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Sora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值得关注       上个月,OpenAI公司推出了文生视频人工智能(AI)模型Sora。OpenAI展示了Sora利用少量简短文字提示即可创建逼真视频的能力,并提供了包括一位女士在闪烁着霓虹灯的东京街道漫步,以及一只狗在两个窗台之间跳跃的视频片段。   Sora所展现的能力和潜力很快引起了科技界、商界和投资界的高度关注。OpenAI表示,根据文字提示生成视频只是其整体计划中的一步。ChatGPT在AI准确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表达方面取得了突破,而Sora则更进一步,在理解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创建了更复杂的视频内容。   OpenAI相信,顺应AI发展的逻辑和技术进步的趋势,Sora未来会创作出更加精致、更加真实的作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更加多样化。如果这些应用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OpenAI表示,根据文字提示生成视频只是其整体计划中的一步。ChatGPT在AI准确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表达方面取得了突破, 而Sora则更进一步,在理解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创建了更复杂的视频内容。   AI原生产品潜在应用多   Sora并不是文生视频技术的第一个例子。去年6月,谷歌支持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Runway发布了Gen-2,这是一款根据文本提示或现有图像生成视频的模型。今年1月,谷歌研究院推出了一款名为Lumiere的文生视频扩散模型,号称能够一次生成“完整、真实、动作连贯”的视频。   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称,Sora等AI原生产品有不少潜在的好处。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数字文化专家特蕾西·哈伍德指出,该技术可以一种更便于理解的方式来呈现晦涩难懂的文本,比如学术论文。其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形象化地表达复杂概念,并将研究结果传达给外行人。   该技术另一个潜在用途可能是医疗保健,文生视频AI能够代替人类医生与患者交谈。英国科普咨询师克莱尔·马隆表示,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令人不安。但人们也可能会发现,如果他们想要在一天内多次询问医疗人员专业问题,这会非常方便。   马隆说,像Sora这样的文生视频AI工具可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庞大的数据集。生成式AI可筛选出代码并完成一般研究任务,但也可“做更复杂的工作,比如向它提供数据,并要求它作出预测”。   将AI战场引向影视创作   美国“欧亚评论”网站称,Sora将对一些行业发展和相关就业产生影响。ChatGPT上线后,很多行业开始改变运营方式,有些职业受到冲击,工作岗位开始被AI取代。引入Sora之后,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从网上的反映来看,影视行业专业人士的担忧最为严重。   美国演员汤姆·汉克斯表示,他正在使用AI技术拓展他去世后继续职业生涯的前景。对此,英国雷丁大学研究创造性AI和电影制作的多米尼克·利斯称:“如果你是一名雄心勃勃的年轻演员,正在规划自己的未来,而你被告知‘对不起,汤姆·汉克斯将永远扮演主角’,你还会打算未来投身表演业吗?”   就在去年,好莱坞编剧发起了全行业罢工,抗议制作公司广泛使用AI进行剧本创作。Sora的出现,完全可将AI战场引向好莱坞,甚至对全球影视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AI应用的进步也会催生大量新职业。但如果人类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积累被AI所取代,世界将会发生重大变化。ChatGPT无需上法学院即可通过律师资格考试,而Sora则无需上电影学院也能拍电影。   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不容忽视   哈伍德表示,虚假信息是文生视频技术的主要挑战。她说:“我们很快就会被大量引人注目的信息淹没,这真的很令人担忧。”   《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称,AI有可能复制或高度模仿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并将其作为原创生成内容呈现。   “欧亚评论”网站称,数字时代的各种问题将因AI技术的进步而加剧。想象一下,在未来社会,如果数十亿网民可使用类似Sora的工具轻松制作和发布视频或电影,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尽管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获取、创造和传播成为民众的“普遍权力”,但其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信息多样性。海量信息时代仍然存在信息垄断和“有效信息沙漠”。互联网底层核心技术和规则的掌控者仍然可以控制信息受众。例如,高层次的AI大模型技术和应用可能会被极少数公司所控制,这些AI巨头拥有难以被法律约束的另一种权力。如果按这样的轨迹发展下去,AI巨头很可能成为无所不能的“怪物”。   《自然》杂志表示,文生视频AI工具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媒体内容创作者,但它同时将给社会带来广泛的问题。人们必须换一种思路来评估所看到的内容,以应对这种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记者 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 跨境电商成为稳外贸重要力量       中国跨境电商产业总量大,增速猛。近些年来,中国跨境电商持续发挥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发展呈现很多特征。   一大特征是行业渗透持续深化。数字经济浪潮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出口时将目光投向跨境电商平台。一部分企业在原有出口流程基础上,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获取订单,拓宽海外销售渠道。另一部分企业开展跨境零售业务,直接面向海外终端的个人消费者,加速产品销售和推广。   经营模式在迭代创新。在服务方面,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走精细化运营道路,推出全托管、半托管等多元模式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全托管模式下,平台负责企业定价、运营、物流、售后等环节,降低跨境电商运营专业化门槛。半托管模式下,平台主要解决海关、物流等跨境难题,为出海企业“减负”,增加企业灵活性。在营销方面,跨境电商平台品牌打造针对性强,利用智能化大数据,在细分领域精准触达消费端。此外,“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的新零售业态加速兴起,成为当下新风口。   产业带动作用强劲。在跨境电商红利加持下,跨境物流稳步增长,在物流配送、干线运输到海关通关、海外仓储等方面促进作用显著。另外,跨境电商销售引发电子支付旺盛需求,刺激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加速覆盖全球,呈现高增长态势。跨境电商带动物流、支付等衍生产业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实现“双向奔赴”。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企业出口势头向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依托中国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陆续出台包括便利通关、退税结汇、退货试点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给企业和商家提升了很大信心。其次,较为成熟的供应链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可以支撑中国跨境电商终端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商品适应全球消费趋势,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为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此外,随着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愈发成熟,本土电商平台之间的横向竞争日趋激烈,跨境电商门槛不断降低,服务愈发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平台企业良性竞争能够促进行业保持创新发展活力。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跨境电商即将成为未来经济重要业态之一。跨境电商为全球消费者与优质商品架起桥梁,搭建连接生产商、品牌商、贸易商等环节的直连通道,成为全球外贸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从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到物流供应链,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跨境电商的全方位助力,中国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键节点。   当下,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展望跨境电商发展态势,值得关注3个方向。一是技术创新。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将提升跨境电商数字化水平。未来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应重点关注技术变革,将新技术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探索跨境电商应用新场景。二是赋能价值。未来跨境电商应注重避免同质化问题,基于对海外市场需求的洞察能力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挖掘细分价值,充分赋能产业链上游,形成跨境电商出口产业的多样化生态。三是本地服务。从长期来看,跨境电商核心环节是本地化服务,未来应加强布局海外市场本地化经营战略,适配本地市场需求。   为促进跨境电商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应引导企业全方位合规化运营。未来中国跨境电商将会走得更远,进一步提升中国跨境供应链产业水平,为中国经济发展再添动能。   (李鸣涛 作者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徐令缘、冯煜雯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钥匙       面对食品行业普遍存在的“大而不优”现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此,各地牢牢牵住创新“牛鼻子”,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育等方面下功夫,掀起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热潮。   如何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钥匙,穿针引线、组链成网、织网成体,推动食品产业生态更高端、更绿色、更安全?   强化创新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关键。以漯河为例,当地抓住政策机遇,依靠中原食品实验室等科研力量,构建贯通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聚力攻关难点技术,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推动食品产业发展打造核心动力。   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首先,在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上,应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库,集中资源引育“链主”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让各类企业唱主角、自觉成为创新主体,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   其次,在创新平台提质扩容上,借鉴中原食品实验室组建模式,建设运营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对接各大科研院所,支持其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度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研发平台。   此外,在人才引育方面,应围绕建设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创新工作机制,多渠道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吸纳高层次人才落地。坚持引育并举,引进一流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同时,大力培养青年人才、潜力人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   一流的创新生态,是食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沃土。应推动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人才、金融、土地、数据等要素汇聚,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激发创新活力,为研发攻关提供动力保障。(张晓甫) 来源:经济日报
  • 人工智能“复活”技术须守住法律底线       随着AI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触碰到监管盲区的情况不可避免。AI行业应加快行业标准制定与自律规范建设;监管部门则应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为技术创新和应用划清红线、亮明底线。   近日,有网友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已故明星,并发布了相关视频。视频中的数字人拥有与已故明星同样的相貌与声线,尽管传达的内容是善意和慰藉,但仍引发不小争议,目前相关视频已全部下架。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以逝者数字形象为依托的虚拟“复活”成为可能。目前,为过世亲友制作数字人形象已成为一门小众产业,顾客只需支付百元至万元不等,就可以制作出逼真度、互动程度不同的数字形象。   尽管可以为逝者的亲友带来安慰,但这种做法也面临着法律风险。“复活”明星之所以受争议,是因为制作者未征得家属同意,擅自使用已故公众人物的形象与声音信息制成数字形象。民法典第994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目前已有律师表示,未获许可擅自制作他人AI虚拟视频的行为涉嫌侵害当事人肖像权,即便不以盈利为目的,上述行为也可能构成侵权。   随着AI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触碰到监管盲区的情况不可避免。为了让技术更好地造福社会,AI行业应加快行业标准制定与自律规范建设;监管部门则应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为技术划清红线、亮明底线。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相关监管法规,监管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去年,我国首份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监管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对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准确、防止虚假信息等提出要求。此前已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也明确了深度合成内容的数据和技术管理规范,其中第14条指出,“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关于AI技术的争议远不止于此。今年“3·15”媒体披露了不法分子运用数字生成技术换脸实施诈骗的行径,其运用的技术恰恰与制作逝者数字人的技术相同。同样的技术,运用得当可以抚慰人心,运用不当则成为侵害他人权益的“帮凶”。层出不穷的问题与争议再次向人们展现了新技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新问题与新挑战。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来看待新技术?相比因噎废食,我们更应守住伦理与法律底线,对新技术善加引导,让AI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辛自强) 来源:经济日报
  • 5G用户过半意味着什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国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以及2023年全年,5G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在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中占比都接近50%。这两个50%足以说明,我国5G网络正加速覆盖更多人群,为构筑数字经济时代竞争新优势、激发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支撑。   5G用户普及率过半,意味着5G应用在消费市场有所突破。5G应用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应用场景在个人和消费领域,80%的应用场景在行业。与行业应用相比,5G在个人和消费领域应用步伐显得慢了些,这直观体现在用户普及率上。据工信部出台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26个,5G用户普及率从2020年的15%提高到56%。如今,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已达24个,5G用户普及率也过半。按正常发展速度看,这些目标有望提前完成,将成为5G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5G用户规模加速壮大,适度超前的建网原则功不可没。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我国5G网络建设遵循的正是适度超前、以建促用、建用结合的原则,紧贴行业和市场需求,实现深度覆盖和按需覆盖。自2019年5G商用以来,5G累计投资超过7300亿元,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截至去年底,我国5G基站数达337.7万个,占移动电话基站数近三分之一;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并持续向重点场所深度覆盖。这些都是5G用户规模壮大的基础和前提。   5G用户、流量双增长,源自技术、场景等创新。尽管5G常被评价缺乏现象级应用,但不可否认,以视频应用为代表的全新消费行为已然形成,5G成为移动网络流量的主力承载,流量经营已形成商业循环。一方面,5G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是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长引擎;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积极用好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消费场景。比如,丰富5G视频通话特色功能、推出“人人拥有一个数智人”活动、打造智能警戒等住宅安全产品等,拉动5G流量消费。   要将5G的用户规模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经济增长优势。发展5G,从当前看,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能壮大新兴产业,释放数字红利,培育新质生产力。实践证明,5G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巨大的赋值作用。截至去年底,5G移动电话用户达8.05亿户。如此庞大的用户基础,叠加5G流量消费快速提升,激发出裸眼3D、云手机等蓬勃发展的新兴业务,有效拓展了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空间。研究机构测算预计,2023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29%。   面向未来,5G还要创新发展。规模优势能带来成本优势。在资费上,需探索更多组合,优化套餐设置,合理降低资费水平,让更多人用起来。在技术上,持续提升网络能力,推动5G-A、5G轻量化等技术演进和产品研发;在网络上,一手抓重点场所移动网络深度覆盖,一手抓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在应用上,深耕消费者市场,聚焦重点行业应用场景,继续促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保持着“10年一代”的演进规律。我们经历了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引领的阶段,立足新起点,更应用好新优势,创造新领先。 来源:经济日报
  • 高端装备为工业制造注入“新质生产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输出先进生产力,以“新”赋能千行百业,推动我国工业制造向“新”发力。   目前,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已超过120家,总市值超1万亿元,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激光加工等多个重要产业链及生产环节,汇聚了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显现。   研发创新筑牢发展根基   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其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引领。研发创新是推动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工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数据显示,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司研发投入继续保持高位,2023年前三季度,行业公司研发支出合计164.47亿元,同比增长16.60%,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7.89%。研发创新带动业绩增长,数控机床、激光器、智能检测等细分行业经营稳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0%、8%、4%。   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推动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一系列重要技术突破。   例如,2023年6月,时代电气为全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提供IGBT制氢电源,可以使规模化制氢对电网更加友好,系统综合转化效率更高,对国内制氢电源的技术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再如,同年11月,中航无人机自主研制的国产“翼龙-2”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经过十几年发展,国产“翼龙”系列无人机产品已形成谱系化。   工业母机发挥更强“主引擎”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创新突破,工业母机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装备,是国家工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工业母机行业企业肩负推动高端化、国产化发展的使命,专注技术突破与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同时,为下游制造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输出更强动力。   科德数控专注于高端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公司牢牢抓住“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条工作主线,加大数控机床研发创新力度,不断推升我国先进制造水平。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和积累,公司构建起国内高端数控产业领域内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2023年,公司针对航空发动机领域研发设计完成了KTBM 1200六轴五联动叶盘加工中心,助力航空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公司深耕业务,持续推进国产化进程,近年来业绩稳步增长,2023年实现营收4.52亿元,同比增长43.4%,净利润突破一亿元,同比增长68.9%,增速取得进一步提升。   中高档数控机床研发与生产企业纽威数控不断提升研发能力,瞄准数控机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面向汽车、工程机械、模具、阀门、航空、船舶等各个领域,开发可靠性稳定、性价比高、适应性强的数控机床,不断满足工业领域客户的更高要求。2023年,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发多款机型,其中龙门PME系列机型具有高速、高刚性、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特点,帮助新能源车产业提高加工效率。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规模达到23.3亿元,净利润3.2亿元,营收、净利润增速均超20%,持续为千行百业注入更强动力。   前沿技术助智能驾驶提速增“智”   智能驾驶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运输行业、助力交通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积极拥抱5G、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深度融合新的数字化技术,推动产业加快驶入“智驾时代”。   机器视觉平台型企业天准科技自主研发了域控制器的底层基础软硬件和中间件,为行业提供整个底层系统、传感器系统和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和量产产品,同时,公司与头部AI芯片公司地平线建立深度战略合作,推动新能源车加速增“智”。公司研发效率的提质增效,带动业绩加速兑现,2023年公司净利润录得2.15亿元,同比增长41.58%,再创上市后新高。   在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光子领域专家”炬光科技凭借在光电行业上游核心半导体激光器元器件和微纳光学元器件方面的技术优势,设计和开发中游激光雷达发射模组,打造更强“千里眼”。   工业机器人技术屡屡突破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在推动制造业生产力水平跃升、推动加快工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中,减速器是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绿的谐波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精密谐波减速器的技术突破,打破了国际品牌的技术垄断,在国内精密谐波减速器市场占有率超过60%,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2023年,公司发布AGP自适应打磨工具和数控转台两款新品,数控转台产品实现了全球首创高性能转台减速器与高功率密度电机一体化融合。   埃夫特深耕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高端系统集成领域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创新发展释放出每一台工业机器人更大的生产潜能。2023年,公司取得产销破万台的佳绩,公司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排名上升至第八,市场占有率提升2个百分点。随着销售规模持续增长,公司积极降本控费增效,聚焦战略持续落地,2023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18.83 亿元,同比增长41.84%,减亏幅度达73.88%。   探索新质生产力“出海”之路   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担当作为,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出海”之路。   作为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提供商,从海外援建第一条铁路坦赞铁路到成功实现肯尼亚蒙内铁路商业运营,从中老铁路高速运营到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的全面建设,中国通号将我国成熟的轨道交通控制技术不断推向海外,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赋能亚、欧、非、拉美等地的二十多个国家,为当地交通出行贡献了中国技术、提供了中国产品、展示了中国标准。   中控技术凭借领先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及海外市场解决方案技术和产品质量,持续部署东南亚、中东、非洲、欧亚等海外市场。公司积极寻求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提高生产制造水平、提升管理运营效能,达到“降成本、补短板”和跨越式发展,同时推动石油石化、粮油食品、纸业等行业朝着高端化、绿色化、安全化、高效化的方向加快升级步伐。凭借在集散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等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中控技术2023年营收利润双增长,增幅均超过30%。(记者 潘清 高少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类脑”无线网络可处理数千微芯片数据       美国布朗大学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上描述了一种无线通信网络。它可有效地传输、接收和解码来自数千个微电子芯片的数据。   研究团队试图模仿大脑神秘且高效的工作方式。对传感器网络的新设计,使得芯片可植入体内或集成到可穿戴设备中。每个亚毫米大小的硅传感器都可模仿大脑中神经元通过电活动尖峰进行通信。传感器将特定事件检测为尖峰,然后使用无线电波实时无线传输该数据,从而节省能源和带宽。   团队在计算机上设计和模拟了复杂的电子设备,并通过多次制造迭代来创建传感器。该研究引入了一种称为“神经颗粒”的新型神经接口系统。该系统使用微型无线传感器的协调网络来记录和刺激大脑活动。   研究人员展示了该系统的效率及其扩展性。他们在实验室中使用78个传感器测试了该系统,发现即使传感器在不同时间传输,也能以很少的错误收集和发送数据。他们还展示了使用大约8000个假设植入的传感器解码从灵长类动物大脑中收集的数据。   研究人员表示,医学界对微型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设备既要高效、不引人注目,又要能作为大型整体的一部分来运行,以绘制整个感兴趣区域的生理活动图。而今这项研究标志着大规模无线传感器技术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下一代可植入和可穿戴生物医学传感器奠定了基础。   大脑是人们迄今所知的最有效率的“机器”。它能以一种非常“稀疏”的方式工作。神经元不会一直放电,它们压缩数据并稀疏地触发,效率高的惊人。研究人员此次就在新开发的无线通信方法中模仿了这种工作方式。传感器不会一直发送数据,它们只是根据需要以短电脉冲的形式发送相关数据,并且它们能够独立于其他传感器发送数据,而无需与中央接收器协调。该方法将节省大量能源,并避免中央接收器中充斥着意义不大的数据。(记者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 激发数据要素赋能服务型制造发展潜力       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在介绍“农业大脑”系统。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对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提高全球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据要素不仅贯穿服务型制造价值链的全流程,更成为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制造已经成为数据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过程。   全面提高服务型制造运作绩效   随着全球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市场个性化需求的持续增长,生产组织、产出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从单纯出售产品转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即开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目前,我国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共享制造等模式已广泛应用。   数据具有泛在性、非竞争性和时效性等特性,是数字经济时代关键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用户交付、产品运维等典型场景具有广泛应用,并通过数据洞察、软件定义、指令控制、数据实时流动和连接聚合等方式,全面提高服务型制造的运作绩效。   通过数据洞察优化商业决策。数据作为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决策依据。企业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增强在发现需求、开发原型、生产执行、交付和运行等流程环节的洞察。无论是企业直接面向用户,还是通过产品向用户提供服务,都要在洞察用户需求、使用习惯、产品状态等关键数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资源配置,提供定制化产品或服务。企业掌握的数据越全面,越有利于提高数据完整性、细化数据维度,筑牢决策分析的数据质量基础,做出更精准的商业决策。随着商业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进一步结合,企业不仅能够更全面且深入地洞察用户的真实需求,形成更为精准的用户画像,还能够识别出用户的潜在需求或对产品“健康”状况作出预测,并将这些数据反馈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服务等环节,促进效率提升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通过“软件定义”实现规模经济。传统服务的提供方式受制于企业专业服务人员的数量和技能水平,服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必须保持专业服务人员数量的同步增长,这不仅造成专业服务难以扩大规模,而且服务规模的扩大也很难带来企业盈利的增长。扩大服务型制造的应用范围和规模,必须减少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提高服务的规模经济性。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将服务生产、交付中的知识进行编码化,通过“软件定义”由系统自动化地执行个性化的服务生产和交付。将企业生产和交付服务的知识进行编码化需要以数据形态存在的信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功能日益强大和应用普及的今天,许多自动化的功能可以由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数据是算法的输入和基础,在目前以“大数据+机器学习”为人工智能主流技术路线的条件下,数据量越大,算法的优化程度就越好,因此,持续的数据量级提升也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服务型制造中的服务应用提供了基础。   通过指令控制提升柔性水平。服务型制造面临的个性化需求水平越来越高,非标准化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需要匹配更为柔性的“产品-服务”系统。随着设备和产品的网联化、数字化,口令、文本、模拟信号等传统方式的指令逐步被数据指令所替代,以数据流管控生产和服务就是要通过数据驱动“产品-服务”系统的智能运行,形成工业数据智能基础上的柔性化能力。由于数据依赖人员、设备等要素共同发挥功能,因此数据对“产品-服务”系统智能控制水平的高低就取决于企业数实融合的水平。数据、数字技术与生产体系融合得越好,数据指令的控制效果就越好,对促进“产品-服务”系统效率提升的作用就越显著。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升级,数据支持的柔性化“产品-服务”系统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分散的生产和服务指令要求,不仅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的生产指令快速调整生产进度,还可以通过开放的数据接口直接接收和分析用户下达的个性化指令,使得指令的下达在企业集中的生产数据处理中心基础上拓展到更为分散的终端用户设备,需求与生产的衔接方式变得更为紧密,有利于企业以更短时间和更小成本实现生产和服务能力的柔性化提升。   通过实时流动提高响应能力。由于用户需求、产品状态以及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状态的易变性,他们所需要的增值服务活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制造企业根据用户、产品的实时变化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增值服务,才能够让服务型制造带给用户更大的价值,也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收益。在产品数字化升级之前,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虽然也产生数据,但是并不具备有效的手段实现数据在产品端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难以有效发挥,用户的需求也不能及时得到响应,极大影响了产品的用户体验。得益于泛在的通信网络、产品搭载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装置,用户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数据流动的通道,产品运行的实时数据可以被传递和远程处理,成为支撑企业开发和提供服务的关键资源。根据时效性要求,这些数据既可以在产品终端进行采集和初步处理,也可以被回传至企业的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处理,还可以在云端算力在线加速处理,实现快速反馈。随着对高并发数据、多模态数据、多源异构数据等处理能力的持续增强,更多复杂场景的实时数据将被应用到产品运行阶段,进一步提高企业对现实场景变化的即时服务能力。   通过连接聚合实现价值倍增。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大量信息处于分散和杂乱的状态,制约了参与主体之间的沟通效率。当这些信息被数字化后,尽管存在多种模态和不同的格式,但是现代数字技术已经能够对这些多来源、多模态、多规格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状态,建立起数据之间乃至背后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数据具有显著的非竞争性,不会因为参与生产过程而被消耗,与其他数据建立关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价值。数据之间的连接度越高,价值创造的空间越大。如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已将企业、产品和用户联系在一起,构建出一个以数据为纽带的万物互联的世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逐渐被打通,有助于发现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服务环节的症结,提高数据要素的利用水平,改进生产和服务的运作绩效;企业与用户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供需两端的有效衔接,支持企业开展深度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价值创造的空间;企业通过促进供应商之间的数据连接共享,可以整合供应链信息,提高供应链的安全性。   加快释放数据要素赋能潜力   为提升数据要素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效果,未来应围绕数据供给、数据技术、数据安全、数据标准、数据跨境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逐步提高我国服务型制造的综合竞争能力。   提高制造业数据供给水平。强化制造企业在服务型制造数据资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进行生产的数字化改造和产品的数字化升级,为企业提供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提升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数据积累水平。重视数据资源二次开发和利用,提高数据重复利用频次和效率。建设制造业专业化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资产定价、确权、交付等制度规则,扩充制造与服务两端的数据要素供给水平,加速数据要素在经济循环中的流转效率,塑造制造业数据资源禀赋优势。   提升数据技术创新水平。加快通用型数据利用技术的创新,开展共性数据技术研究,开发高效便捷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场景和跨平台的数据利用技术,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成熟度。培育一批掌握核心资源和技术的数据服务提供商,支持基于工业大数据和先进算法开发制造业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服务型制造细分领域数据技术创新试点,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升级,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产业集群。深化制造业领域的数据技术开放合作,引进国际领先的数据技术研发中心和领军科学家,创新技术合作方式,提升制造业数据技术创新活力。   提高数据安全保障水平。重视对工业数据和用户隐私安全保护,对服务型制造的数据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各环节和各参与方进行安全规范,加强产业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体系建设。加强数据安全技术在数据流通、连接和存储等环节的应用,提高数据面向生产和服务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强对数据硬件设施的安全保护,提高数字化生产设备和数字化产品的可靠性和可控性水平,对关键数字设施加强物理安全保护,定期开展硬件设施安全评估和更新升级。   加快研制和推广数据技术标准。加强服务型制造标准统筹规划,发挥标准对数据利用和规范管理的引导作用,重点推动基础通用和行业应用的数据标准研制。加强数据技术标准的推广普及,鼓励行业性、区域性和团体性标准工作组织针对新技术领域开展标准的创新研制,推动企业开展贯标示范。   促进数据跨境流动。适应全球产品和服务贸易市场变化,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和国际对话机制参与国际数字治理,推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协商制定和国际互认制度建设。贴近海外市场用户,研究不同地区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文化特征,建立与海外用户的长期合作关系,重点推动“一带一路”等重点区域市场的数据互信能力建设。综合考虑数据管理要求、数据响应时效、数据跨境成本等因素,提高数据跨境的安全性和处理效率,增强服务型制造的国际化服务响应能力。   (张亚豪 李晓华 刘尚文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服务型制造研究院)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家电业发力高端化智能化       2024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4)近日在上海举办。本届展会展示面积达15万平方米,汇聚超千家全球领先家电和消费电子企业,堪称行业发展风向标。   “透过AWE可以看到,创新已成为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应对困难和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上家电企业营业收入1.84万亿元,同比增长7%;利润总额1565亿元,同比增长12.16%。   高端化持续推进   冰箱能无缝嵌入橱柜、洗碗机双面洗更洁净、热水器带来恒温舒适洗浴体验……海尔智家携海尔、卡萨帝、Leader、斐雪派克、三翼鸟五大品牌亮相展会,现场搭建客厅、卫浴、卧室、阳台、厨房等场景,围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推出众多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   卡萨帝品牌首发“隐形空调”,颠覆传统空调形态。它主要以铺设在天花板和地板的顶地冷暖辐射系统来调温,没有了空调出风口和内机,从外观上实现“隐形”;系统用水代替冷媒,不仅没有冷硬风感,还解决了传统空调出风噪声问题。“隐形空调”可实现自主调节、语音交互、远程操控,为用户带来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净“五恒”空气体验。   这背后是海尔智家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深度研发、全球协同。仅过去一年,就有超过1000个原创技术产品上市,新增37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我们在美国市场推出的COMBO洗烘一体机,售价达2899美元,上市时预期销量是3万台,去年全年卖了12万台,产品供不应求。”海尔智家董事长兼总裁李华刚表示,通过GE Appliances与Haier洗涤、海尔欧洲合力研发,该产品将行业普遍需要6个小时完成的洗烘时间缩短为2个小时,还可节能50%。   作为全球三大家电及消费电子展之一,AWE2024以“智能科技,创享生活”为主题,参展厂商推出众多高科技含量的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超大屏电视震撼登场。TCL推出的 163英寸Micro LED巨幕电视X11H Max,采用Micro LED显示技术,以超2488万颗无机自发光芯片实现像素级精准控光,并搭载6.2.2+7.1.4超多声道音响系统,为观众带来影院级影音体验。   清洁电器加速升级。在洗地机市场日益内卷的情况下,莱克着力创新供给,满足现代家庭对健康生活的“全屋深度清洁”需求。其天狼星系列首提“洗地吸尘器”概念,引发专业观众关注。“通过三合一大吸力设计理念,一机完成地板清洗、地毯吸尘和沙发床铺除螨三大场景清洁。”莱克电器董事长倪祖根介绍,莱克自主研发的500W无刷电机,吸力高达250AW,填补了市场空白。   智能化方兴未艾   伴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其与家电产品的深度融合,智能家电市场规模快速壮大,用户体验提升。   “2024年全球智能家电市场有望增长5%。”GfK全球战略首席顾问诺伯特·赫尔佐格表示,近年来智能家电市场份额逐步增加,即使在2022年、2023年全球家电大盘整体下滑的态势下,智能家电也保持增长。   早在两年前,老板电器就构建了数字厨电的内容平台,孵化首位AI烹饪助理ROKI先生。本届展会上,老板电器以“烹饪全链路解决方案提供商”身份亮相,带来集硬件、软件、内容、生态于一体的解决方案。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电视行业带来新机遇。“所有大屏的体验,都值得用AI重塑一遍。”海信视像总裁李炜表示。   作为海信电视AI核心技术底座,海信自主研发的星海大模型突破传统指令式语言对话瓶颈,通过跨场景任务规划,达到“真人助理”式自然对话交互并实现用户自由创作。   显示始终是用户对大屏的核心追求,也是AI对电视价值赋能的核心。“海信AI全维感知,依托智能传感和AI计算,实现了动态捕获环境、人和内容的变化以及自适应,让用户在每个场景里,都有始终如一的极致观影体验。”海信视像科技显示研发总经理王烨东介绍,海信搭建了全面覆盖家庭光照环境的无极光控系统,可进行百余种场景的感知测试,保证感知和匹配准确,同时,依托强大的芯片研发能力,形成了行业首个全链路自定义芯片架构。   致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家电产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方向之一。在2024AWE高峰论坛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对家电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技术创新,引领可持续产品创新;二是数字赋能,发展可持续先进制造;三是强化协同,构建可持续供应体系;四是模式创新,促进可持续绿色消费。   “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绿色发展、用户体验和企业效益相向而行。”李华刚介绍,海尔智家搭建以数字化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对内建立绿色发展轨道,打造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等全流程平台;对外倡导绿色生活,推广从绿色节能家电到智慧家庭、智慧生活的升级。   为更好满足新需求,格力电器正式发布美好生活家居定制业务品牌格力舒享家。格力电器总裁助理李刚飞介绍,格力舒享家包含绿色能源、智慧生活、舒适环境三大板块,涵盖光(风)电、储能、中央空调、智能家居等八大系列。在绿色能源板块,推出格力光储直柔空调系统,从创能、节能、储能、控能4个维度实现空调/建筑系统极致降碳降费。   随着家电行业的能效标准不断升级,高能效冰箱产品成为市场新宠。美芝推出突破性绿色高效冰箱解决方案,通过电机电控效率提升、高效宽频泵体、低阻低噪集成消声器等技术应用,助力冰箱系统实现欧洲A级能效、极速降温与低速静音。   “可持续发展是家电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姜风表示,为进一步助力行业发展,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将修订中国家电产业技术路线图,提出下一个5年主要产品的能效目标,并推动采用自然工质R290空调器技术推广和市场化工作。《中国家用电器行业2030年前双碳行动方案》也在积极有序推进落实。(记者 周 雷) 来源:经济日报
  • 四方面着力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通用技术和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对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和基本趋势,加快推动形成先导优势、特色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   人工智能产业方兴未艾   作为数字化的下一个前沿,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中、美、日、欧等国家或地区均制定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增长迅猛。   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核心是大模型。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上游基础层是算力和数据,包括服务器、芯片、光模块、交换机、数据中心、液冷设备等;中游技术层是构筑在算力和数据基础上、以算法为核心能力的大模型平台,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迁移学习等是关键技术;下游是应用层,包括游戏、传媒影视、金融、办公、医疗等各类产业场景。其中,大模型是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全球各大科技公司都在积极投资、研发推出各自的大模型。   人工智能当前在多数行业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或试验阶段。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为经济繁荣提供了新机会,也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但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开展规模化部署或者将其部署于核心业务。受企业人工智能战略、应用人才储备、短期投入产出效益等因素影响,我国人工智能使用率与美、英、日、印等领先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内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技术与现实业务的结合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趋于虚拟集聚。目前,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其中,应用层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一半。产业布局虚拟集聚的趋势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大模型平台的市场集中度趋于提升。由于模型训练的固定成本很高以及运营的规模效应巨大,基础大模型的市场将表现出显著的市场集中趋势。二是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技术层企业与基础层、应用层企业将更多地采用虚拟连接的方式,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对企业成长演化的重要性会大大降低。   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   我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均取得了不少突破,且人工智能领域“巴斯德象限”特征明显。二是产业基础雄厚。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场景驱动,我国产业门类齐全、经济规模巨大,在预测、采购、营销、定价、运营及改善用户体验等方面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亦位居世界前列。三是政策激励持续。我国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明显。   下一步,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优化发展策略,有序推进产业赋能。一方面,引导错位竞争,强化区域竞合。目前,全国多地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加强对全产业链技术、市场等的理解,共同推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VR/AR等领域技术的突破,积极开展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类脑智能计算等通用技术的联合攻关,同时在产业链环节各有侧重、有序竞争、持续发力。另一方面,完善应用策略和推进路线。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发展,应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明确在不同行业部署的优先级和应用重点,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的试错机制。比如,制造业应用首先进入人力成本或综合成本较高的简单重复劳动环节,优先探索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等智能场景,进而改造全流程。   加强人才培养,搭建产业应用桥梁。一方面,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应用驱动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策略路径。相对于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产品经理等,熟悉产业场景和实际业务并能将业务问题转化成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转译人才更为关键。应以行业人才再培养为主要着力点,夯实大模型在产业中应用的要素支撑。特别是要鼓励企业加强内部挖潜,坚持外引内育并举。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强电子、材料、机械、光学等现有学科专业与人工智能科学的有效融合。强化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力度,丰富应用场景驱动人才成长。三是促进跨区域人工智能人才交流。创新人才招引和使用方式,注重团队招引,探索人才共享方式。   完善政策举措,有力支持应用驱动。一是抓紧制定细化人工智能产业链地图,进行全面深度产业扫描,对人工智能发展关键点的特征属性、政策需求等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二是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短期政策。成立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对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实施方案的决策支持。加强政策的普惠性、包容性、协调性和延续性,注重对需求端的补贴。三是引导上下游协同发展,开展大模型创新应用大赛,编制优秀案例集,给予国内优秀大模型企业应用迭代的机会,鼓励大模型企业与生态企业打造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构建开放动态产业生态体系。四是尊重企业成长的差异性,用中长期战略眼光真正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目前尚处于初创期、规模较小、贡献不大的企业。   注重发展安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方面,适度超前布局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依赖人力资本、数据和算力。除了优化升级网络连接类基础设施、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还要加强功能类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和高效能计算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及建设利用,积极推进高质量数据集、智能算力集群等相关领域技术攻关,为大型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支持。另一方面,完善人工智能治理。加强人工智能治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规范数据管理和算法管理,提升技防水平,如研发人工智能风险管控软件、安全大模型等,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包容性和公众信任度,降低人工智能应用的风险以及可能对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社会平等、个人隐私、信息决策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程俊杰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经院特任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