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清洁电器成家电新增长点       “清洁电器行业依靠创新品类和产品实现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家电行业增长的新动能之一。”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在近日举办的2024中国清洁电器行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尽管最近几年增速有所下滑,但清洁电器市场增长率还是远远高于家电市场整体水平。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清洁电器市场零售额为344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洗地机和扫地机器人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洗地机零售额为122亿元,同比增长22%;扫地机器人零售额为137亿元,同比增长10%。   据介绍,我国清洁电器行业敏锐发掘新需求,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创新品类和产品,开创广阔的市场空间。清洁电器行业现已彻底告别了曾经单一的以吸尘器为主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洗地机、扫地机器人、吸尘器、除螨仪立体化的市场结构。   “洗地机和扫地机器人成为清洁电器市场增长的双动力。”奥维云网环境和健康电器事业部总经理田亚丽分析,伴随普及度提高和价格下探,清洁电器发展态势向好,普及率有望进一步提高。据奥维云网预测,2024年,洗地机零售额将达139.8亿元,同比增长14.6%;扫地机器人零售额将达147.9亿元,同比增长7.8%。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清洁电器行业高速增长态势下,大量新品牌涌入,企业发展不平衡,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不重视知识产权、同质化低价竞争等现象。随着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清洁电器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为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专业委员会起草和制定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行业公平竞争自律公约》。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陈莉介绍,清洁电器专委会对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并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公平竞争行业自律公约》为基础,最终提炼出10条符合清洁电器行业发展新阶段要求的自律条款。   在2024中国清洁电器行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行业公平竞争自律公约》正式发布,旨在推动行业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共同维护良好市场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清洁电器行业建立起“自我约束、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行业自律机制。   “希望清洁电器行业抓住市场机遇,用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健康、高质量的产品,为行业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姜风表示,全球清洁电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国内家庭的清洁电器保有量仍比较低,海外市场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新兴品类还有广阔的成长空间。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清洁电器行业必须在技术、质量、服务、供应链等方面夯实内功,进行良性竞争。   莱克是清洁电器领域领军企业,独创的三合一大吸力洗地/吸尘器,应用了其自主研发的500瓦无刷电机,吸力高达250空气瓦特,能够一机完成地板清洗、地毯吸尘、沙发床铺除螨三大场景清洁。   清洁电器专委会主任委员、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祖根表示,企业只有充分洞察清洁场景,坚持产品价值创新,才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清洁电器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收获颇丰,更扬帆远航海外。2018年以来,我国清洁电器企业逐步减少代工业务,加大研发和品牌投入,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拓展突飞猛进。   添可坚持以自主品牌“走出去”,企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2%,2022年销售规模近100亿元。2023年10月,在亚马逊秋季Prime Day大促活动中,添可洗地机销售在北美及欧洲市场实现领跑,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20%。   “拓展海外市场是添可长期的重要战略。”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冷泠表示,添可品牌创立至今,技术创新始终是添可全球化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所在。(记者 周 雷) 来源:经济日报
  • 有力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6年底,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信息化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弥合,涉农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互通,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涌现,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作用凸显,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数字乡村建设旨在推进农业农村向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帮助农民掌握信息技能,使数字技术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殷浩栋表示,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持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深度融合。   完善基础设施   2020年10月,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启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实现城乡地区从“同网同速”向“同步接入”“同步发展”跨越,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   近期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推进,各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截至2023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788万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22年12月提升4.6个百分点。   同时,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取得显著进展,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支撑。“数字技术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第一批试点地区聚焦农业农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围绕农产品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积极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高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产业政策部主任工程师霍鹏说。   在江苏淮安,当地特色产业——红椒一度面临因缺乏交易中心导致产值外流等发展难题。“如何把红椒交易留在本地?首先,我们在大棚内安装物联网设备,实时掌握种植情况;其次,通过打造数字化交易服务平台,让原本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订单集中到淮安本地,预估交易量提升60%。”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产业融合事业部总经理毕研振介绍,浪潮云洲为当地建设运营智能化育种服务基地、质量分选产线、集采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红椒收购价格,还降低了化肥、包装纸箱等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户收益,实现产业效益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也要看到,当前农业产业数字经济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整体水平未达到服务业的25%、工业的50%。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农业精准生产、预警、智慧物流等方面还有较大应用潜力。   “因此,第二批试点工作统筹把握当前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阶段特征、现实需求,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趋势,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场景的数字化赋能路径,加快推动形成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霍鹏说。   培育特色品牌   随着第一批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不少地区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化、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北京市平谷区依托互联网企业强化平谷大桃品牌建设、特色营销和农旅融合,2022年实现网络销售占比达20.5%。“试点地区利用直播电商、网红带货等新模式,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电商品牌。”霍鹏说。   殷浩栋认为,农村电商产业已成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引擎,在推动农产品上行、激活乡村产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达2.49万亿元和0.59万亿元;农产品物流总额再创新高,超过5.3万亿元,同比增长4.1%。   “最近,国产樱桃热卖。以拉宾斯品种为例,直径达30毫米左右的樱桃约20元/斤,是同等大小车厘子价格的一半,性价比优势明显。”天猫百裕秋香旗舰店负责人林建琪告诉记者,4月至5月是山东樱桃旺季,但在空调棚内,通过改变温度能够让樱桃提前“成熟”,“我们有5个种植棚,同时还与多个合作社、散户合作,从源头上控制果实品质,再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既让国内消费者品尝到物美价廉的樱桃,也提高了果农收入”。   像山东樱桃这类特产在淘宝上十分畅销,但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经济价值可观的农产品需要进一步打开市场。为此,淘宝根据2023年平台上农产品的销售规模、消费情况、新增开店量等数据,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2个“隐形土特产”并形成《淘宝隐藏土特产报告》。   据殷浩栋观察,目前部分地区的物流配送体系仍较为滞后,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不高,偏远地区的快递上行下达不够通畅,懂经营、会营销的电商人才普遍缺乏。为此,《通知》要求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推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数字化转型。   “下一步,要促进电商与乡村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电商平台要发挥好大型平台集聚功能,引导农村电商服务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着力降低发展门槛,鼓励优质农产品上线、引领中国农产品数字化转型。”殷浩栋说。   防止贪大求全   发展数字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找到可持续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重复性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通知》特别强调,要立足本地发展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模式和做法,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杜绝“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有力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理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加之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特征使得应用场景功能需要持续优化,贪大求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可能会带来无效供给。   霍鹏建议,一方面,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要构建更为有效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地区对于数字技术概念、内涵与作用的理解,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实际需求,做好县域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数字乡村建设先进性,导致技术以及基础设施性能溢出和功能闲置。   另一方面,充分吸取城市服务业、工业等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将既有底层设施标准、技术架构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创新相融合,探索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建设方案与推进路径。同时,由于城乡受众对数字技术接受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重点研发简约、直接的数字产品,服务老龄人口与弱势人群,实现数字包容和普惠。   《通知》提出,试点工作以市或县为单位、按照不同试点类型方向分类开展。“此举着眼于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选择适配本地资源禀赋、信息化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应用场景,分阶段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殷浩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多个主体、投资期限长,完全由政府主导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从长远来看,必须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通过优化完善数字乡村共建共享平台,不断提升数字技术、产品、服务与数字乡村建设需求的适配性,让数字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实现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收益最大化。(记者 李芃达) 来源:经济日报
  • 移动云精彩上线《爸,我回来了》,致敬万千“中国村医”       每当提及医生,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都市里那身姿挺拔、医术精湛的专业形象。然而,在华夏大地的田野深处,坚守着一个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群体——中国村医,他们是超5亿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者,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却饱含力量。   值此国际医生节之际,移动云发布主题视频《爸,我回来了》。本片改编自真实案例,以深情视角聚焦乡村医疗,透过新时代青年携高科技回归故土的情节冲突,生动揭示了移动云技术如何赋予乡村医疗崭新生机,向那些既坚韧不屈又满怀温情的一代代中国村医表达崇高敬意。   新青年 新科技   在国家政策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乡村医生作为我国三级医疗体系基石的角色愈发凸显,他们是构筑全民健康屏障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现实中,许多乡村医生仍挣扎在落后的医疗条件中,面临着诊所设施陈旧、接班人短缺的困境。“老张”的形象便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这位扎根乡村数十载的传统村医,面对数字化医疗时代的洪流,仿佛身处边缘。   转折发生在“小张”带着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返回家乡。随着年轻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村医毅然投身乡村事业,一场关于传承与革新的对话在父子间展开,最终在基层医疗改革和移动云技术下沉的推动下,两代村医找到了共同前行的道路。   影片具体呈现了县政府引入移动云电脑这一具有革新意义的措施。通过移动云电脑,不论是“老张”还是“小张”,都能突破地域局限,实时就诊、开具电子处方,轻松实现医保即时结算,甚至无缝对接远程诊疗,极大地提升了村级医疗服务效能,真正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资源。   云力量赋能,医数向前   影片《爸,我回来了》着重反映了移动云电脑在乡村医疗改进方面的真实成效。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移动云电脑项目的成功落地,切实改变了当地296个村庄的医疗面貌,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村民们的“看病难”问题,让村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报销少跑路”,充分享受到了医保改革的红利,也让村医看病走访、自我深造、开展乡村医疗工作提供了新路径。   而在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图景中,移动云电脑凭借其灵活性和强大功能,正逐渐成为各级医疗机构升级服务、提升效率的关键工具。它适应多元应用场景,无论是门诊、职能科室,还是远程会诊、下乡巡诊,都能提供安全便捷的云桌面服务,简化运维管理,提升业务连续性,从而惠及每一位患者,推动医疗资源公平分布。   此外,移动云更是全面布局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针对三级、二级医院、区域医联体等医疗行业用户,构建起一体化的云端医疗生态,实现医疗数据云端存储、跨地域协作,医疗服务的普惠化,医疗质量的提升化。   作为云计算国家队、主力军,移动云始终响应国家战略,深度参与到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不断助力医疗行业转型升级。目前,移动云已服务超4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国家级远程医疗协同体系,并有力支撑起12个省级医疗云平台的稳健运行。   未来,移动云将持续发力医疗领域,矢志不渝地以科技创新赋能医护人员,破除医疗难题,全力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迈向新高度。每一寸数字医疗的进步,都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也是我们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中国的坚实步伐。 来源:新华网
  • 《银发电商发展报告》(简版)发布 明确银发电商定义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凌纪伟)日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银发电商发展报告》(简版)(下称《报告》)。《报告》首次明确银发电商的定义,提炼关于银发电商的六大观点,分析我国银发电商多元业态,展望我国银发电商发展趋势,提出银发电商行业发展建议。   《报告》提出,银发电商指的是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以银发人群为目标用户,以电商平台为载体和渠道,牵引上游制造厂商及服务商,链接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等多方资源,向银发群体提供或推动开发、设计、制造更丰富多元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以及老年人参与电商经济活动的全部电商产业生态。   关于银发电商,《报告》提出六大观点:银发电商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垂类电商,银发电商多元业态迸发新活力,银发电商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上游生产商、服务商及多方参与者,银发电商是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最便捷切口,电商“助老”的同时也为“坑老”打开方便之门,银发电商为应对全球老龄化问题输出中国解决方案。   《报告》从银发直播电商、银发农村电商、银发跨境电商、银发生活服务电商、银发即时零售等层面分析了我国银发电商发展业态,并对银发电商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认为银发电商产品将加快智能化升级,服务属性将增强,模式将加速全球化步伐,消费需求将日益分层化,将聚焦多业态融合创新。   为推动银发电商行业发展,《报告》提出相关建议,包括构建银发电商标准体系,鼓励银发电商与多业态融合,深入推进文旅体娱等生活领域的适老化改造,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积极培育壮大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探索创新家政服务新模式,营造创新包容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商务部研究院将对接国家相关部门,会同行业组织、研究机构、重点企业共同推进相关研究,组织召开银发电商发展研讨会,届时将正式发布《银发电商发展报告》全文版,为政产学研各界开展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商业决策提供借鉴。 来源:新华网
  • 博鳌亚洲论坛·新华视点|博鳌亚洲论坛:畅想人工智能技术的喜与忧       人工智能何时将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将带来更多福祉还是风险?应更强调有规矩的“限速”还是助力发展加速?……   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人工智能”话题热度颇高。短短几天内,就有三个分论坛10余个议题与之相关。来自国内外技术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前景。   科技革命“奇点”还有多远?   科学家通常将人类科学技术“爆炸式飞跃”的时间点,称为科技革命“奇点”。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针对这一颠覆性时刻何时到来,与会专家学者纷纷作出“预测”。   韩国首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李炅武说,2017年一项针对人工智能科学家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预测下一轮科技革命“奇点”将在2045年到2090年之间产生。“如果现在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答案。”   李炅武认为,人工智能“奇点”的到来,或许会早于人们的预期。他个人预测,“奇点”可能在5年后出现。   近年来,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大模型取得技术突破,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在国内,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讯飞“星火认知”等大模型工具也陆续推出。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即便是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也被频频出现的新成果震撼。“如果说过去的发展刻度以10年计,现在已变成5年甚至1年。”有专家说。   李炅武说,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技术互相赋能,丰富的数据、算力、能源将催生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加快“奇点”的到来。   小i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袁辉也认为,大模型的出现被视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次重大技术飞跃。通用人工智能的诞生将带来颠覆性创新。   事实上,“奇点”究竟何时到来,很难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斯图尔特·罗素表示,关键不在于“何时到来”,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开始着手准备。   哪些行业将得到正向赋能?   与会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金融、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在持续改善人类福祉方面也蕴藏巨大潜力。   人工智能已成为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技术。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总裁雷纳特·别科图尔沃夫表示,各大金融组织已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丰硕成果,如提升效率、丰富体验和降低风险等,在决策流程自动化和优化客户服务运营方面尤其明显。   对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医药产业升级,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也有切身体会。   “我们很早就认识到,人工智能具有改变工作方式的潜力,应用这些新方法提升了处理和理解海量数据的能力,使我们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开发新的疗法。”博鳌亚洲论坛机构理事、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表示。   苏博科介绍,通过人工智能平台使用生成模型来识别潜在的药物分子,能比传统流程快两倍;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于抗体发现过程中,识别目标抗体线索的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3天。   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融合,也在助推变革创新,加速打造更适合每个人、更开放灵活的教育。   猿辅导集团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程群在走访四川一家偏远山区学校时发现,基于其大模型开发的人工智能应用给不少孩子带来改变,甚至通过提升学习兴趣,解决了部分学生辍学的问题。   “有学生问什么是相对论,当地教师答不上来,人工智能却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解释清楚。”他说,大模型发展要“应用为王”“以人为本”,技术应关注并赋能每一个个体。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更多人将可享受精准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创新性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将惠及千家万户。”在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解决现有养老模式商业服务不足的问题,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说,在赋能社会的应用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向三个方向进一步拓展:“机器+人”“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网络+物”。   如何加强治理实现“智能向善”?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人们不仅有兴奋与期待,也有担忧与不安。   《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可能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冲击就业。此外,人工智能失控或被恶意滥用也会推升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治理应遵循哪些宗旨和原则?如何在释放巨大增长动能的同时确保其安全可控?如何推动全球形成统一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博鳌亚洲论坛上,多项议题与此相关。   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忆及多年前与斯图尔特·罗素的对话,称罗素早已关注人工智能的风险与治理问题。时至今日,张亚勤更倾向于认同,人工智能技术应发展与治理并行。   袁辉认为,确保安全可控、实现“智能向善”,需加强对于人工智能的监管,包括数据、算法、算力及应用场景等;同时,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的研判和防范。   事实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出台专门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旨在引导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在年会会刊上表示,在加强全球科技治理、促进公平竞争和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让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多元价值对齐、缩小数字鸿沟、保护劳动者权益上,世界期待亚洲方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呼吁,要在全球层面进行人工智能的安全伦理治理,共享机遇、共护安全。各国需在建立技术标准、制定电子商务法规与网络安全协议方面开展更多合作。   曾毅提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要向青少年更多教授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我们要理解人类的智能是什么,人类如何思考,人生重要的问题和方向是什么。”   “当人工智能以更高效、经济的方式完成人要做的事,世界将会如何改变?如果机器20秒就能学会知识,人们为什么还要花20年接受教育?”斯图尔特·罗素说,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才应是技术进步的方向,人类文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记者舒静、宋晨、王存福、罗江) 来源:新华网
  • 博鳌亚洲论坛|科技革命“奇点”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社海南博鳌3月28日电(记者陈凯姿、宋晨)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工业革命时蒸汽机、燃油机等的发明,再到如今的海洋深潜、太空探索……人类历史上的科技“突破”,一直在提醒我们:许多曾经的“幻想”,可以变成现实。   科学家常常将人类科学技术“爆炸式飞跃”的时间点,称为科技革命“奇点”。在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中外嘉宾认为,科技革命“奇点”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世界面貌带来极大改变,许多曾经棘手的难题,会变得“突然有了好的办法”。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芬兰前总理阿霍认为,移动通讯的出现,替代了原本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人力去架设的线路,也迎合了人们对便捷沟通的需求。现在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突破性的技术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的发展,使我们对外太空的探索更加有力。”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可可说,未来人类甚至可能改造外星环境,居住在更广阔的空间里。   当今世界,颠覆性技术正在产生相互赋能趋势。生物3D打印、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能源、纳米技术、脑机接口、自动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一个个看似“超越现实”的科技创新成果,正在加速呈现,科技领域“大突破”时代似乎就要到来。   韩国首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李炅武谈到,2017年一项针对人工智能科学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预测下一轮科技革命“奇点”将会在2045年到2090年之间产生,在2060年最有可能出现。   “如果现在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李炅武说,“我觉得5年之后,这个‘奇点’就可能出现,因为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当然,科技“大突破”时,技术本身也同样面临制约因素和风险挑战。   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跃认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需要海量数据与计算的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性发展的最终阻碍是能源。   小i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袁辉指出,人类已经在面对的强人工智能,或者不再只是一个新工具,它可能会变得比人类自己更加聪明。   在专家们看来,未来不管是“用技术来治理技术”,还是“人来治理人工智能”,如何规避技术带来的风险、让“智能向善”,取决于人类自己。   我们离新一轮科技革命“奇点”还有多远?虽然不会有准确的预测,但它的出现,或许会“比预想中更快”。 来源:新华网
  • 教育部发布4项行动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教育部3月28日举办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教育部当日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出4项具体行动,旨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开发教育专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科学伦理。   据介绍,4项行动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当日上线“AI学习”专栏,邀请“大咖”谈AI、组织名师教AI、鼓励师生学AI;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升级,支持全民个性化终身学习,上线智能工具增加课堂互动,促进就业、考试、留学等教育服务更加便捷畅通;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大模型从课堂走向应用;将人工智能融入数字教育对外开放,搭建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中国方案。   启动仪式上,教育部决定在广东、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当日还上线了“在线教研”栏目,为全国各地教师参加高水平的教研活动提供平台。(记者杨湛菲) 来源:新华网
  • 人工智能让遥感卫星变“聪明”       新华社长春3月28日电 题:人工智能让遥感卫星变“聪明”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   当远在太空的卫星与前沿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碰撞”,将擦出怎样的高科技“火花”?   去年12月至今,一些科研院所和商业航天公司陆续推出人工智能遥感大模型,引发业内关注。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图像部主任孙海江说,遥感卫星影像广泛应用于农林生产、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地理测绘、土地规划等领域。随着卫星规模增大,全球每天获取的观测数据已经开始以Pb量级测算。传统手动、单一领域的遥感信息提取方法难以适应海量遥感数据的快速解译。并且,由于卫星遥感数据的特殊性,其涵盖了大量的地理、气象、环境等多元信息。这些信息的高效利用也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特征提取技术予以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让行业迎来变革。“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遥感大模型,推动了多元遥感数据的提取与识别技术发展。”孙海江说。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农林领域应用负责人曲春梅以农作物定损举例,遥感卫星拍摄农作物后,需要经历人工标注指定范围,通过卫星遥感光谱分析技术判断识别,经过模型计算分析等过程。整个过程比人工查勘定损效率高,但依旧需要人工在地物分割、边界精确等方面进行大量操作。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这些现状。人工智能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对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学习,实现自动化识别分类地表特征,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解译的准确性。目前该技术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卫星上增加人工智能模块,相当于为卫星装上一个拥有数据解译能力的智能大脑;另一种是地面建立人工智能大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智能处理遥感卫星影像。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力勾绘农作物地块,快速完成耕地识别,工作效率相比人工作业提升数十倍。”曲春梅说。   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结合后,还可以实施目标识别和变化检测等功能。试想,让远在苍穹的卫星“关注”一座大型工厂的建设。建设期间,无论是施工场地的大型机械运动轨迹,还是施工进展,都能被捕捉记录。对比多日的施工数据,人工智能遥感技术还能自动分析当地施工是否完成既定计划,明日还需再追赶哪些进度等。   通过高分遥感数据监测城市发展,有效指导城市规划和管理,实现交通流量监测、城市绿化覆盖评估等。通过监测作物生长状况,指导农业生产与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监测森林覆盖变化、水体污染等,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细数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的作用,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经理马鉷滔滔不绝。   谈及未来发展,孙海江也充满期待。在他看来,我国在星上智能处理和地面遥感AI大模型技术上同步发力,推进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发展,太空中的卫星将变得越来越“聪明”。 来源:新华网
  • 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 万亿级市场蓝图展开       记者3月28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业、加快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航空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实现规模化应用,城市空中交通实现商业运行,形成2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示范,打造一批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品牌产品。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撑和保障“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   赛迪研究院副研究员桂秉修表示,《实施方案》以应用场景创新和大规模示范应用为牵引,加快通用航空技术和装备迭代升级,建设现代化通用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将为培育低空经济新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方案》围绕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深化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推动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构建高效融合产业生态五大领域明确20项重点任务。   其中,在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将完善通用航空装备产品谱系。推进大中型固定翼飞机、高原型直升机以及无人机等适航取证并投入运营,实现全域应急救援能力覆盖。支持智慧空中出行(SAM)装备发展,推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一批新型消费通用航空装备适航取证。鼓励飞行汽车技术研发、产品验证及商业化应用场景探索。   在深化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方面,将深化航空物流配送示范应用,支持研究低空物流解决方案,探索智慧物流新模式,推动大型无人机支线物流连线组网,以及城市、乡村、山区、海岛等新兴场景无人机配送大规模应用落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发多样化低空旅游产品,推进“通用航空+旅游”应用示范。   “政策、市场等因素持续利好,将助推我国低空经济关键技术快速突破,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展望下一步,桂秉修表示,以无人机为例,随着小型化、低成本、智能化和高可靠性等无人机优势进一步显现,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24年预计可达2100亿元;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地理测绘、农林植保、巡检探测、安防监控、应急救灾等领域持续拓展应用能力,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超1500亿元,应用场景超200个。   《实施方案》还明确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作用,支持通用航空装备推广应用。根据需要研究扩展城市空中交通等应用领域的无人机无线电频率供给和规范使用。   桂秉修表示,下一步需要不断提升通用航空装备技术水平,拓展应用领域、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形成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政府和企业应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奖励、提供创业扶持资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产业的创新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研制可复用火箭迈出关键一步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戈壁滩的风沙见证着无数航天人的汗水与欢呼,记录着中国航天一步一步向前的点滴。日前,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以下简称试验箭)在这里点火升空。1分钟后,火箭从三百多米的高空垂直返回,着陆平稳,落点准确,状态良好,国内起飞规模最大垂直起降试验箭试验成功。   沉淀积累可复用火箭研制经验   “如果说可复用火箭的研制是一段长跑,那么对蓝箭航天来说,研制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箭就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型号副总师董锴说。   2023年12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将三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款连续、稳定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当天,蓝箭航天正式发布了下一代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三号。   “朱雀三号的动力系统采用我们自主研制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其中,一子级配备9台海平面推力1000kN的天鹊12B发动机,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不少于20次……”在蓝箭航天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昌武的介绍下,朱雀三号的“模样”逐渐清晰,并正式进入公众视线。其实,对于蓝箭航天来说,在大型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火箭这条道路上,他们早已踏上征程。   2021年底,在外界眼中,蓝箭航天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朱雀二号的首飞上。但就在这时,董锴接到一个新任务,即开始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箭的研制。董锴回忆道:“试验箭的研制可以被看做蓝箭航天在复用火箭技术工程探索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对这样一个具有探索创新性质的项目,蓝箭航天管理层在明确预期目标和预算范围后,给予了研制团队极高的设计自由权限和试错空间。这个项目也一定程度上为日后朱雀三号的研制提供了经验。   “从一开始,试验箭的定位就是跨过小吨位的原理样机,直接采用与最终入轨箭一样的全尺寸大推力发动机进行火箭垂直返回关键技术的验证。事实上,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验证结论,才具有实际的工程应用价值。而彼时的蓝箭航天得益于朱雀二号研制的积累,已经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80吨级的天鹊液氧甲烷发动机已经完成多次地面试车考核,酒泉自建的发射场系统也已竣工并全面投入使用。”董锴说。   多项创新技术护航试验任务   相较于以往火箭的点火、上升,试验箭需要多完成一个环节——平稳落地。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控制仿真工程部总监钟友武说:“顺利落地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控制返回过程中燃料的消耗量尽可能少,并控制火箭在落地瞬间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姿态的精度同时满足平稳着陆的要求。这些都是试验箭需要验证的关键技术。”   对于商业航天企业来说,成本可控是火箭高频次发射的基本要求。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技术方案的可靠性也是试验箭的主攻方向。在箭体结构材料选择上,团队经过多次讨论,最终选择了国内火箭领域尚未涉足的不锈钢材料。   钟友武介绍:“不锈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具有高强度、耐高温、抗腐蚀的特性。不锈钢的广泛使用代表了箭体结构材料的工艺体系更为成熟、配套成本更为低廉,能够有效解决火箭结构的产能问题,从而进行更高效率的迭代。相比传统箭体结构材料铝合金,不锈钢箭体结构可以大幅降低火箭的制造成本,缩短生产周期。耐高温的特性使它在火箭多次返回、重复使用上具有突出的优势。”   团队立足多年的技术积累,针对可复用火箭需求,开展了多项创新。据介绍,在已实现朱雀二号火箭连续成功入轨验证的天鹊12发动机基础上,试验箭发动机增加了多次起动和深度变推功能,并进一步提升了推力和可靠性;采用具备两级缓冲功能的着陆支腿设计,满足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一子级40吨级着陆质量的缓冲需求;采用低空制导、调推控制和软着陆关机策略,可精准控制火箭飞行速度和高度以达到软着陆要求。   此次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验证了蓝箭航天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总体方案的正确性,大范围变推力液氧甲烷动力系统方案,火箭控制系统与发动机调推特性的匹配性。此外,这次任务同时验证了火箭着陆段制导与控制方案的正确性,火箭软着陆缓冲机构工作性能,以及可重复使用火箭测发、回收和后处理流程的正确性。   在这次试验任务中,研究人员还获取了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关键技术的核心试验数据。这些都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实现火箭可重复使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记者 华 凌 通讯员 李 啸)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