利和风险平衡的专利转移机制。鼓励以“互联网+科技大市场”为导向,以“互联网+”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科技成果供需之间的桥梁、科技成果与“中试”等开发环节的衔接路径、产学研之间合作通途。瞄准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争取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发挥高校学科齐全、融合交叉、人才汇聚、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整体优势,建立高校知识产权能力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情况全过程考核,引导高校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进行科研选题。通过探索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从源头上筛选出优质专利,提升专利质量,确保有限的科研资源尽可能用到高质量科技成果上。建立面向企业的知识产权转移网络,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家深度沟通,建立起以企业为导向、产业为主导的科研方向。打击技术成果交易中的侵犯产权等不法行为,提高侵权成本,保护高校和企业合法利益。通过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拓宽资金的社会化筹集渠道。(王嘉珏 王斌锐) 来源:经济日报
  •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       新华社合肥7月10日电 探明高温超导的机理,进而研制出性能强大的新材料,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课题。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宇翱、姚星灿、邓友金等人成功构建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朝着获得该模型低温相图、理解量子磁性在高温超导机理中作用迈出重要一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7月10日发表了该成果。   超导,指材料在低于某一温度时,电阻变为零的现象。电阻为零的超导体,在电力输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交通运输等领域存在巨大应用价值。但是,以高温超导为代表的新材料,其深层次机理尚未阐明,难以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物理学家约翰·哈伯德提出的费米子哈伯德模型,是描述高温超导材料的代表性物理模型之一。但它的求解难度极高,即使是超级计算机也难以进行有效数值模拟。   量子计算提供了新解决方案。“从微观层面看,世界上绝大部分材料都由原子或分子排列形成的晶格结构组成,而材料的性质主要由晶格中的电子的运动方式决定。”中科大教授姚星灿说,因此基于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体系构建量子模拟器,对费米子哈伯德模型进行模拟和求解,不仅是理解高温超导机理的有效途径,也是量子计算研究的重大突破。   近期,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在前期实现盒型光势阱中的均匀费米超流的基础上,结合机器学习优化技术实现最低温度的均匀费米简并气体制备,进一步创新方法实现空间均匀的费米子哈伯德体系的绝热制备。在此基础上通过精确调控,直接观察到了反铁磁相变的确凿证据——自旋结构因子在相变点附近呈现幂律的临界发散现象。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获取其低温相图以及更深入地理解高温超导机理奠定基础,也首次展现了量子模拟在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胜任的重要科学问题上的巨大优势。(记者徐海涛、戴威、贾稀荃) 来源:新华网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7月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   这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显示,2014年到2023年的10年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达5.4万件,其中逾25%的专利于去年公布。   报告显示,自2017年大语言模型所基于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问世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数量快速增长7倍,遍及生命科学、文档管理和出版、商业解决方案、工业和制造业、交通、安全和电信等多个领域。   从分类来看,图像和视频数据类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中居首位,文本和语音/音乐类分居第二、第三位。排名前十的专利申请方分别是腾讯、中国平安、百度、中国科学院、IBM、阿里巴巴集团、三星电子、字母表、字节跳动和微软。除中国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的主要来源国还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   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的趋势和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希望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项快速进步的技术的来龙去脉,帮助政策制定者规划其发展,以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作者:曾焱)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开展“网络去NAT” 深化IPv6部署应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网络去NAT”专项工作 进一步深化IPv6部署应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组织选取部分区域开展“网络去NAT”试点,到2025年7月底前实现试点区域基础电信企业NAT44设备总容量停止增长,主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固网侧IPv6流量占比不低于70%。   什么是“网络去NAT”?“网络去NAT”对IPv6应用发展有什么意义?怎样开展“网络去NAT”工作?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对《通知》的内容进行了解读。   以“网络去NAT”   突破IPv6规模部署瓶颈   IPv4到IPv4网络地址转换(NAT44)设备是将少量公网IPv4地址转换为较多的私网IPv4地址的网络设备。“网络去NAT”就是推进全网NAT44设备使用规模逐步降低。   近年来,产业各方大力推动IPv6部署和应用,取得积极成效,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IPv6服务能力已全面具备。截至2024年5月,我国IPv6活跃用户达到7.94亿户,各类网络中已分配IPv6地址的终端数达到17.65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64.56%。   尽管如此,我国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仍存在堵点和瓶颈,如NAT44设备的大规模部署,降低了企业开发IPv6设备和应用的主观意愿,增加了用户使用IPv4网络的黏性,客观上阻碍了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此次发布的《通知》目的就是向全社会释放我国加快向IPv6演进升级的明确信号,凝聚网络、应用、终端等产业各方合力,加速提升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水平。   “建”“用”协调互促   提升IPv6连通率和流量占比   “网络去NAT”与深化IPv6部署应用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终端设备制造企业等产业各方协同推进。一是要协调全局与局部,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制定整体工作方案和时间表,同时选取部分区域开展试点,探索经验,提前达标;二是要协调网络与应用,基础电信企业持续拓宽IPv6网络通路,互联网企业深化应用改造,加大放量引流力度,“建”“用”双方协调互促,发挥乘数效应;三是要协调改造与安全,合理有序推进NAT44设备使用规模逐步降低,做好网络安全监测和应急处置,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通知》要求,基础电信企业要认真摸排NAT44设备部署应用情况,并建立NAT44设备信息台账,制定“网络去NAT”工作方案和时间表,有序推进全网NAT44设备使用规模逐步降低。要增加IPv6互联网专线产品供给,新增互联网专线默认开通IPv6功能。要加快实施家庭网关IPv6地址前缀二次分发功能升级。到2024年底,基础电信企业自有环境固定宽带用户IPv6连通率不低于80%。终端设备制造企业要严格落实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有关通知要求。   在应用方面,《通知》要求,互联网企业要深化应用服务IPv6升级改造,优化放量引流策略,实现注册、登录、使用全链条支持IPv6,提升固网环境下IPv6流量占比。内容分发网络(CDN)运营企业要推动边缘节点、核心节点等各层级支持IPv6,提升用户加速、业务调度和内容回源等IPv6流量占比。云服务企业要优化产品业务逻辑,向用户提供服务时默认启用IPv6功能。   为确保网络安全稳定,《通知》要求,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要科学合理推进“网络去NAT”专项工作,进一步强化网络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加强重要指标监测。针对开展IPv6升级改造的网络系统,要持续强化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做好重要系统网络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此外,为促进工作实效落地,《通知》要求,基础电信企业集团公司要对开展“网络去NAT”试点工作的子(分)公司给予必要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要不断丰富监测技术手段,构建监测体系。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强化行业管理,加强工作指导。各省级网信办要督促互联网企业加强协同,合力推动“网络去NAT”目标完成。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