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研究发现高效提取宇宙学信息新途径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经过多年深入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国内外单位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整套从星系两点关联函数中提取多点关联函数的新方法。该方法为高效提取宇宙学信息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子刊《通讯·物理》杂志。   当前,大规模星系红移巡天是探索宇宙的利器。通过测量大量遥远天体的光谱信息,天文学家可以利用红移巡天,获取宇宙不同演化时期的密度场。星系密度场中包含重要的星系成团程度信息,具体体现在星系的两点及多点关联函数中。   星系的两点关联函数与多点关联函数高度互补,对研究暗能量、暗物质及引力性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多点关联函数十分复杂,我们很难对其进行测量和建模,因此多点关联函数在宇宙学的应用中存在瓶颈。”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说。   此次,科研人员基于星系密度场重构技术,通过把重构前和重构后的星系密度场有机结合,准确、高效地提取了星系密度场大部分三点关联函数和四点关联函数信息。   赵公博表示,这项研究突破了多点关联函数在宇宙学中的应用瓶颈,为下一代大型星系巡天开展宇宙学前沿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途径。(记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
  • 航天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写在第九个“中国航天日”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计划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实施发射;探月工程四期开启新征程,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六号蓄势待发;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各项研制建设进展顺利,“梦舟”“揽月”承载新梦想;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成功升空,为空间科学探索再添利器……   4月24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以来,中国航天捷报频传,见证我国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坚实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作出重要部署,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航天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载人航天技术向着更高层次不断跨越   今年3月2日13时32分,距地球近400公里的太空轨道,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竖起大拇指同声喊出这句话。中国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里,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如期建成的中国空间站,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载人航天工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自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我国就完成了空间站全面建造。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代表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完成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后续航天员乘组接力太空出差,天舟飞船接续“粮草先行”,“太空之家”从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越来越智能舒适,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   载人航天技术向着更高层次不断跨越。我国已攻克快速交会对接、空间站组装建造等10余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200余项系统级关键技术,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守护航天员安全出舱,已形成可靠安全的飞船回收着陆系统。   载人航天作为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工程之一,涵盖众多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是国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截至目前,工程全线共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我国空间站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据统计,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   空间站建设过程中,我国还培养了一支作风过硬、专业扎实、善于攻关、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青年科技人才大放光彩,80后、90后甚至00后勇挑重担,航天强国建设队伍后继有人。   如今,我国空间站已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组合体技术状态在持续优化;神舟飞船滚动备份实现“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天舟七号货运飞船采用3小时交会对接新模式。目前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载人月球车等均在研制建设,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力发动机成功完成多次试车……   面向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将坚持稳扎稳打,稳步向前。   航天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   2020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总书记在贺电中强调:“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希望你们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逐日,我国航天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   今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升空,开启奔月之旅。作为探月工程四期后续任务的“关键一环”,鹊桥二号将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   今年也是我国实施探月工程20周年。从嫦娥一号到即将实施的嫦娥六号任务,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观测到月背探秘,从遥感观测到取样返回……探月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曾经,中国科学家只能凭借半克月壤开展科学研究。如今,围绕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科研人员不断产出新成果,测定年轻的玄武岩形成时间为20.30亿年,揭示了月球“晚年”演化历史,发现第六种月球新矿物“嫦娥石”……面向未来,在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基础上,探月工程四期将向着更深入迈进,不仅将完成月背采样返回任务,还将在月球南极着陆,开展飞跃探测,并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以火星探索为起点,我国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长达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3个月的“环火”探测之后,天问一号“登火”成功,稳稳降落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23年4月24日,根据天问一号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为人类认识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羲和”“夸父”双星逐日,太阳探测“三步走”计划稳步推进。2021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2022年,“夸父一号”开启探日之旅,成功发射并发布首批科学图像。这两颗探日卫星各有侧重,将共同提升我国在世界太阳物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由蔚蓝星球飞向浩瀚星空,中国航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航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将支撑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迈向更远。   航天应用展现新成就,航天技术创造美好生活   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引领带动了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航天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我国已形成“箭、弹、星、船、器、站”的完整体系,培育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   航天科技惠及民生,体现在方方面面。风云卫星提供天气预报精准服务;“高分天眼”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目前我国在轨工作卫星超过800颗,位列世界第二,在国土、测绘、环保、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介绍,我国以通信、导航、遥感为主体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力提升人民生活福祉。航天成果转化与应用持续发力,已有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中国航天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卫星公益服务和商业应用,加速航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空间应用产业发展,提升航天发展效益效能,为服务大局、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12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七颗、五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进一步提升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可靠性和服务性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密切的航天系统,也正在为全世界作出重要贡献。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的北斗时空智能,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正成为数字化社会不可或缺的新型基础设施。“北斗+”正在深刻融入各行各业,数据显示,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由2013年1040亿元增长至2022年5007亿元。   此外,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迈向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新阶段,释放出了超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潜力,为我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带动了空天经济新动能。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行稳致远。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必将一步步成为现实。(记者 冯 华 刘诗瑶) 来源:人民日报
  • 优化数字人才培养生态       需从育、引、留、用四个维度发力,培育更多高质量数字人才。形成工作合力,优化数字人才培育生态;聚焦重点领域,畅通数字人才流通渠道;融合链式服务,构建数字人才保障体系;服务产业创新,提升数字人才服务效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发布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6个重点项目,用3年左右时间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这是在深刻洞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数字人才培育目标和方向提出的可行路径。   据初步核算,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56.1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4%,数字经济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而数字人才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飞速发展,大量数字化、智能化岗位相继涌现,对数字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过,我国数字人才供给不足、人才质量亟待提升、人才配套政策匮乏等短板也逐渐凸显。对此,需从育、引、留、用四个维度发力,培育更多高质量数字人才。   形成工作合力,优化数字人才培育生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政府主导,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的总格局。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条块分割,将数字技术作为通识教育予以推进,筑牢数字人才队伍长远根基。支持社会机构开展数字技能普及和培训工作,推动全民数字素养的升级。加强产教融合,引导企业与各类院校整合资源,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实训基地、聘任企业导师等方式构建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数字人才培育生态体系。   聚焦重点领域,畅通数字人才流通渠道。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加强数字人才国际合作交流。鼓励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出海发展,积极借助国际论坛、创新创业国际大赛、产业洽谈会等契机,加大面向海外数字人才的政策信息宣传力度,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误差,为高端数字人才建立涉外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跨国数字人才流动配置效率。搭建开放平台,促进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间的交流互通,发挥技术扩散、转移和人才叠加优势。   融合链式服务,构建数字人才保障体系。制定数字领域薪酬分配指引,提高数字知识、技术等要素在收益分配机制中的占比。持续发布数字职业,动态调整数字职称专业设置,将高层次数字人才纳入地方高级专家库。完善数字技能评价标准,提高投入水平,落实已完成数字职业技能培训人员相关补贴,推动数字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等级有效衔接。鼓励为数字人才在住房、落户、就医服务、子女入学、创业投资、知识更新等方面提供支持,营造良好成长成才环境。   服务产业创新,提升数字人才服务效能。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深化数字人才发展市场化改革,落实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为数字人才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空间,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升其服务效能。紧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做优数字经济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以人才链贯通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在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以产业平台集聚人才的双螺旋上升过程中实现数字产业创新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赵恒春) 来源:经济日报
  • 北京信息软件业加快“拥抱”大模型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阳娜)全面拥抱大模型,探索数据驱动新机制,北京信息软件业加快布局“新赛道”。北京市经信局近日发布的《北京市加快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提出6大类15个小类重点任务,计划到2027年,推动北京市信息软件产业收入达到4.8万亿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软件产业集群。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数据新型生产要素等新动能正在改变信息软件业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数字人等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具身智能、XR设备、智能计算机等新硬件不断对软件提出新需求,北京市信息软件业正处于技术迭代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变革期。   根据行动方案,北京将探索人工通用智能前沿技术,支持攻关内容生成、检索增强生成、人工智能内容安全标识、深度学习框架、向量数据库等大模型工具类软件,搭建大模型原生软件应用商店、大模型安全靶场。以建设单体万卡智能算力中心为目标,组织攻关算力芯片、高性能通信、调度系统、容器编排等云计算关键技术。支持在教育、医疗、文化、工业等领域建设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实验室,打造示范性场景落地项目。   北京将抢抓新业态培育先机,面向具身智能、XR设备、智能计算机、车载终端、物联网设备等新终端,引导软硬件协同创新,提前布局攻关空间计算等关键软件。   北京市经信局信息化与软件服务业处处长尤靖表示,北京还将支持国产软件走向国际,在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布局跨境电商、短剧、视频、游戏等互联网应用,面向欧亚地区输出整体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开源治理,培育开源软件商业化企业。   据悉,今年一季度,北京信息软件业多项指标高位运行,实现增加值2379.2亿元,同比增长13.7%,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超过两成,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接近五成。2023年北京市信息软件业营收规模接近3万亿元,并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来源:新华网
  • 元宇宙会场“上新” 昨日,中关村论坛元宇宙会场全面开启,今年,中关村论坛元宇宙会场新增了互动打卡任务;虚拟形象小关则接入AIGC语义大模型,全面升级为“数智小关”;元宇宙会场也将成为本届论坛的直播平台之一,可在元宇宙会场内观看论坛所有场次的活动直播。 近年来,元宇宙技术所展现出来的无限潜力和市场前景深深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技爱好者广泛关注,无论是从技术、应用、商业化还是未来市场的角度来看,元宇宙技术都将给人们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 作为中关村论坛的亮点之一,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全面升级“科技办会”理念,围绕“智慧”“云上”“绿色”三大特色,不断开发多场景、高水平的科技产品应用,中关村论坛元宇宙会场也迎来了全新升级,在充满科技魔力与未来想象的外太空基地中,为参会者构筑起一个深度沉浸、即时互动的沟通与交流空间。 日前,记者作为2024年中关村论坛元宇宙会场“星辰探险者”,开启了一场超前体验。 刚一进入中关村论坛元宇宙会场,首先映入眼帘是科幻壮观的“外太空基地”全景。在完成照片上传后,便可以通过AI捏脸的方式生成专属于自己的虚拟数字形象,实时控制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并跟随基地中引领用户漫游星际的专属向导——中关村论坛虚拟形象“小关”畅游整个外太空。 元宇宙会场“星辰大厅”与围绕其四周的太空站、卫星装置等“高科技装备群”共同营造出了极具科技与未来感的氛围。围绕“创新与发展”的永久主题,全新升级的元宇宙会场更具交互性和实用性,功能体验十分完善,将人类对宇宙无尽探索精神与“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主题生动呈现。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关村论坛虚拟形象小关经过技术升级,接入AIGC语义大模型,全面升级为“数智小关”。以“头号玩家”与“宇航员”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元宇宙会场中的“小关”不仅能够精准、贴心地回应论坛特色、活动安排、日程设置、场馆指引等问题,还支持文字、语音实时交流。参会者将在“小关”专业、高效、便捷的智慧引导下,体验大模型带来的实时交互、智慧问答服务,以个性化虚拟形象深度畅游元宇宙,深入理解全球创新思潮与发展脉络,亲身体验融合科技与未来元素的独特外太空参会旅程。 今年,中关村论坛元宇宙会场还新增了互动打卡任务,将多个打卡点融入其中,可解锁隐藏在元宇宙会场中的各种互动惊喜,获得沉浸式趣味互动体验。(文/记者 宋霞)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超前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日前更新的信息显示,工信部高新技术司设置了“未来产业处”,这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门设置的业务主管机构,此举意味着未来产业已进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这一产业的特点表现为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在孕育生成的过程中应抓住关键,在集聚高端要素、优化市场环境、培育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未来产业的“金种子”。产业的前端是产品,产品的前端是技术,“技术—产品—产业”是一条通行的产业化路线。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源头,也是科技创新的种子。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就得靠加强基础研究,对于发展未来产业尤其如此。当前,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的特点越发明显,应特别重视原创性、颠覆性的底层技术。   创造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关键。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广阔、产业完备,这都是大国所独有的,为形成应用场景优势奠定了基础。场景应用是技术落地转化的必经途径。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和应用设施,包括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应用场景基地等。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的内在要求。未来产业不能是高耗能高排放的,应是生态友好的。在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未来产业要为解决这一全球问题提供新的答案,发挥主力军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未来产业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统筹。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坚持以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激励导向,采取“里程碑式”管理方式,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助力更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人才和企业是基础支撑。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对拔尖创新、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越来越多。通过追踪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以及对“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人才队伍、战略科学家以及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可以培育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创新主体,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综上所述,应多举措施策,科学布局发展未来产业。一方面,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提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未来产业“主干道”。政府应重点支持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应用场景相对较窄但却是关键的战略性项目,一体化布局开放式创新平台、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产业投资基金和应用场景示范。要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和引导形成产业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市场主导的新型金融产品体系。   需要创新发展,但不能搞重复建设。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聚焦具备比较优势的科技领域,部署更多研究资源,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巩固和强化领先优势。在国家层面,要围绕“链”“圈”“群”做文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创新生态圈,形成未来产业集群。鼓励各地结合自身优势自主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   此外,还要深入理解未来和传统的关系,注重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李玉举) 来源:经济日报
  • 证监会16条措施精准发力 力挺科技创新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证监会日前制定并发布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简称《措施》),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全方位提出支持性举措。业内人士指出,《措施》更加强调对于科技企业的精准支持,将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   聚焦支持科技创新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新“国九条”进一步指出,要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等国家战略实施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的股债融资支持。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适应性、包容性,促进资本形成,更好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等创新,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定位上,《措施》明确,要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更大力度支持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要统筹发挥各板块功能定位。出台主板板块定位规则,突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盘蓝筹”特色。科创板坚持“硬科技”定位,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李慧勇对记者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把“科技金融”摆在了首位。在他看来,一方面,这是强调要增加金融的科技含量,从传统金融转向现代金融;另一方面,则是体现了金融要发力支持科技创新,为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渠道。他认为,中央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进一步凸显了现代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在多个场合强调了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证监会表示,要制定实施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绿色通道”;要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市场科技创新活力,助推科技企业做优做强,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   加大对于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支持力度,首先要能够精准地识别科技企业。新“国九条”提出,要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措施》则明确,加强与有关部门政策协同,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机制。   稍早之前,证监会宣布拟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简称《指引》)进行修改并公开征求意见。证监会表示,科创板要始终坚守板块定位,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强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长性的关键指标,旨在进一步引导中介机构提高申报企业质量,推荐真正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优质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据介绍,修改后的《指引》将第一条第一项“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将第三项“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数量由“5项以上”调整为“7项以上”,将第四项“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由“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   《措施》还提出,要依法依规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突出科创板、创业板定位,设定申报规模上限,更加精准服务早期科技型企业。加强辅导验收、受理、审核、注册各环节对板块定位把关,优化新上市企业结构。   万联证券研究指出,此次16条举措明确了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认定,对优质未盈利的科创企业的上市支持为新政亮点。同时,证监会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针对各板块定位问题,证监会再次提及将统筹发挥各板块功能定位,强调科创板坚持“硬科技”定位,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有利于拓宽早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大力度支持科技类企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后续将明确申报规模上限标准,对早期科技型企业的认定将出台明确的指引。   全方位支持科创企业   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从股票市场到债券市场,从上市发行到并购重组,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到区域性股权市场,《措施》提出了系统性的政策,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高水平发展。   在上市融资方面,《措施》明确,要落实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各项制度安排,以发行监管转型带动系统监管转型。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发挥发行监管条线合力,持续提升审核效率和透明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要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落实好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发展。提高北交所市场准入包容度,大力吸引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   同时,要加大科技型企业再融资支持力度。支持创业板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积极研究更多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融资品种和方式,研究建立科创板、创业板储架发行制度。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效实施并购重组。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制定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等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健全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   《措施》还提出,要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稳步扩大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覆盖面,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进一步丰富科技创新指数体系,编制更多反映科创企业特色的指数。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表示,科技创新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措施》从多个方面给出具体的政策指导,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做大做强的机会,这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记者 吴黎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人工智能热度攀升市场广阔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产业热度持续攀升。文生视频软件Sora、文生音乐软件Suno等人工智能应用不断涌现,带给人们冲击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千行百业。本报今起推出“聚焦人工智能发展”系列报道,围绕人工智能相关市场、安全、耗能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今年年初,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引起了各界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近期,被誉为字节版Sora的Dreamina,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年以来,文生视频、文生音乐等应用引领的人工智能热潮持续扩散,相关概念股成为市场亮点。 赛道受青睐 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交媒体的崛起,视频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享受娱乐以及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途径。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文生视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视频的制作、传播更加便利,这也为文生视频技术应用到更多场景创造了条件。 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表示,文生视频赛道的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其产品未来可能在影视、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将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我国短视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泛网络视听产业市场规模为7274.4亿元,其中,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2928.3亿元,占比40.3%,是产业增量的主要来源。 文生视频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视频制作的局限,使得视频内容的创作更加高效、便捷,为视频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文生视频模型Sora相比其他大模型,生成的视频足够长,真实性更高,是制作高质量视频的得力助手。中信证券在研报中称,Sora模型有望加速文生视频应用在各行业的渗透率。据其测算,到2025年,国内文生视频应用在短视频领域潜在市场空间中值可达80亿元。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广西大学副校长田利辉表示,文生视频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这些领域都是当前科技发展的热点,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同时,支撑文生视频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图形处理器(GPU)、中央处理器(CPU)等关键核心硬件,也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相关部门对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为文生视频赛道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也进一步增强了资本市场对于文生视频赛道的信心。 田利辉认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就是跨期定价。文生视频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和成长空间,因此,多家上市公司将目光投向这一新兴领域,关注行业前景和未来现金流。这些资本为文生视频技术的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带动作用强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布局AI产业链,概念股数量约400只。多家券商认为,Sora是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预示人工通用智能(AGI)正加速到来,算力、算法、应用场景、网络安全等方向值得持续关注。 数据显示,在AI概念投资方面,公募基金抱团迹象明显。其中,多只光模块个股获机构扎堆持有。中信建投证券认为,AI仍然是当前科技投资的主线,随着Sora等大模型的发布,多模态能力显著增强,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这将带动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光模块、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等板块也值得持续关注。 同时,与AI产业链相关的部分公司也获得了市场青睐。今年以来,包括基金公司、券商、险资、私募等机构对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更加紧密的调研。刘祥东表示,总体上看,上市公司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呈现出多元化、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具体来看,AI产业链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3个部分。其中,上市公司在基础层的布局包括芯片、大数据、算法系统、网络等多项基础设施领域;在技术层的布局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领域;在应用层的布局包括教育、医疗、金融、安防、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驾驶、新零售等领域。此外,随着大模型不断涌现,AI芯片作为其核心要素,需求量也在持续增长。由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发紧张,产业链企业正加码在芯片环节的布局。 平安证券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大模型领域的竞争依然白热化,这将持续拔升大模型的整体能力水平。大模型需要大算力,大模型算法的迭代升级将为全球以及我国AI算力市场的增长提供强劲动力。田利辉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持续供给,可以说,数据已跃升为核心资源,与硬件并驾齐驱,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力量。 应对新挑战 根据量子位智库预测,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11491亿元。田利辉表示,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性能和效率将不断提升,文生视频赛道也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有望呈现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会应用到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各个领域,推动相关领域硬件、软件、服务等产业链发展。不少公司能够在补链、强链及周边领域获得发展机会。例如,随着文生视频模型逐步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滥用风险也有扩大趋势。应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风险和挑战,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中信证券预计,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化投入中,安全投入占比一般在5%—10%左右。由于AI大模型的特殊性,AI安全将会贯穿从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和开发、内容生成、应用开发的全过程,投入占比较高。据其测算,2030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市场规模将达到575亿元至1149亿元。 在具体应用上,人机协同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主流,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将更加注重与人类的协同和交互,实现更加自然和智能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化、智能化、个性化。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大模型需积极应对挑战。刘祥东表示,尽管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仍需政策、资本、人力等要素持续投入,推动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不断加速和突破,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将人工智能应用逐渐渗透并深入到各个行业及其细分领域。 市场机构判断,AI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主线之一,进而对中短期企业IT支出规模和结构、应用场景拓展、财务收入增长和运营效率改善等产生持续的影响。立足资本市场,机构对AI行业中长期的产业投资机遇并没有太多分歧,当前关注内容集中在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产业化节奏、产业链价值分配等层面。(记者 勾明扬) 来源:经济日报
  • 三部门印发工作安排 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记者近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2024年工作安排》。   工作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到2024年末,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8亿,物联网IPv6连接数达到6.5亿,固定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23%,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65%。IPv6网络性能显著提高,使用体验提升明显。云服务、内容分发网络、数据中心在业务开通时默认启用IPv6功能。主要商业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IPv6支持率达到95%,IPv6行业融合应用更加深入广泛。固定网络IPv6贯通水平大幅跃升,新出厂家庭路由器、机顶盒等终端设备默认启用IPv6,存量家庭路由器IPv6开启率明显提升,企业机构互联网专线IPv6开通率明显提高。IPv6单栈支持能力持续增强。“IPv6+”创新技术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IPv6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立项IPv6国家标准达到50项。   工作安排部署了10个方面重点任务:增强IPv6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提高应用设施IPv6部署水平;提高终端设备IPv6连通水平;强化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推进IPv6单栈部署演进;深化行业融合应用;扩大IPv6内容源规模;推进创新生态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记者金歆) 来源:人民日报
  • 我国发布世界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       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21日正式发布,图集包括《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集》和《1∶250万月球分幅地质图集》。该图集是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月球地质图,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研编。   据悉,《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集》包含《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1∶250万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和《1∶250万月球构造纲要图》,《1∶250万月球分幅地质图集》包含30幅月球标准分幅地质图。   月球地质图是月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的综合表达,是最为直观、最具显示度的成果展示形式,也是开展月球科学研究与探测、建设月球基地以及未来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然而,虽然国际上月球探测方兴未艾,但月球地质图的研制却明显滞后。“现在月球地质研究仍然沿用基于阿波罗号探月成果编制的月球全月地质图,比例为1∶500万。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月球地质图已不能满足未来的科研和月球探测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自远坦言。   此次,地质图研编团队基于月球起源和演化过程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认识,以我国嫦娥工程科学探测数据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探测数据和研究成果,通过对月球岩石建造、地质构造、时代等要素的研究和归集,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月球地质编图技术规范和标准,编制了1∶250万月球数字地质—构造系列图件。   与基于阿波罗号探月成果编制的月球全月地质图相比,新编图集基于月球动力学演化的规律,创造性建立了“三宙六纪”的月球地质年代划分方案;建立了以内、外动力地质演化为主线的月球构造和岩石类型分类体系;构建了以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驱动的类地行星演化新框架。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表示,这是一份月球科学领域立典式综合集成成果,不仅可以为探月工程科学目标制定和工程实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参考,也填补了我国在月球与地外行星地质图研编方面的空白,为月球起源和演化乃至太阳系演化的研究作出中国贡献。(记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