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AI技术融入高校 机遇与挑战并存       北京大学招生宣传片全程运用AI技术,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上海交通大学精心打造“新生AI体验地图”,让新生以“AI(人工智能)+HI(人类智慧)”视角全方位了解校园,把握AI前沿信息的脉搏;北京所有市属公办高校将全部开设AI通识课……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学校教育中的AI足迹也越来越多,相关的社会讨论也越发热烈。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在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上,有专家指出,培养学生轻松使用和驾驭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是应对智能时代必须有的教育观。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对于“育人重镇”高校来说,如何通过安全、可靠的方式,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破解教学难题、革新教学样态、优化育人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客观来说,AI技术不仅能在时间与空间方面提供新的场域,而且能在师生交互方面赋能生成一种新的教学范式。从现实看,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教师单向度传输知识,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并得到普及后,逐步形成了“师生+网络”的模式,教学场景的丰富性、师生互动的灵活性均有所提升。如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特别是语言类大模型横空出世后,教学形态正在向“TSAI”(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三元模态迈进。教师和学生与知识、教师与学生、教师和学生与人工智能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AI技术不再是简单的辅助,众多AI平台已经深度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全过程中。   因此,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广大教师需要主动应变、快速求变,找准AI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与定位,更重要的是,找准自身饰演的多元角色,从而实现双向赋能。今天,教师要从教学者向“共学者”转变。新一代大学生对新技术新信息接受速度快,探索心和求知欲都很强,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共学关系,利用AI技术的优势,积极探寻教学活动的深层次规律,思考并催生新的教学方式。   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AI技术的出现,为大学生塑造自主学习能力带来了新机遇,比如丰富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动力、深化创新思考、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认知能力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便利往往容易引起学生对AI技术的依赖,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和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能力有可能随之减弱。因此,提高学生的“AI素养”至关重要。应通过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加强AI技术实操培训等办法,提升学生数字技术使用能力与水平,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利用相关技术工具,借力促进自身全面成长。希望学生能在AI技术的加持下,为自主学习创造比较灵活的时间与自定义模式,让学习更具时间弹性,更具空间个性,更有针对性,进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AI技术融入高校教育教学,是机遇更是挑战。无论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必要密切关注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刻剖析人工智能作用下教育教学的演进规律、实践图景及呈现路径,充分利用并发挥AI技术对高校育人育才的积极作用,以价值引导、自我塑造、综合评价为途径,用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育人育才,助力高校教学数字化、智慧化变革。   (作者:伊宸廷,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讲师) 来源:光明日报
  • 科学家成功展示核钟所有关键技术       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封面故事带来一项新突破: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联合成立的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JILA)领导的国际团队,成功展示了核钟的关键技术。   这支顶尖科研团队运用专门设计的紫外线激光,对嵌入固体晶体的钍原子核中能量跃迁的频率进行了精确测量,同时借助光学频率梳(类似极其精确的光尺),计算出产生该能量跃迁的紫外线波周期数。此次实验涵盖了核钟的所有关键技术,为核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核钟的出现有望带来诸多重大变革。这是因为,原子钟是通过调整激光频率使电子在能级之间跳跃来测量时间,而核钟则只利用原子中心微小区域——原子核内的能量跳跃。原子核受外界干扰的影响远小于原子钟中的电子,引起原子核能量跃迁所需的激光频率也比原子钟高得多,这意味着每秒有更多的波周期,与每秒更多的“滴答”次数直接相关,从而能够实现更精确的计时。   然而,大多数原子核需要相干X射线(高频光)撞击才能实现能量跃迁,远超现有技术所能产生的能量。为此,科学家将目光聚焦在钍-229上。这种原子的原子核能量跃迁比任何其他已知原子都小,只需紫外光(能量低于X射线)激发即可。   新研究中,JILA团队利用钍-229核跃迁,产生了时钟的“滴答声”。激光在原子核的各个量子态之间产生精确的能量跳跃,频率梳可直接测量这些“滴答声”。此次工作精度比以前基于波长的测量高出一百万倍。团队还建立了核跃迁和原子钟之间的首个直接频率链接。这一直接频率链接和精度的提高,无疑是开发核钟并与现有计时系统集成的关键一步。   核钟比原子钟更加精确。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意味着更准确的导航系统、更快的互联网速度、更可靠的网络连接以及更安全的数字通信。不仅如此,核钟在改进宇宙基本理论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可帮助探测暗物质、验证自然常数是否恒定等,甚至无需大型粒子加速器设施即可验证粒子物理学理论。此次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尽管它目前还不是一台可正常运转的核钟,但无疑这是朝着制造便携且高度稳定的核钟迈出的最关键一步。(记者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 多项指标增势良好 装备制造业释放“向新力”       今年以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投资、利润均实现稳定增长,“压舱石”作用继续凸显。近日,记者跟随工信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深入安徽省多家装备制造业企业看到,一线企业正积极探索,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加快高端化、智能化步伐。   最新发布的多项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看增加值,7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高出规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2.2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47.9%。看投资规模,1至7月份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0.7%,增速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7.1个百分点。看企业利润,1至7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1%,为规上工业利润恢复提供重要支撑。   “装备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主要源于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双重保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昊对记者表示,从需求端来看,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著拉动装备制造业内需增长。从供给端来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等诸多优势,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生产供给的稳健增长。   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正积极探索,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在细分领域补链强链,推动行业提质扩量增效。   将掺杂着稻谷、石子等各类杂质的大米原粮放入智能色选机后,在全光谱高速高清成像镜头和每秒高达1200次剔除频率的磁悬浮喷阀的“筛选”下,出口处一侧“哗哗”地流出了颗粒饱满、色泽均匀的大米,另一侧则是不良品和杂质……在合肥市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次精确的粮食分选过程仅耗时几秒钟,一台设备单日处理量可达30吨至40吨。   今年以来,从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到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首飞成功,再到全球首台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装备制造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加快向高端发展。   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工信厅副厅长罗文杉介绍,安徽省大力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编制《安徽省产业基础再造发展目录(2024年)》,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项目60项,征集2024年“揭榜挂帅”攻关指导目录项目470项,形成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   “‘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项目陆续实施,一批装备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深入开展,新技术新产业潜力加快释放,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延续新动能。同时,央地统筹支持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加快发展,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推动装备业高质量发展。”王昊说。   不仅含“新”量提升,产业含“智”量也在进一步增加。   在位于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焊装车间里,600多台型号不同的机器臂挥动着,摇头、转身、焊接,火花溅起,这里已经实现了焊接工序的100%自动化。“一辆车有5000多个焊点,通过AI的视觉引导,实现了焊接精度的精准控制,保障了产品的一致性。”奇瑞智造一工厂厂长王玉辉介绍。   今年1至8月份,奇瑞集团累计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1.9%。王玉辉说,得益于智能化布局,工厂可以实现燃油车、新能源电车及混动车等多种车型混线生产,实现“千车千样”、快速交付。   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持续释放行业发展活力。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95%的装备制造业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运用数字化设计仿真、虚拟验证等方式,显著加快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验证和交付,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0%到90%,研发成本降低15%到30%。   “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发展,一方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引领技术创新,为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王昊说,未来需持续优化产能结构,强化高端供给。加大创新力度,聚焦前沿需求,布局未来产业,构筑稳固安全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全面自主创新。(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科技赋能网络视听产业发展       “当前,超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为网络视听与各艺术门类的融合与互鉴提供了无限可能。”9月2日,在第二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开幕式暨高峰研讨活动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说,“我们要更好发挥视听科技的赋能作用,推进网络视听创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探索网络创新与不同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   技术变革加速推动网络视听产业迭代升级,网络视听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各大网络视听平台正积极为精品内容创作探索更多有益的发展路径,让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新业态等不断为内容赋能。   “网络视听行业因技术而生,因技术而兴。”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介绍,近年来,公司致力于依靠科技创新应用推动中国影视工业化进程,提升内容创作能力、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我们最近建立起的‘管理+制作’双轮驱动智能制作系统,推动了专业内容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自制内容管理系统已经覆盖公司的剧集、电影、动漫等全部项目,以数据驱动辅助管理团队实现高效决策。”龚宇说。   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文化”公司,腾讯公司也在不断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共生的新路径。“影视作品尤其是大制作的电影和电视剧,制作过程往往复杂且冗长。”腾讯公司总编辑、公共政策副总裁朱殿君介绍,公司正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传统制作流程中的壁垒,实现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新技术的落地将大幅提高制作效率,在为创作赋能的同时,也能提高作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一直以来,快手致力于为用户打造一个更繁荣普惠的平台生态。”快手联合创始人银鑫介绍,公司研发了AI矩阵,先后推出大语言模型“快意”、文生图大模型“可图”。今年,公司还推出全球首个用户可用的真实影像级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并面向全球用户开放内测。银鑫说:“在未来,普通人也能充分释放想象,拥有创作大片的能力。”   AI技术在电影修复领域同样可以大展身手。抖音集团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介绍,公司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共同开启了“经典香港电影修复专项”。今年上半年,经过修复的《武状元苏乞儿》《A计划》等6部影片先后入选三大国际电影节。“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还将为视听内容创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让技术与艺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张辅评说。   此次高峰研讨活动突出价值引领、技术赋能、行业前沿、趋势洞察四大特点。与会嘉宾围绕10个不同的行业热点话题发表主旨演讲,分享前沿洞察、增进业界交流,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记者 沈 唯)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全面开工建设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在四川、云南建设1769个测震、形变、地球化学、重力等各类观测站点。   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后,将具备在块体边界带识别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能力。   “我们坚持‘边建设、边产出、边服务’。2018年以来,实验场陆续推出高精度速度结构模型、莫霍界面模型等15项科学产品。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推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可在1秒内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王昆说,我们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自动编目系统,是人工编目效率的3倍。   近期,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亿级参数的地震波大模型。相关成果为促进地震监测预报智能化、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同时,中国地震局坚持开门建设、开放运行。美国、俄罗斯、荷兰、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3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实验场科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四川省政府、云南省政府等科研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实验场建设。近年来,超过3000名国内外专家参加科学实验场学术年会交流,实验场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将锚定2035年我国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前列的奋斗目标,继承发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将实验场打造成为世界地震科学中心、地震科技国际合作中心、世界地震人才中心,加快推进地震科技自立自强,以高水平地震安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王昆说。(记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
  • 一台冰箱如何更低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推行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回收利用资源,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   如何在产品全生命周期降低能耗?从原材料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直到报废再利用,一台冰箱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低碳、节能。   储藏的食物少,冰箱便自动调低能耗,反之亦然。青岛海尔制冷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这款“聪明”的冰箱,最近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出的第一张线上产品碳足迹证书。   证书记录了这款冰箱在原材料获取、生产、分销、使用、处置等各阶段的碳排放比例。   原材料获取   提升环保材料使用比例   制冷剂是制造冰箱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以前常见的制冷剂是氟利昂,排放到大气中会导致臭氧含量下降。   “我们聚焦制冷装备保温材料的低碳化替代,与供应商合作推进环保制冷剂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减氟的目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款冰箱优先选取了可再生、可回收的环保材料或对环境影响较低的环保型材料。目前,这款无霜冷冻冰箱的可再生利用率提升到90%以上,高于国家标准。   通过提升环保材料的使用比例,可以有效降低GWP即全球变暖潜能值。GWP是一个衡量物质对气候变化贡献的关键指标,数值越高,意味着温室效应越持久和强烈。这款冰箱采用的制冷剂和发泡剂进入大气后释放热量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20。   产品生产   创新技术提高保温效率   箱壳与模具完全闭合,发泡机枪头插入箱体注料,等待固化……记者看到,在箱体发泡生产线上,一台台刚刚发泡完成的冰箱箱体完成脱模,被送往下一道工序。   “箱体发泡是冰箱制造最关键的工序之一。使用发泡技术将冰箱内外壁之间进行填充,可以提高冰箱保温性能和节能效果。”该公司智能制造一期总经理侯庭毅说。   “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希望冰箱同时满足占地面积小、储物空间大、保冷效果好的要求。”侯庭毅说,“追求冰箱有更大的容积,往往需要保温层更薄,这与保温效果更好、更节能之间存在矛盾,就需要从箱体发泡技术上进行突破。”   箱体越薄,保温层空间就越小,发泡注料流动受到的限制就越大。侯庭毅指着生产线上的冰箱说:“你看,这台冰箱的背部同时有5个注料枪注料。这是冰箱背部多枪高精度柔性注料技术,由之前的单点注料变成多点注料,使泡料的注料量降低5%,冰箱容积提升15%,节能3%。”   产品分销   减少包装材料物流运输等损耗   冰箱从工厂被送到消费者家中,至少要经过仓储、运输、交付等环节。负责冰箱分销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探索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变革,加快智能仓储、智慧物流、环保包装等新技术应用,实现了“仓储—运输—交付”全流程提效减碳。   据介绍,在仓储环节,多地智能仓已实现大件商品从入库到出库全过程无人化作业,仓库甚至不用开灯,节省电能;在运输环节,通过智慧物流系统实现配送路径自动优化,同时积极使用新能源车辆减少碳排放;在交付环节,优先选择可降解或可回收的绿色包装材料,减少快递纸箱使用,同时探索使用循环包装箱,降低包装材料消耗。总体来看,在产品包装上,通过采用可重复利用的薄膜材料,减少了32%泡沫塑料用量和83%纸箱材料用量。   产品使用   根据负载情况调节能耗   一台冰箱在使用环节的碳排放比例高达80%以上。如何在使用环节把碳排放量降下来?这考验着产品设计和技术。   过去,冰箱靠背部和两侧散热。如果在家居中选择嵌入式安装,散热效果会降低8%—10%。该公司冰箱整机系统技术负责人陈建全介绍:“这款冰箱研发了主动式前向嵌装散热系统,利用底部空间进行高效循环散热,减少嵌入式安装对散热效果的影响。”同时,该公司独创的底置恒温制冷系统的化霜效率比普通冰箱高。“普通冰箱是辐射式化霜,像用取暖器高温烘烤;采用底置恒温技术的冰箱是嵌入式化霜,像用低温电热毯包裹,节能3%左右。”陈建全说。   在储存食物多少不同的情况下,冰箱所需能耗并不相同。传统冰箱只能以一种模式运转,而这款冰箱更为“智慧”——安装的多维传感器,能感知冰箱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依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智能算法调节,可以降低能耗。“我们积累了40年冰箱制造数据,建立了大数据库、节能模型,根据冰箱负载情况,采用不同的参数组合,动态匹配冰箱最适宜的制冷工况,比单一模式冰箱节能15%左右。”陈建全说。   冰箱在使用过程中的减碳,不仅来自冰箱自身运转过程中的节能,还来自冰箱保冷、保鲜技术提升而减少的食物浪费。陈建全介绍,传统风冷冰箱冷风直吹食物,温度波动大,食物风干失水比较严重。底置恒温技术采用环绕式送风,冷风不直吹食材,食材温度波动≤0.1摄氏度,风冷不风干,能延长食品储鲜期。   报废处置   拆解后原材料重新进入产业链   一台冰箱的使用年限在10—15年。该公司的冰箱报废后,用户可以通过官方APP、小程序等多种渠道提交回收或以旧换新需求。下单后48小时内就有专业服务人员上门回收。   “我们依托3.2万家线下门店、10万余名服务人员、100余个物流配送中心,回收网络覆盖2000多个区县。”该公司再循环产业家电回收总经理李秀庆说。   报废的冰箱会开启一段“回收—拆解—再生—再利用”的旅程。在再循环互联工厂的冰箱智能拆解线上,一台台报废冰箱被送入大冰箱环保破碎系统,这里每小时最高可以自动拆解120台冰箱。破碎拆解后的箱体被送入高精度分选系统,这些混合破碎料经过三级滚刀揉搓破碎后,再经过磁选、风选、涡电流分选,最终被还原为铜、铁、铝、塑料、泡棉等原材料。   “拆解后的原材料将以全新的形态重新进入产业链。”李秀庆介绍,以塑料为例,经过清洗、分选、造粒、改性等数十道工序,循环新材料纯度可以达到99.9%,在家电、汽车、日化等多领域实现高价值应用。   数据显示,一台容积约220升的废旧冰箱能拆解出约9千克塑料、38.6千克铁、0.6千克铝、1.4千克铜。1万台冰箱拆解再生,可以减少碳排放65吨。(记者 林丽鹂) 来源: 人民日报
  • 推动生成式AI更好应用于声音类文艺创作       声音类产品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与生成式AI(人工智能)的结合为文艺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生成式AI技术,声音类产品在音乐创作、语音合成有声读物、虚拟主播、影像音效制作等方面不断变革创新,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生成式AI技术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为声音类产品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需积极应对和解决。   生成式AI产品应用领域广泛   AI音乐创作“风生水起”。生成式AI技术已经在音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分类识别(音乐检索、乐谱识别、音频识别)、生成(AI作曲、虚拟歌手)及传播(MIDI音响、教育)这三个方面。AI在音乐创作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创作初期,创作者运用AIGC汲取音乐素材以及创作灵感,同时对作品的音乐风格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进行音乐素材的智能检索和组织。在创作中期,AIGC技术为创作者的作品产出提供支撑,更好地辅助音乐创作,将音乐作品意图具像化。在创作后期,AIGC为雏形作品的后期制作提供强大的音频处理工具,从而使作品的后期制作更加准确、高效。尤其是某些AI编曲技术的出现,为音乐创作者带来更多灵感的同时,也使创作过程更加高效。   AI虚拟主播走近大众。虚拟主播通过运用AI语音合成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度学习技术以及计算机视觉技术走进大众视野。语音合成技术通过先进的语音合成算法,模仿人类的声音,从而使虚拟主播能够流畅、自然地表达交流。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虚拟主播的形象呈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3D建模和渲染技术,可以创建出高度逼真的虚拟人物。同时,通过面部捕捉和动作捕捉技术使虚拟主播能够实时模拟真人的表情和动作。情感计算技术可以分析观众的语言和行为,判断观众的情感状态,据此及时调整虚拟主播的回应方式及语气,进而赋予了虚拟主播在交互状态下的情感变化。   AI配音应用广泛。AI配音技术通过对大量语音数据进行学习,能够模拟出不同人物、不同情绪的语音特点,为AI配音产品提供丰富的角色表现和情感表达。随着AI技术的发展,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出现,“TTS+AI”(从文本到语音+人工智能)的组合使得电子合成语音自然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针对情感起伏、声线多元、人声适配度等多样化需求,目前已有AI语音产品供应商提供“情感TTS”定制服务,通过调整语音语调、语速、停连、音高甚至模拟人类在不同心情下的语气变化,使电子合成语音能够更贴切地适应不同的语境和场景,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情感”表达。AI配音技术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对众多行业发展都有促进意义。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等影视作品中,AI配音技术被用于生成角色的语音。通过模拟不同音色和语言,AI配音技术可以使角色声音更加自然、真实,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该技术在有声读物和电子书领域也应用甚广,为用户提供更加自然、流畅的语音播报服务。AI配音也被应用在游戏领域,可以生成自然且更符合角色设定的声音,增强了游戏消费者的体验。   生成式AI产品优势明显   创作成本相对较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技术开始尝试应用于智能声音设计,即自动根据影视内容及情感要求生成相应音效,这一应用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一方面,节省了声音类产品制作的时间和人力资源。相较于传统产品,AI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生成出所需声音,并实现自动化操作,减少了创作过程所需的人力和时间。另一方面,传统声音类产品制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创作者的状态、环境噪音、设备操作等,导致创作周期较长,而生成式AI技术应用到声音类产品创作中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外界因素影响,实现成本最优化。   素材处理精准高效。AI技术通过大量的数据学习,可以对音频素材进行识别、分类、整理,自动识别音频中如人声、音乐、音效等不同元素,并进行快速分类和整理,与人工相比大大提高了素材处理的质量,降低了数据处理的错误率。AI技术还可以对音频素材进行智能剪辑和拼接。此外,在音频处理过程中需要经过降噪、增减混响等特殊处理,人工处理可能存在个体偏差,而AI技术能最大限度降低错误出现的概率。   生成内容多元新颖。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声音类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针对此现状,生成式AI可以帮助创作者在广告配音、音乐制作、虚拟角色声音等多领域的创作中打破固有思维限制,提供新颖的创作思路。不仅如此,AI能够通过分析用户的喜好、习惯和交互数据,了解用户对声音产品如音色、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为创作者个性化创作提供实际支撑。   生成式AI产品发展存在的风险与挑战   权益问题存在争议。声音类产品涉及数据侵权风险、版权主体的权益以及个人隐私和人格权等问题。AIGC创作模型大多是由庞大的样本训练而成的,对模型选取的素材进行反向溯源难以实现,而采用的素材可能未经作者授权。不仅如此,生成式AI的使用者可以在生成的产品上进行二度创作,新产品版权的归属问题也难以确认。AI在生成部分声音类产品时,如使用到未经公开发布的普通人的声音,这类声音属于个人隐私信息,在公开发布时可能存在暴露隐私的风险,这将对个人隐私权和人格权造成侵犯。在当前发展阶段,AIGC从组合型内容创造转向探索型甚至变革型内容创造,其创作过程中的权益收益以及可能导致的侵权责任如何划分,目前也处于争论之中。   艺术规范问题存在争议。声音类AI产品涉及音乐、播音主持等艺术类学科,这些学科在其专业领域也有一定的专业规范和艺术化处理方式,而声音类AI产品在是否符合专业的艺术规范方面存在争议。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在不同语境下朗读时,同一句话所表达的语气、情感、停连、重音都是不同的,说话时停连、重音的位置变化也会影响意思表达。但目前,生成式AI在配音时不能根据文本内容识别具体的语境,同一声音在不同语境下朗读方式区别不大。在情感处理方面,AI与真人相比表达较为生硬,没有情感起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声音类AIGC产品在艺术规范方面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生成式AI产品对创作者的启示   创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生成式AI技术可以实现一键生成,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不再需要人工完成,这就使一些创作者面临失业风险。当然,声音类AI产品存在的固有问题也使优秀创作者的地位不可撼动。例如,AI虚拟主播能够通过“克隆”方式模仿规范的普通话和特定音色,但究其根本也只能模仿声音的外在形式。实际上,优秀的主播需要在不同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播报方式,通过语气、语调、停连等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状态。这就要求创作者们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提高专业能力,综合学习多领域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扩大自己的优势,从容面对AI产品发展对创作者产生的冲击。   创作者应合理利用AI技术。AIGC技术发展到现阶段,其在为创作者提供创作灵感、降低创作成本、提高作品产出效率、提升作品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创作者要主动了解和学习AIGC技术,不能一味地肯定或者抵制,而是要将自身需要与AI技术相结合,掌握在AI技术运用当中的主动权,使其成为辅助作品创作的得力助手,实现自身与AI技术双向融合发展。同时,因AIGC的使用规范问题还存在争议,创作者要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及时了解AIGC相关法律法规,使AI技术能够在合理规范的情况下辅助自身创作,提高作品质量,产出更优秀的声音类产品。   随着AIGC技术的发展,其在声音类产品方面的应用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其不仅能模拟出接近人类的声音,直接生成声音产品,而且可以辅助创作者进行创作,为创作者提供全新的工具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但同时,生成式AI技术在声音类文艺创作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努力加以改进,让生成式AI技术得到更好更广泛的应用。   (王一然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卫星互联网“快跑”疾呼安全“跟上”       卫星互联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与之相关的安全挑战也在不断升级。业界专家呼吁,应未雨绸缪,尽快构建卫星互联网的原生安全能力,为卫星互联网筑牢安全防火墙。   产业布局提速   今年以来,我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明显加快了发展步伐。从卫星发射到产品发布,再到国际合作与产业链布局,我国在卫星互联网建设上展现出全面而深入的布局。   8月6日,“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成功升空入轨,标志着我国向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迈出了重要一步。据了解,“千帆星座”也称“G60星链”,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之一,将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高速率、高可靠性的卫星互联网服务。该项目由上海松江区牵头,联合多家资本共同打造,项目的实施主体是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按规划,此项目今年要发108颗星,未来将打造超过1万颗卫星组网系统。   此前,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02星已分别于2月29日、8月1日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智慧天网一号01星也已于5月9日顺利升空。智慧天网将实现全球无盲点覆盖的个性化宽带网络服务,与低轨卫星互联网和高轨卫星互联网共同构建统一的空间天地6G网络。   不仅组网提速,卫星互联网运营商还将向市场提供更多的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今年2月,中国卫通宣布向市场提供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联合航空公司推出航空卫星互联网产品流量套餐,使机上旅客能通过互联网便捷购买卫星互联网流量套餐,提升空中网络体验。   北京、上海等多地也纷纷加快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的布局。在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互联网产业园,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总部项目、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项目等加快建设,聚焦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将为雄安新区打造数字城市、聚集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提供重要支撑。今年6月,北京丰台区卫星互联网产业园正式开园,旨在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而5月在上海举行的深入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上,发布了《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围绕卫星互联网的国际合作也在加速推进。今年4月,中国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成功落地泰国,通过与泰国马汉科理工大学合作,验证了低轨卫星互联网在泰国的应用,展示了中国在低轨卫星技术领域的领先实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0年,我国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卫星互联网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性工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多家公司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的卫星总数已经超过5万颗。   在业界看来,卫星互联网有现实需求:目前,传统的陆地移动通信服务仅覆盖了不足6%的地表面积,而卫星互联网可全球覆盖,实现对偏远区域、海洋等的网络补充,在应急通信、公共安全、海洋科考等特定场景优势突出。与此同时,卫星互联网技术前景看好:星地融合是6G技术的支柱之一,卫星互联网能帮助6G通信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未来,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都将与卫星互联网密不可分。因此,卫星互联网未来将形成巨大的产业生态,一方面能以庞大需求拉动卫星制造、地面服务和卫星运营等多个商业航天环节,另一方面有望加速推进手机终端、自动驾驶、防灾减灾、物联网等相关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卫星互联网已应用于智能驾驶、天地测控、物联网等丰富场景,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包括信号干扰与阻断、供应链攻击、密码安全攻击等多种潜在威胁。   承接此次“千帆星座”项目安全规划的是亚信安全。据悉,今年年初,亚信安全也对垣信卫星进行了战略投资。亚信安全CEO马红军介绍,卫星互联网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涉及通信链路安全、地面系统安全、卫星及载荷安全、供应链安全以及用户终端安全,其中通信链路、地面系统、供应链三大安全域是当前卫星互联网面临的主要攻击目标。攻击者除了能够对地面站等地面基础设施、卫星通信链路、供应链发起直接攻击之外,还能间接攻击到卫星及其载荷和用户终端,比如黑客直接攻击链路,最终导致飞机、轮船等的导航失灵。   构建原生安全能力   业界专家指出,由于卫星互联网具有较高的商业乃至军事价值,与之相关的安全挑战也在不断升级。黑客、国家间竞争以及其他恶意行为的威胁对卫星系统都将构成持续性风险。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必须研究更广泛、更深入的卫星互联网安全评估机制,建设攻防演练靶场并举行攻防竞赛,帮助识别和解决卫星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测试新的安全技术和防护方法,提高卫星互联网安全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卫星互联网的安全防护能力。   为应对太空网络安全威胁,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密集发布战略文件,出台系列法律政策,推进商用卫星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业界专家呼吁,我国应加快出台卫星互联网安全政策法规,建设商用卫星网络安全标准和评估体系,促进航空航天和网络安全融合发展和技术升级,积极开展全球空天信息网络国际合作。   不少国内数字安全企业也在探索应对卫星互联网安全挑战。独家中标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安全项目的亚信安全为守护“千帆星座”打造了垣信信息安全体系三年规划,构建起主动防御、纵深防御、动态防御的安全防护体系。   据亚信安全介绍,卫星互联网从设计阶段就应进行安全集成,把网络安全标准一开始就明确地内置到产品中,比如,设计和集成零信任系统,可以使系统更具弹性。虽然网络安全公司能够在卫星和飞行计算机开发后上传软件,甚至在航天器在轨运行时再部署,但后期部署的风险可能会出现。与地面系统相比,如果软件更新在轨道上出现问题,则无法进行物理纠正。   亚信安全卫星互联网专家建议,卫星互联网安全需要构建从太空段、链路段到地面段的多层安全防线,来整体构建卫星互联网分级安全防御体系。首先,第一道防线应包括入侵检测、日志监控、软件加密、补丁管理、防火墙、端点安全、信号干扰器和双因素验证等基本网络安全措施;其次,要考虑进行分级,比如采用微隔离的方法,将边界划分为更小的区域,确保不同部分的不同访问权限,利用容器化服务加强防御,确保即使系统受到损害,各个进程也保持安全;第三,引入零信任数据级加密方案。   此外,卫星互联网供应链的网络风险也应引起重视。组成卫星互联网供应链安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卫星互联网风险。亚信安全还建议,构建卫星互联网态势感知平台。该平台具备多种功能,包括实时监测卫星的运行状态、管理卫星数据、进行态势分析、评估潜在风险、保障信息安全、辅助太空交通管理、优化资源分配、提供用户交互界面、快速响应紧急情况,以及支持政策合规性。通过这些功能,平台能够帮助用户有效管理卫星互联网,确保网络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相关研报显示,预计2024年到2027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安全市场有望新增70亿元的市场规模。“构建卫星互联网原生安全,并贯穿卫星全生命周期,是卫星互联网得以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马红军说。(记者 吴蔚)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白天下架、夜间上架——起底网购低价电视机骗局       白天全部下架,夜间又重新上架,售价比官方旗舰店低30%……一些网购平台上,部分电视机售价远低于官方价格,消费者购买后发现故障频出。   近期,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破获一起特大生产销售假冒品牌电视机案,揭开了低价“品牌”电视机的骗局,一个分工明确、售假涉及全国20多个省份、涉案资金高达5000余万元的家族式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花小钱买大牌 网购电视机存骗局   今年5月,兰州市民王先生在网购平台花费3000多元购买了一台65寸的品牌电视机,比官方价格低1000多元。他本以为捡了“便宜”,收货后却发现产品包装箱上没有商标,品牌名称用马克笔潦草涂写,生产厂商、条形码等正规标识信息缺失,画质也不清晰。   警方介绍,5月以来接到多起群众报警,均称在网购平台购买的品牌电视机存在频闪、高热、宕机、断电等质量问题,故障无法彻底解决,多次协调未果。   办案民警对比发现,涉事产品除机身正面标识外,外包装、说明书、保修卡上均没有相关品牌商标或联系方式。品牌售后人员也曾上门维修,但始终无法彻底解决故障,“这些电视机的部分配件和组合与我们品牌的同类产品有所不同”。   经鉴定,涉事电视机系假冒伪劣产品且存在共性特征:均打着品牌电视机的旗号,涉及创维、索尼、海信等品牌;均在网购平台售卖,店铺名称带有“工厂店”“直销”“特卖”等字眼。通过梳理涉事电视机销售网店数目和销量,警方怀疑有不法分子通过网购平台,有组织地大规模制假售假、牟取暴利。   6月,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成立专案组对该案立案侦查。   民警发现,涉案网店的账户资金经层层洗转后流向安徽籍男子张某。通过分析张某的账户,专案组共挖出了17家销售假冒伪劣电视机的可疑网店。   经过两个多月的线索跟踪和证据固定,警方最终抓获张某等犯罪嫌疑人14人,捣毁位于南方某地的假冒注册商标制假售假窝点1处,查封关停17家涉案售假网店,查实已销往全国各地的假冒伪劣电视机订单信息2.2万余条,查明涉案资金5000余万元。   “躲”平台筛查 白天下架夜间上架   经专案组查明,自2023年起,张某纠集老家的十余名亲戚朋友组成犯罪团伙,以公司化运营模式生产销售假冒品牌电视机。张某为团伙头目,下设核心运维、贴牌组装、线上销售、资金洗转四个团队,彼此间分工明确、无缝衔接。   “犯罪分子以‘蚂蚁搬家’的方式购置电视机所用零配件。”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治安管理大队民警胡再兴说,这些零配件购自网络平台、二手回收店等渠道,做工粗糙,质量参差不齐。   据介绍,线上销售团队将多家网店的订单信息汇总至贴牌组装团队,由其“贴标装配”成“品牌”电视机,再用U盘载入相关品牌的开机画面,发给甘肃、北京、上海、河北等20多个省份的消费者。这些假冒品牌电视机的网上售价比官方旗舰店售价低30%,以此吸引消费者。   专案组查处违法组装电视机的车间时发现,库房内堆积着大量电视机外壳、主板和白板显示屏,还有很多品牌透明贴纸,以及部分准备发出和退回的假冒品牌电视机。   记者注意到,与正规产品相比,假冒伪劣电视机的品牌名称中间有字母或空格,具有迷惑性,该团伙正是以这种方式规避平台关键字监测。而且为躲避平台人工筛查、不被发现售假行为,相关商品白天全部下架,夜间又重新上架。   “网店还贴出伪造的品牌授权证书,也有售前售后客服,承诺‘三包’,话术完备。”胡再兴说,一些店铺的销售额很高,经调查存在平台刷单情况,犯罪团伙通过非法虚增销量数据和好评,引诱消费者上钩。   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付宇说,当消费者质疑或投诉时,该团伙会声称“网络版”和“线下版”价格不同,所以质量不同,并视情况返现金、退换货。许多消费者出于价格低廉、退换麻烦等考虑,不再深究或接受“协商方案”。   暴露监管漏洞 多方联合加强打击   电视机属于需要强制性认证产品,未获得3C认证的一律不得进口、出厂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受访人士表示,自行组装的电视机没有经过质检和认证,防触电、防辐射等缺失,可能发生自燃,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质量检测部门对假冒品牌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屏幕的辐射值超出国家强制标准2倍。   多位医生表示,辐射值超标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精神不振、身体疲劳。“长期遭受辐射,将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头痛、记忆力减退,对儿童和孕妇影响更严重。”   “生产销售假冒品牌电视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侵犯产品知识产权,破坏品牌企业和网购平台的口碑和形象。”甘肃君谙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君说。   付宇说,此类假冒伪劣产品通过跨区域组装,在网购平台销售,隐蔽性较强,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和网购平台、品牌厂商应形成合力,协作联动,加大打击力度,压缩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空间。   吴君等人认为,网购平台应持续优化品牌和商品类别的关键词检索算法,完善相关筛查监测机制,严格审核入驻商家资质、平台在售商品,定期披露和公示售假店铺和假冒伪劣产品,畅通消费者反馈渠道。   民警呼吁,广大消费者网购时应仔细查看商铺名称、商品信息,收到货后可向品牌方的官方客服验证所购产品序列号;如遇到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收集好相关证据,主动维权。(记者 李梓潇 张智敏 胡伟杰) 来源:经济参考报
  • 11部门联手 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记者9月4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从全国统筹布局、跨区域协调、跨网络协调、跨行业协调、发展与绿色协调、发展与安全协调、跨部门政策协调等方面明确具体举措,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相关举措强调从全局视角,优化面向全国提供服务的重大关键基础设施的布局,完善系统功能、改进发展模式,将进一步提升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通用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区块链基础设施等新技术设施。“我国已形成网络、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的格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物联网络,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位列全球前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技术设施蓬勃兴起,融合应用加速向行业渗透。”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过上述负责人也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发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功能和类型更加多样,体系结构更加复杂,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趋势更加凸显,但不协同、不平衡等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亟须面向各类设施,统筹各方力量,加强协调联动,推动均衡发展。   《通知》结合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跨区域、跨网络、跨行业协同建设为重点方向,提出了“1统筹6协调”等7方面主要工作,即全国统筹布局、跨区域协调、跨网络协调、跨行业协调,发展与绿色协调、发展与安全协调、跨部门政策协调等。   其中在加强全国统筹规划布局方面,提出统筹规划骨干网络设施,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新技术设施。   在加强跨区域均衡普惠发展方面,《通知》提出推进重大战略区域设施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普惠发展。   “要从整体效率效益、安全、需求、均衡发展等角度,进行战略性布局、整体性建设。”上述负责人说,要促进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解决不同专业设施之间的协同建设问题,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机制,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稳定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能力。   北京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王娟对记者表示,《通知》提出的“1统筹6协调”7方面的工作,针对区域协调、行业壁垒、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及实践中行业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政策指导和实施意见,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为我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施工图。例如,《通知》提出的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增强全方位安全保障能力等部署,凸显了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前瞻性。   此外,《通知》还提出,加强跨部门政策协调,发挥要素配置牵引作用,协同推进跨领域标准化工作,加大投融资支持。   王娟表示,未来需加强跨部门协同,优化资源和政策支持,强化政企联动,加强对运营主体的指导和协调,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产融平台等多路资金支持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通知》部署落实落细。(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