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2024年服贸会将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特征       8月30日下午,国新办就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4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介绍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4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据悉,各项展览展示将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特征、更加凸显服务贸易特点是本届服贸会的主要特点之一。   据唐文弘介绍,今年服贸会将于9月12日—16日在北京举办,将继续秉承“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主题,着力实现“三个提升”,持续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服务贸易盛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先是提升开放水平。今年服贸会将着力提升开放平台作用,高规格举办全球服务贸易峰会,800位中外嘉宾将齐聚一堂,进一步凝聚共识、共谋发展;高水平举办综合成就展,集中展示服务贸易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高质量举办百余场论坛会议活动,发布《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等权威报告,与各国共同探讨发展新方向新路径。   其次是提升合作质效。今年服贸会,将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参会,其中葡萄牙、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首次线下独立设展。法国首次担任主宾国,并将围绕中法建交60周年打造特色国家馆。四川、海南首次担任主宾省,将举办特色展示和主题活动。目前,420余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确认线下参展,37个地方交易团、中央企业交易团、中央金融交易团全部组建,将全方位促进精准对接,有望达成更多务实成果。   最后是提升创新动能。今年服贸会,各项展览展示将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特征、更加凸显服务贸易特点,重点展示卫星互联网、大数据和算力、零碳低碳等专精特新技术和应用,突出以生产性服务贸易赋能产业融合发展;集中展示数字文旅、智慧教育、智能体育等新服务、新场景,突出以生活性服务贸易激发服务消费潜能。会上,联合国邮政管理局、飞利浦等100余家企业和机构将进行成果发布,首发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等新技术、新成果,引领行业创新趋势。   此外,据司马红介绍,2024年服贸会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举办的首场国际性大型展会,将继续秉持“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理念,聚焦“共享智慧服务,共促开放发展”,形成以峰会为内核、以“展览展示+洽谈推介+成果发布”为主体、以配套活动为补充的多层次活动框架体系。   一是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作为服贸会的“重头戏”,将在9月12日上午举办,将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围绕全球服务贸易前沿问题和发展新趋势开展研讨,凝聚全球服务合作共识,共促服务经济繁荣发展。   二是展览展示活动,包括综合展和专题展。综合展设在国家会议中心,将设置成就展、国别展、省区市及港澳台展、主题专区,重点展示服务贸易发展新成就、新趋势。专题展设在首钢园区,继续设置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旅服务等9个专题,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集群化、链条化办展优势,整合服务贸易优质资源,集中展示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及应用,打造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首秀场”。   三是洽谈推介,围绕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专题展内容,将举办首都国际医学大会等13场主题论坛、全球采购与企业出海论坛等89场论坛会议、国际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等52场推介活动、院士圆桌会等25场边会。境内外商协会、重点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将齐聚服贸会,进行相关标准、规则的交流研讨,推介发展政策、优势领域、合作项目。本届服贸会还建立了采购商邀请及促进交易合作机制,将邀请4万余名专业观众参会洽谈。同时,不断优化数字平台,新增交易匹配等10余项功能,通过展会联动有效促进投资和贸易合作。   四是成果发布,设置了线下线上发布厅,将举办首发、权威发布、服务示范案例发布等活动。有200余项融合创新成果将陆续发布,包括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为参展参会的客商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五是配套活动,将推出丰富多彩的商务考察、投资促进、文化体验等10场配套活动,既有代表行业发展前沿的中关村科技之旅,也有彰显首都特色的文化历史街区沉浸之旅,让参展参会客商多维度感受古都风韵、首都风范、北京风采。 (作者:子安)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北京互联网法院:流量推广和直播带货引发新的法律挑战       日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外发布《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白皮书》以及“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十大典型案例”。白皮书指出,流量推广和直播带货等,引发了新的法律挑战。   白皮书显示,自建院以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各类案件219695件,结案214469件,其中著作权纠纷占比约62%。随着数据产品、数字藏品和人工智能生成物等新型权利客体的出现,法律保护需求日益迫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数字文旅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司法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流量推广和直播带货,引发了新的法律挑战,包括法律主体认定和责任分配等问题;同时,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升级,正在重塑市场结构,增加了案件审理中事实查明的难度。   据悉,十大典型案例中,4起案例与AI相关,包括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AI生成声音侵权案、“AI换脸”案以及AI形象构成对人格权侵害的“AI陪伴”案。   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一系列创新司法实践,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数字经济的营商环境优化。在审理一系列涉人工智能案件中,坚持规则引领,鼓励新兴产业创新提质。同时,在“某科技公司诉自媒体名誉侵权”案、“网盘侵权行为禁令”案、“搬店软件”案中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和企业合法权益,持续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北京互联网法院还大力促进平台经济的有序发展,如在全国首例“车联网”著作权案中明确共同侵权责任,引导智能网联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司法服务供给方面,北京互联网法院深化“1+N”巡回审判机制,设立数据权益巡回审判庭,推动普法活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该院“天平链”司法区块链平台解决电子数据存证难题,提高版权信息交互效率,降低维权成本。法官还积极参与立法论证工作,为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司法智慧。   为进一步服务和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北京互联网法院提出17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完善数据权益司法保护规则,做好人工智能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和审判工作,为数字藏品等文化产品数字化获取、开发与利用提供规则指引,加强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智能网联汽车、电商直播等数字消费领域纠纷化解,规范网络空间秩序等内容。 (作者:子千) 来源:人民邮电报
  • SaaS产业增速达到23.1% AI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云计算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作为云计算最上层、最接近用户的服务模式,因其轻资产、快速弹性、高效敏捷等特点,成为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首选。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发布《中国企业级Saa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SaaS市场规模达581亿元,增速约为23.1%。在AI技术的持续发展下,SaaS产业正迎来新一轮革新。   报告指出,我国SaaS产业历经20余年发展,目前正处于成长变革阶段。受限于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我国SaaS产业起步较晚。从21世纪初至今经历了概念萌芽、探索转型、高速扩张、成长变革4个阶段。当前,产学研用各方开始挖掘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动能,探索SaaS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交叉领域技术的融合,助力行业企业从“资源上云”到“深度用云”,带动产业新增长。   当前,我国企业级SaaS产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细分赛道龙头显现。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3年我国SaaS市场规模达581亿元,增速约为23.1%。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整体规模仍稳步增长。随着行业加速出清,中国SaaS的每个细分赛道均显现头部效应,ERP、CRM、办公、人力资源、零售等赛道行业格局逐步稳定,演化为1至2家头部厂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局面。   近年来,AI赋能加之海外市场探索,企业级SaaS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报告指出,伴随AIGC带来的“内容生产力”大爆发,SaaS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AI大模型正在将所有SaaS重写一遍,未来在AI技术的持续发展下,SaaS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革新。同时,随着国内竞争日益激烈,海外市场成为SaaS发展新蓝海,SaaS企业出海与SaaS服务出海两种模式并存,为国内SaaS服务商提供了新的机遇。   报告指出,尽管企业对SaaS认知和接受程度不断加深、市场需求逐渐旺盛,但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供给方面,厂商获客成本高,营收增长难,可持续发展堪忧;需求方面,产品和服务繁多,缺乏评估标准,用户产品选型难。   报告提出,未来随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商业落地阶段,仍会有大量中小型创新企业和投资公司涌入SaaS领域,为该领域注入新生力量。从市场分类来看,ERP、CRM、OA协同、财税、人力等通用型SaaS占据大部分市场,占比约为65%,零售电商、医疗、交通物流、餐饮等行业垂直型SaaS占比约为35%,但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零售、金融、物流等行业SaaS服务渗透率高于CRM、ERP、HRM、财务管理等通用型SaaS,平均渗透率超过20%,应用程度较高,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   报告指出,为应对SaaS服务范围扩展减缓、产业发展速度降低等挑战,可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改善SaaS产业环境;同时,要引导SaaS服务商积极拥抱AIGC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技术的交叉融合和深度创新,推动SaaS服务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转型,简化产品功能设计和交互流程,从而提升服务水平与用户体验。 (作者:苏晓)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国内首台商业化体积生物打印设备发布       记者8月29日获悉,在广州医科大学番禺校区近日召开的第一届绿钥体积打印技术应用论坛上,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相关单位正式发布国内首台商业化体积生物打印装备OrganSEC。该设备解决了常规逐层式打印速度慢、细胞存活率低的问题,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体积生物打印技术是基于CT成像原理开发的一种体积切片和光强补偿算法。它可将三维物体的纵向二维切片通过特定算法投影至旋转的打印瓶中,使得打印瓶中的光固化生物墨水以及细胞能从所有方向上同时形成三维物体。其打印方式为立体成型。”研发团队负责人、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谢茂彬介绍, OrganSEC采用了基于全息成像投影技术和CT成像原理的反投影算法。设备厘米级尺寸的三维(活性)结构仅需10到120秒就可打印完成。这极大提高了打印效率和细胞存活率。   该设备打印后的细胞存活率大于95%,具有高细胞活性。利用该设备,在可见光和常温环境下即可对细胞实现打印。据介绍,OrganSEC主要针对类器官市场研发,适用于类器官制备、基于类器官的肿瘤个性化用药以及基于类器官的药物筛选等,为肿瘤患者提供个性化用药指导。   “当患者出现肿瘤转移复发时,为寻找更加精准的用药方案,医生会对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器官样本培养并进行药物筛选。以往这种器官样本培养至少需要两三周时间,现在如果采用OrganSEC设备,可能只用10秒就能完成。”谢茂彬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做基于类器官肿瘤个性化用药的筛选指南。指南主要用于指导医生用药。   论坛上,谢茂彬研发团队同时推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体积打印装备控制软件(Haomiao),并发布6款商业化生物打印墨水。Haomiao软件将控制、计算、参数调整等功能高度集合,具备丰富的打印模型库、实时在线切片和多文件打印等三大特色功能,弥补了国内在体积打印控制软件方面的空白。 (记者叶青 通讯员杨绍滨 陈苹) 来源:科技日报
  • 九部门联合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以下简称“精细化工”)附加值高、需求增速快,是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关乎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民生福祉改善。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精细化工产业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3.9万亿元,生产产品超3万种,农药、染料、涂料、颜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产量世界第一。同时,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企业活力不断增长,集聚发展取得成效。   该负责人说,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还面临企业研发投入较低、技术装备基础不牢、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安全环保压力较大、上下游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旨在充分发挥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市场规模超大和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引导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方案》提出到2027年的总体目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攻克一批关键产品,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突破一批绿色化、安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能效水平显著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培育5家以上创新引领和协同集成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5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建20家以上以精细化工为主导、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下游企业协同的创新发展体系。   《方案》提出实施有效供给能力提升行动、创新体系完善行动等六大重点任务。   例如,在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方面,《方案》提出,推进传统产业延链,推动传统产业以产业高端化延伸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加快关键产品攻关,提升高端聚烯烃、特种橡胶等领域关键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优势产品提质,推动涂料、染料、氟硅有机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行业实施“三品”行动,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等。   在完善创新体系方面,《方案》提出,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发挥相关产业创新联盟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入融合,促进上下游协同创新和生产应用示范引领;围绕精细化工低危化工艺、高效分离、纯化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布局一批中试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此外,《方案》明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大型石化化工企业加大高端产品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培育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锚定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专业特色业务。   《方案》还提出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建设一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和安全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高校加强精细化工等领域学科建设,指导将化工作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建立建强化工类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数字化提升保险业服务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保险业正以场景为导向,利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提升经营质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   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数字化技术对保险服务的助力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改变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方式,也改善了消费者的体验。近年来,无论是人身保险公司还是财产保险公司都加大了数字化技术的投入力度和应用范围,特别是在投保、核保、理赔、客服等业务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经深度应用。   日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理赔服务报告。报告显示,该公司2024年上半年整体赔付时效0.34天,同比提速13%。近年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持续深耕全流程无人工理赔领域,为实现客户报案后全流程无人工干预结案不懈努力。目前,该项目已覆盖23家省级机构,实现医疗赔案自动化理赔时效提速超90%。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核保核赔部副总经理刘秀萍表示,公司在行业首创寿险身故赔案智能作业模式,寿险赔案审核时效提升超60%。此外,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业内率先推出医疗电子发票在理赔环节的数字化应用。2024年上半年,电子发票赔案量超431万件,赔付金额超42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客户体验改善方面,数字化使得客户能够直接通过在线平台、移动应用等渠道迅速与保险公司互动沟通,提高了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访问性。在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方面,利用大数据和分析工具,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和个性化服务。2014年,平安好车主APP上线,作为一款保险工具类应用主要为客户提供在线买保险、办理赔的保险业务需求。平安产险线上客户平台团队副总经理曹晓晨介绍,基于车险客户对于汽车服务后市场的需求和反馈,平安好车主升级定位为车主服务平台,平安产险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深度链接保养网点、修理厂及汽车经销商等超26万家合作商家,陆续推出年检、优惠加油、洗车、代驾等82项服务。截至目前,平安好车主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亿,平均每天有超300万人在平安好车主平台上使用各类车险和汽车服务。   积极应用人工智能   如果说传统的保险公司运用新技术的方式是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那么新兴的保险中介平台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在落地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的投入更为积极。   在大模型的技术支持下,机器人客服可以更准确地回答投保客户的复杂问题,甚至能够识别用户的情绪,给出更贴近人工客服的回答。同时机器人客服能够大量节省人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目前,客服机器人在保险行业已有大量应用案例,包括客户咨询、保单查询、客户回访、理赔服务等。以元保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为例,公司自主研发的语音机器人在保险领域问题的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5%。仅从客户满意度的评价来看,语音机器人在一些场景已经超过人工客服,比如机器人客服不仅能够全天候在线,还能识别多种方言口音,发现客户着急了能安慰他说,“您别急,慢慢来”。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线上精准营销能挑选适合用户的保险产品,让保险产品找到需要的人,大大提升营销效率。同时,互联网保险能跳出线下代理人展业的地域限制,走进山区走进村庄,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据元保总精算师张利凯介绍,元保的用户很多来自于三四线城市,这是传统保险代理人很难深入拓展的市场。而元保之所以能做到用户需求和产品的精准匹配,是因为AI驱动下有数千个模型网络在背后支持运营决策。   有了投保客户的选择,保险销售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的核保、理赔等诸多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加持。早在2018年,慧择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便上线了“大择核保”系统。用户通过慧择投保时,通过“人机对话”,仅需如实回答相关健康问题,即可在几分钟内获得基于客户健康的产品选择及核保建议。慧择科技产品部副总经理吕晓琳介绍,用户通过“大择核保”获取核保结论前,不需要提供个人敏感信息,避免直接进入保险公司核保系统被拒保后,无法在其他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这相当于对用户的健康及隐私信息进行了保护。   随着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咨询服务和销售业绩日益增多,监管机构也加强了对保险行业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合规监管,这对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合规质检提出了挑战。为了提高保险顾问语音服务的质检效率与质量,慧择设计开发了针对保险顾问语音的智能质检系统,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质检覆盖率和质检质量,从源头进行把控,降低企业投诉率。慧择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慧择累计投保客户956万人,新增投保客户22万人。长期险件均及复购率均有提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其中,长期险投保客户平均年龄为34.8岁,二线及以上城市占比66.4%;长期险复购客户占比40.4%,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   发展与安全并重   早在2022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战略风险、创新业务的合规性、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外包风险等管理,同时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随后多个省份金融监管部门出台具体工作方案,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强化数据安全管理职责,着力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健全客户信息保护制度、机制、流程。加强数据安全风险监测与处置,将数据安全、客户信息保护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和安全审查要求,强化第三方数据的安全评估,防范外部数据源合规风险。   今年5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字化服务广泛普及,对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数字化监管架构流程基本建成,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数字化转型到数字金融,监管机构对于金融业应用数字技术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各类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外包等风险管理,防范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提高运营韧性。   今年8月份,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支持财产保险公司依托互联网特定场景开发小额分散、便捷普惠的财产保险产品,提升保险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众安为超过100万名的外卖员、快递骑手和网约车司机等新市民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健康和意外保障。众安推出了超过100种特定人群专属产品覆盖超100万名慢性病患者、女性、老年人在内的人群开发定制款保险产品。此外,针对国内小微企业在经营上的诸多痛点,众安为超过133万家小微企业提供包括企业财产险、责任险等多险种的保障,助力提升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如何最大程度减少保险欺诈的发生概率,降低保险欺诈带来的损失是行业一直面临的难题,根据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测算,全球每年有20%至30%的保险赔款涉嫌欺诈。8月1日,《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正式实施。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以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中心,以强化科技赋能和大数据应用为手段,搭建“监管引领、机构为主、行业联防、各方协同”的反欺诈工作框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商业健康险的理赔为例,AI赋能下的智能理赔在精准识别医疗单据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智能反欺诈技术,识别用户材料的真实性,有效降低骗保及欺诈概率,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记者 于 泳) 来源:经济日报
  • 家电业提质效增动能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地家电以旧换新、促进绿色家电消费的政策和活动逐渐落地,叠加出口市场向好等因素,家电行业累计效益保持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至6月份,家电行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达9606亿元,同比增长6.2%,利润总额达905亿元,同比增长14.1%。   多家企业业绩报喜   近期,家电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半年报,多家企业交出质效提升成绩单。   8月27日,海尔智家发布的半年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56.23亿元,同比增长3.03%;归母净利润104.2亿元,同比增长16.3%,利润增速持续超过营收增速。   海尔智家通过前瞻性布局和长期投入,坚定推进品牌高端化,赢得了竞争优势。上半年,海尔智家旗下卡萨帝品牌在高端市场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品类的零售额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上半年,海尔智家毛利率达30.6%,较2023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毛利率的提升,得益于海尔智家加快数字化转型,在国内市场持续推进采购、研发及制造端数字化变革,构建数字化产销协同体系;在海外市场通过搭建采购数字化平台提升成本竞争力,通过全球供应链协同提升产能利用率。   美的集团此前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达2181亿元,同比增长10%;归母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14%。美的智能家居业务(ToC)与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ToB)分别实现11%和6%的同比增长,国内和海外收入分别实现8%和13%的同比增长,展现出强劲势头。   美的坚持ToC与ToB产业并重的发展策略,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推动产业升级。上半年,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收入171亿元,智能建筑科技收入157亿元,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139亿元。在工业核心部件领域,美的家用空调压缩机全球市场占比45%,稳居全球第一位;GMCC美芝转子压缩机凭借“高适配性静音变频压缩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2023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彩电业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实现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TCL电子实现收入454.9亿港元,同比增长30.3%;经调整归母净利润为6.5亿港元,同比增长147.3%。同期,四川长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2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8.71%。   据了解,在国内市场,TCL电子把握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机遇,上半年实现出货量同比增长5.4%,收入同比增长21.1%。该企业进一步突破中高端市场,75英寸及以上TCL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33.2%,TCL Mini LED电视在中国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20.1%。   四川长虹国内电视业务围绕“良性经营”的方针,持续推动“智造”能力升级,坚持降费控本,提能提效,实现大幅减亏;通用设备制造业务抓住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后,压缩机需求进一步释放的市场机遇,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盈利同比提升。   产品出口势头好   随着海外需求持续复苏,我国家电出口势头良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家电产品累计出口4091.9亿元,同比增长18.1%。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最新报告称,今年家电产品月度出口额连创新高,从3月份起,家电产品出口连续4个月超过百亿美元。   在商务部原副部长蒋耀平看来,近年来中国电子家电产品出口额持续增长,稳居世界前列。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不断攀升,产品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企业对外投资和海外布局也日益成熟完善。   今年以来,欧洲杯、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均带动了大屏电视消费。中国彩电巨头加速出海,以硬实力拓展国际市场。TCL电子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彭攀表示,上半年TCL在欧洲的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40.1%,在新兴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加4%。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TCL电视全球出货量达1252万台,同比增长9.2%;收入259.14亿港元,同比增长23.2%。其国际国内市场的电视业务收入分别为175.6亿港元和83.5亿港元,国际市场收入大约是国内市场收入的两倍。   同期,在欧洲杯体育赛事营销带动下,海信视像欧洲市场营收同比增长20.06%,成为该公司海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海信视像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持续推进全球化品牌和高端化结构升级战略,以世界顶级赛事营销为契机加快推进产品结构升级。上半年,海信视像在境外85英寸及以上智慧显示终端销量同比增长153.43%,全球主推的欧洲杯主题产品U7系列的境外销量同比增长74.20%。   对于下半年家电出口走势,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家用电器分会秘书长周南分析,6月份企业在手订单有所减少,加之2023年下半年出口基数较高,今年下半年家电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但全年家电出口大概率再创历史新高,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   以旧换新再加力   家电是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点领域。今年3月,国务院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随后14个部门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相关政策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也提振了家电企业的发展信心。   “以旧换新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现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双促进。”容声冰冷GTM部总经理韩栋表示,近年来,容声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针对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容声深耕WILL养鲜和IDP双净除菌技术,推出多款低碳、高颜值的中高端产品,赢得了市场口碑。让好产品销路更广、服务更多消费者,一直是企业营销的重点。   容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今年6月份启动的家电“以旧换新”活动覆盖容声冰箱及冷柜全系列产品,消费者只需将旧家电通过容声指定的回收渠道进行回收,即可在购买新品时享受专属换新补贴。此外,容声还向用户提供了线上抽奖赢汽车、十年保修及专属礼品等福利。截至目前,容声冰箱通过以旧换新拉动的销售额实现近10%增长。   在国家鼓励、地方政府支持等多因素带动下,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至7月份,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4%和3.5%,增速较3月份分别提高4.8个和10.1个百分点。家电产品零售向好还进一步向生产端传导。   8月下旬,商务部等4部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统筹使用中央与地方资金,对个人消费者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电脑、热水器、家用灶具、吸油烟机8类家电产品给予以旧换新补贴,补贴标准为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的15%,对购买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的产品,额外再给予产品最终销售价格5%的补贴。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   根据《通知》精神,各地自主确定上述8类家电的具体品种。鼓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对其他家电品种予以补贴并明确相关补贴标准。   “对于家电业来说,国家出台新政策加力支持家电以旧换新,犹如一场及时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表示,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家电内销市场承压运行,企业经营在攻坚克难中前行。奥维云网推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家电零售市场规模达4156亿元,同比下降3.6%。   姜风分析,国内家电市场已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阶段,传统大家电更新换代潜力巨大。上半年,家电以旧换新、促进绿色家电消费的政策和活动逐渐落地,但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期,家电新增需求有待进一步激活。新政策有的放矢,家电以旧换新补贴额度明显提高,绿色产品补贴力度加大,并且在补贴范围上给予消费者更大的选择空间,将有效促进家电消费,释放内需潜力,助力家电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要把握政策机遇,注重创新供给,以绿色、智能产品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记者 周 雷) 来源:经济日报
  • 车网融合互动前景广阔       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提高,如何引导其有序充电,更好发挥其在电网中的灵活调节作用,通过车网融合互动形式,促进新能源消纳、减轻高峰时段电网负荷压力、减少电网投资,是当前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所谓车网融合互动,是指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之间的智能连接和协同工作,也就是将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充电宝”,与电网进行能量的双向流动。这不仅可以从电网充电,也可以向电网放电(V2G),实现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同时,还可以建立配套的价格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引导新能源汽车用户参与车网互动,为电力系统提供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安全供给,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车网融合互动主要包括智能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等形式。通过开展有序充电,可以缓解新能源汽车无序充电对电网的冲击,如通过峰谷电价引导新能源汽车在谷电时充电,转移高峰期用电量,实现削峰填谷,减轻电网压力;在新能源出力高峰等特定时段,通过价格信号可以引导新能源车主充电,助力新能源消纳。同时,在高峰时段或局部电力阻塞时,新能源汽车向电网放电,有助于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减轻电网的负荷,保障电量供需平衡。   2023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车网双向互动能力。2023年1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充电峰谷电价机制全面实施并持续优化,市场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0年,市场机制更加完善,车网互动实现规模化应用。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研究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分时电价政策,探索放电价格机制。   研究表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经开始建设新能源汽车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部分汽车制造商发布车网互动行动计划或建设车网互动示范站点,积极研发和应用车网互动技术。不过,车网融合互动的试点范围还比较有限,尚未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模式。从现有示范项目来看,新能源汽车用户或换电站可参与削峰填谷、需求响应等业务,如夜间谷电时汽车在住宅区充电,日间峰电时在写字楼或工业园区放电,实现峰谷价差收益。随着有关机制不断健全和电力市场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可实现向电网反向放电,并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绿证交易、碳交易等,建立多元化收益渠道。   进一步高质量促进车网融合互动,接下来应有效发挥新能源汽车的灵活性调节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一方面,加快建立车网互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推动车网互动能量流、信息流互联互通,支撑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健全配套价格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进一步优化充电峰谷分时时段和电价,研究建立向电网反向放电的价格机制,探索虚拟电厂聚合各类充电资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模式和路径。   另一方面,拓展车网互动应用场景,加大车网互动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推动车网互动业务操作便利化、智能化,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性。完善有关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智能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业务模式创新,尽早实现车网互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翟大伟) 来源:经济日报
  • 科研体制深度变革,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势头强劲——河南:科创局面悄然嬗变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科研体制深度变革,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势头强劲——河南:科创局面悄然嬗变》的报道。   近期,河南科技工作者为两件大事欢欣鼓舞,一则是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主持7项,参与8项,实现了“量质齐升”,这是对河南过往数年努力的肯定。   另一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这再次鼓舞了河南在科技创新上“十年磨一剑”的信心。   从2021年起,面对“不成创新高地,就成发展洼地”的紧迫形势,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置于全省十大发展战略之首,认准“华山一条路”——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3年多来,河南鼎力支持科技创新,科研体制深度变革,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势头强劲,科创局面悄然嬗变。 高位推动前瞻布局,科技创新“量质齐升”   撒下一片创新“种子”,浇水施肥,3年时间,能长成什么样?   3年时间,揭牌运行20家省实验室、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41家省产业研究院,建设50家省中试基地;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6万家,均较3年前实现翻番;   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67亿元,较3年前增长256%;   ……   这是6月下旬河南省科技大会上公布的创新成绩单,躬身入局的科技工作者最能体会其中的不易。   3年前,当河南提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时,尽管目标瞄准的是“2035年”,舆论场上仍掺杂不少质疑之声。   彼时的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经济大省等标签长期存在,但提起科技创新,始终觉得底气不足、信心不够。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7位,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产出、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紧迫形势,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置于全省十大发展战略之首,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创新洼地’河南搞创新,会不会太晚?能不能成事?”面对这样的提问,曾带领团队成功研发“04机”,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大型程控交换机技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嵩山实验室主任邬江兴直言:“科技创新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高层次创新平台较少,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匮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徐彬说,科技创新的短板所在,就是河南的发力方向。   即使起步较晚,也要勠力前行。   河南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抓发展,3年时间完成多项颇具挑战的系统工程。   机制上,河南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科技创新委员会,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主任,先后召开18次会议,谋划全局性、长远性科技创新事项。   法制上,河南颁布实施《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等系列法规,以法律保障科技创新工作久久为功。   资金上,河南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支出优先保障,财政科技支出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大关。   体系上,中原农谷、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三足鼎立”,省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多点开花的科创大局面悄然形成。 体制改革“补气血”,平台建设“强筋骨”   当被问到“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时,河南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副院长任宣儒说,有活力的研发团队,有空间的科研平台,科学家不想当“吉祥物”,想搞“真研究”。   引进人才不易,用好人才亦难。此前,“不看本领看级别,不看学术看官位,不看成效看论文”等科研领域痼疾,在河南同样存在。   “过往一段时间,院所机制僵化,人才大量流失,高水平科研难以为继。”在河南省科学院工作30余年的研究员陈峡忠说,2021年往前十多年,省科学院退休170余人、流失120人,却很难招来高层次人才。   想让高端人才“近者悦、远者来”?既要改善人才引育大生态,也要改良用人单位小气候。   大生态上,河南尊重科研规律,重大创新项目经费拨付实现“直通车”,拨付周期由4个月缩短至21天;50万元以下的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   小气候上,河南将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作为“关键工程”。事业编制由400多个增加至3000个;每年给予9亿元专项经费,用于高端人才引育、重大项目实施等;制定《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在国内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学院发展。   2022年,任宣儒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河南,郑州为其所在团队解决研究院用地问题,河南省科学院共提供6000万元的设备采购资金,全程没有行政干扰。   “过去在高校工作时,我买一台几十万元的设备,都要排队很久,甚至遭遇‘砍价’。”任宣儒说,现在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这种自主权让他真切感受到河南的改革力度、招才诚意。   2021年以来,河南省科学院引进17个院士及其核心团队,招引青年博士(博士后)500余人,布局集成电路、空天信息、先进导体材料等16家研究所,建设42家研发实体,形成全周期、全链条的开放式创新生态。   “从刚开始四处求人来,到现在人才慕名而来,省科学院的创新体系、科研体制、法制保障,让更多人从‘心怀疑惑’到‘满怀信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说,省科学院已经成为综合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仅是河南省科学院,“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的政策留给科技人员,用最强的财力打造创新平台”是河南下定决心要走的“登峰”之路。   2021年以来,河南安排17.3亿元资金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同时安排23.82亿元资金保障省实验室建设,累计投入50.2亿元用于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数据显示,3年来,河南累计引进顶尖人才30人、领军人才387人、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全省人才总量超过1410万人。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   一家不起眼的彩印企业,10年时间,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靠的是什么?   “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银凤的回答坚定不移。   这家位于新乡卫辉的绿色包装新材料企业,多年前切入食品饮料包装领域后,一直苦恼于安全、环保、可循环的功能性聚酯(PETG)薄膜制造工艺被国外垄断,价格高昂。   “面对低碳环保的发展大势,不把环保材料握在手中,市场竞争必将落败。”时任银金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果连说,公司从零开始,招募科研团队,历时5年,累计投入约1亿元,开辟出全新的PETG薄膜制作工艺,成本降低2/3,快速成长为功能性聚酯膜材料领域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   “科学家、企业家,把这两个‘家’放在一起才能产生新质生产力”……吃过科研的“苦”,尝到创新的“甜”,类似话语时时回荡在企业家耳边。   2021年起,银金达集团主动融入河南创新体系,先后建立河南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先进聚酯材料中试基地,并在北京、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借科学家之力,打通“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市场”的创新链条,更快响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以图在未来十年将企业营收从20亿元做到100亿元。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河南围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持续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入融合。   3年来,河南引导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共建1503家研发中心,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达72.73%;布局41家省产业研究院,启动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19个;建设50家省中试基地,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91项。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近3年分别年均增长10.8%、14.6%。   浇水施肥、遮风避雨,科技创新的“种子”日夜生长,逐渐开花结果。   河南省农科院雷振生团队完成的“小麦优质高产亲本材料创制与郑麦379等品种选育应用”项目,育成小麦品种14个,累计推广超1.2亿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出世界最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成功应用于川藏铁路、格鲁吉亚KK公路等国内外重大工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河南超硬材料创下了多项行业“第一”,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5%,金刚石微粉、复合超硬材料、培育钻石产量均占全国的80%左右。   当前,河南在科技金融、创新理念等方面仍存短板,但下定“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河南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来源:新华网
  • 7月我国网约车订单量达10.1亿       近日,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发布了7月网约车行业运行基本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31日,全国共有356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2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715.9万本、车辆运输证305.3万本,环比分别增长0.5%、1.2%。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7月共收到订单信息10.1亿单,环比上升4.3%。   在订单量前10名的平台中,按订单合规率(指驾驶员和车辆均获得许可的订单量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携华出行、如祺出行、及时用车、享道出行、喜行约车、曹操出行、T3出行、阳光出行、滴滴出行、花小猪打车。该月订单合规率增长前3名的依次是携华出行、及时用车、滴滴出行;增长最后3名的依次是享道出行(-1.0%)、T3出行(-1.3%)、阳光出行(-1.9%)。   其中,面向乘客、与网约车平台公司共同提供服务的平台(俗称“聚合平台”)完成2.62亿单,环比上升5.7%。按订单合规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花小猪打车、滴滴出行、高德打车、携程用车、美团打车、腾讯出行、百度打车。   在各主要中心城市中,广州、杭州、深圳、贵阳、厦门等23个城市订单合规率均在80%以上。该月订单合规率增长前3名的依次是南宁、太原、福州;增长最后3名的依次是乌鲁木齐(-2.3%)、兰州(-3.2%)、呼和浩特(-4.2%)。 (作者:焦欣)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