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通知发布       中国科协、科技部28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活动时间从2024年5月上旬开始,到6月上旬结束。   通知要求统筹组织相关表彰奖励活动,鼓励各单位将有关重要表彰奖励安排在5月下旬颁发。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播放《大国脊梁》等纪录片,以多种形式展示“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先进代表事迹,向科技工作者表达节日问候。   活动期间将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展览。举办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面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开放,组织主流媒体开展博物馆“巡礼”活动。广泛发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平台,启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民打卡探馆”活动,发布“科学家地图”,打造一批科学家精神主题文旅线路。   通知还要求举办“唱响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举办“唱响科学家精神”主题文艺活动,联合中央主流媒体制作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别节目,开展电视或网络直播。启动“唱响科学家精神”主旋律公益歌曲创作征集,制作推出多元化融媒体产品,通过各类媒体平台集中展示。   通知提到,将举办“共和国的脊梁”文艺汇演。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主题,推动“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提质扩面增效,鼓励依托“学风涵养工作室”“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等载体开展剧目编创,培育、遴选、推荐一批优秀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支持开展线下巡演和线上展演。   通知还明确,要擦亮“惠民兴县”“翱翔之翼”等科技志愿服务品牌,组织科技志愿者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系列服务活动。(记者代小佩) 来源:科技日报
  • 纯电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会“跑”了       身高163厘米,体重45公斤,可以负载5公斤重物,奔跑速度达6公里每小时,能在盲视状态下通过障碍物……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4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会人形机器人专场活动上发布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这是全球首例会“跑”的纯电驱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这一专场活动为2024中关村论坛的一部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介绍,“天工”配有多个视觉感知传感器,操作算力达每秒550万亿次,每小时能稳定奔跑6公里。在盲视情况下,“天工”能够平稳通过斜坡和楼梯,遭遇磕绊、踏空等情况也可以敏捷调整步态。   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相关研究显示,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出货量达140万台。   “一方面,现有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没有考虑人或动物的脊柱构型,在完成匍匐、攀爬等方面缺少灵活性;另一方面,传统运动控制算法难以实现机器人的稳定运动,基于大模型的决策规划尚未成熟。对大多数人形机器人来说,任务成功率有待提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教授说。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关键领域,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京城机电副总经理滕明智透露,下一步北京将重点围绕具身智能典型应用、技术标准和核心零部件等,完善产业链布局,构建人形机器人的强大生态体系。(记者史诗 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
  •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成果丰硕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凌纪伟)4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主题日期间,围绕通用人工智能、可信AI、医学AI、6G与AI融合等人工智能产业链重点环节与关键要素,举办多场专题论坛,发布一批重要成果,助推北京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建设。   在医学AI产业融合与发展大会上,发布了2023年医学AI前沿领域成果,推动AI技术与医疗行业融合发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万遂人表示,“我们发布的成果分别在脑科学领域、胰腺癌筛查、AI模型与人脑相似性研究、超声肿瘤诊疗等方向提出了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并发布于多项国际顶刊,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展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他介绍说,甲状腺结节超声辅助诊断软件、首款国产单髁关节置换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模拟软件,都已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标志着我国医疗AI产品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6G创新发展论坛上,嘉宾围绕“6G愿景及技术”“面向6G的网络化协作通感技术发展思考”“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6G核心技术与应用”等热点交流6G与AI融合的有效路径。在成果发布环节,包含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平台的成立仪式,并发布6G超大规模MIMO云化无线网络原型验证系统。   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副院长金毅敦表示,本次举办6G创新发展论坛,旨在希望业界能共同关注6G与AI的融合发展,抢抓6G科技创新和国际标准及产业的发展机遇,推动6G+AI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实现AI和通信的双向赋能。“在移动通信领域,海淀区汇聚了北京市80%以上的科研和产业资源。我们计划在今年年底,在海淀区等地开通外场的6G试验环境,联合北京地区的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探索6G产业发展路径,协同推动我国核心芯片、器件、仪表、软件等领域的研发和产品迭代,培育和孵化面向6G的新业态与新应用,建立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为北京市6G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在今年中关村论坛上,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的通用智能人“通通”入选论坛重大科技成果。在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工作人员现场交互演示,展示了“通通”所拥有的独特“心智”,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可解释的决策。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先进技术中心副主任陈浩表示,“通通”的亮相为智能体的自主性、可解释性和价值对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通”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家居、健康管理、教育培训、娱乐互动等领域,未来可作为通用底座支撑各类垂直应用场景,形成千万个“通用智能人”赋能千行百业。   北京海淀区作为全国研发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正在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据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介绍,在人工智能关键要素供给上,海淀区正在积极打造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目前3500P的算力已经部署到位,计划到年底部署10000P算力;数据方面,海淀区正在积极推动北京人工智能模型语料中心建设,现在已经有1100TB高质量数据向大模型企业提供,同时还正在积极推进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 来源:新华网
  • 北京发布加快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路线图”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魏梦佳、阳娜)26日,北京市发布加快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路线图”:到2026年,脑机接口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培育多家龙头企业;到2030年,脑机接口技术体系完善自主,培育百家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发展集聚区。   在26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征求意见稿)》。   根据方案,北京将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丰富脑机接口产品供给,构筑协同发展产业生态,推动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养、工业安全、教育体育、智慧生活5大领域示范应用。同时,通过建设创新支撑平台、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建立检测评价体系,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去年,《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将脑机接口纳入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进行布局。 来源:新华网
  • “2024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公布 展示我国脑机接口创新成果       脑机接口是人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创建的直接连接通路,如同大脑与机器的“直接对话”。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飞速发展,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扩大。   在4月26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首批《2024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展示我国在脑机接口技术及产业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   这十大案例中包括大脑360认知能力与心理健康脑电测训系统、面向工业安全的智能安全帽及人员安全实时监管数字平台、便携式脑机接口驾驶安全智能防控系统、高场强磁共振兼容蓝牙可感知脑起搏器、基于脑机接口的多模态可穿戴防晕车系统等,涵盖多个脑机接口核心器件、系统产品及行业应用。   对脑卒中、脑创伤等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开展治疗和康复训练,通过植入式神经刺激系统治疗癫痫,监测驾驶员或作业人员的疲劳状态,辅助调节睡眠改善用户睡眠状况……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创新发展中的脑机接口技术和一批产品,已在我国多行业和多场景应用落地。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文宇在发布仪式上介绍,联盟自今年1月起启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案例征集工作,截至4月22日共收到150余项案例申报。“这十大案例展示了我国脑机接口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巨大的应用潜能,也将激发更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热情,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不断进步、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他说。   神经外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表示,随着脑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未来脑机接口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发展仍需加强政、产、学、研、医的通力协作,进一步促进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和创新应用,让更多使用者受益。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170多家脑机接口领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成立,旨在推动脑机接口、脑机交互、脑机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探索,开展标准和测试研究,培育和构建产业生态。(记者魏梦佳) 来源:新华网
  •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张泉、魏梦佳)一半是交流经验的讲坛,一半是未来产业的展台,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的现场,气氛热烈。   27日上午,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设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数百家高校和企业的代表会聚一堂,探讨高校搭台、科技唱戏、企业主体、政府统筹加强转化新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说,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从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一环,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充分发挥产业主管部门优势,着力优环境、聚合力、强服务,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速创新转化。   今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全面启动存量专利盘活工作,迄今170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完成91.4万件专利盘点。   大会现场,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雪梅团队的科研成果引人关注。该团队在专利赋权改革助力下,原创性地发现了氢气引发的全新愈合方式,并据此研发出新型氢敷料系列产品,有望开启医美和未来健康产业新赛道。   “我们要聚各方优势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卡点,努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北京市副市长马骏说,近年来,北京首个由政府和高校共建的环高校创新区——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在推进区域科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说,高校处于创新联合体的上游,要进一步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让学校人才、科研专利走出去,让社会企业需求和科技服务能进得来。   据悉,为期3天的大会征集高校科技成果500余项。除主旨报告、创新路演、展示交流、合作签约等活动外,还发布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优秀案例》等成果集。 来源:新华网
  • 直接生成16秒高清视频 我国自研视频大模型在京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魏梦佳)只需一段文字指令就能生成一段逼真视频,今年初,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在全球人工智能业内外引发广泛关注。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首次发布我国自研的具“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特点的文生视频大模型Vidu。   记者从会上获悉,这一视频大模型由清华大学联合北京生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可根据文本描述直接生成长达16秒、分辨率高达1080P的高清视频内容,不仅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还拥有丰富想象力。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生数科技首席科学家朱军说,当前国内视频大模型的生成视频时长大多为4秒左右,Vidu则可实现一次性生成16秒的视频时长。同时,视频画面能保持连贯流畅,随着镜头移动,人物和场景在时间、空间中能保持高一致性。   在动态性方面,Vidu能生成复杂的动态镜头,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推、拉、移等固定镜头,而是能在一段画面里实现远景、近景、中景、特写等不同镜头的切换,包括能直接生成长镜头、追焦、转场等效果。   “Vidu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生成细节复杂且符合物理规律的场景,例如合理的光影效果、细腻的人物表情等,还能创造出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超现实主义内容。”朱军介绍,由于采用“一步到位”的生成方式,视频片段从头到尾连续生成,没有明显的插帧现象。   此外,Vidu还可生成如熊猫、龙等形象。   据悉,Vidu的技术突破源于团队在机器学习和多模态大模型方面的长期积累,其核心技术架构由团队早在2022年就提出并持续开展自主研发。“作为一款通用视觉模型,我们相信,Vidu未来能支持生成更加多样化、更长时长的视频内容,探索不同的生成任务,其灵活架构也将兼容更广泛的模态,进一步拓展多模态通用能力的边界。”朱军说。 来源:新华网
  • 硬科技·生活味·国际范——“打卡”中关村论坛亮点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运用脑机接口技术,用“意念”给机械臂传递信号、操控物体;在不触摸实物的前提下,“把玩”空气中的“文物”;无人驾驶的公交车自主避障、穿梭、停车……正在北京举办的中关村论坛上,参展商秀出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让观众体验硬科技、品味生活气息、感受国际范。   在展区现场,游客无需佩戴VR眼镜或触摸屏幕,用手指点击空中影像,便能看到五代定窑白釉凤首壶、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等一件件精美文物,且能实现放大、缩小、移动等一系列操作。   “相比传统屏幕,这项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让展示更具科技感。”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永志介绍,这项使用负折射率材料和单边红外传感器的技术,还可应用于卫生医疗领域避免细菌、病毒感染,或在银行等场所防止指纹信息泄露。“我们和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正在合作,国内外上百家文博、医疗等机构使用相关产品。”   本次论坛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突出前沿探索、成果共享和开放合作。论坛聚焦民生科技领域,为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项科技成果搭建交易共享平台。人工智能、元宇宙、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众多成果在中关村论坛登台亮相,展开为美好生活增光添彩的图景。   身高1.65米的人形机器人小星MAX,可以在草坪、石子路和雪地上稳定行走,能完成负重跳跃、上下楼梯、背负重物行进等复杂动作。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高级经理张亮介绍,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关节模组、灵巧手等均为自研,能更高效地适配算法,使整机行动更灵活、动作更精确。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广阔,在工业中可以用于制造、分拣和搬运工作,有潜力走进康养等服务领域,让千家万户都可以享受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带来的便利。”张亮说。   在磁控4D打印平台展台,十字形软体材料能够在磁场作用下,包裹并搬运鸡蛋模型。据北京交通大学Rheobot实验室负责人李振坤介绍,这项技术也有望应用于医疗领域。   “同样原理下,平台根据患者体征参数打印材料,利用磁控原理让软体在人体内定位并包裹肿瘤,实施磁热疗法。”李振坤说,4D打印技术是材料、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升级,可以更精确地构建更复杂的物体,技术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完成总装,是今年中关村论坛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该燃气轮机一般以天然气为燃料,预计单台设备在生产环境下每小时能发电约45万度,相当于北京城乡居民平均每小时总用电量的八分之一。”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默静飞介绍,相比传统火电35%至46%的发电效率,燃气轮机电站发电效率可达55%。   默静飞表示,燃气轮机能快速启停,在调峰中更好匹配用户需求。“发电量不足时,燃气轮机能成为电网的有效补充;发电量供过于求时,随着未来氢燃料燃气轮机研发的突破,可以先将多余的电能制氢储存,待需要用电时再将氢转化为电。”   安永大中华区科技咨询运营主管合伙人田苗苗认为,在科技支撑能源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培育竞争力、实现规模化,为世界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中国方案和力量。“能源转型最终也将推动新能源价格稳定下降,让清洁且便宜的能源账单帮助老百姓更好地享受现代智慧生活。”(记者赵晨捷、李春宇、王奕涵、张漫子) 来源:新华网
  • 新AI模型或更准确预测气象灾害       谷歌公司最近发布了一款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模型——可扩展集成包络扩散采样器(SEEDS)。该公司称,SEEDS能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比传统方法成本更低,而且能检测到难以发现的极端天气事件。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谷歌表示,SEEDS模型与ChatGPT等流行的大型语言模型、Sora等生成式AI工具类似。与传统预测模型相比,SEEDS能更快地生成更多天气场景。   目前气象服务部门采用的预测方法往往难以预见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且当前使用概率性预测模型,将随机变量作为初始条件,这会导致错误率迅速上升,很难准确预测未来的极端天气。   研究团队指出,SEEDS可以仅基于1—2个输入数据,推断出多达31个天气场景。研究人员通过对2022年欧洲热浪进行建模,测试了该系统的性能。结果显示,在热浪暴发前7天,美国气象机构的预测数据未能预测该事件即将发生,而SEEDS却成功预测到了。   谷歌表示,与现有方法相比,使用SEEDS的计算成本极低。在谷歌云架构的样本中,该系统每3分钟可给出256个预测结果。(记者 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 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任院长       27日,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X”两个重点方向,以高定位和新机制建设中国自主的“AI顶尖人才和原始创新基座”。“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担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任院长。   据介绍,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立足国家战略布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汇聚顶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人才为主、兼顾“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夯实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实现成果应用转化的突破,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品牌;发挥引领作用,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和北京产业发展优势,建成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据了解,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近年来,该校相继成立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智能产业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布局,为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者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