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仅用4个月 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比2023年提前32天,进一步凸显快递业的澎湃活力和强劲动力,折射出我国经济正延续恢复性增长、回升向好的态势。   快递业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优化丰富服务场景,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刚性消费需求。从岭南的甜蜜果香到东海的海鲜盛宴,再到江南的春日新茶,随着农村快递物流体系的完善,各地特色农产品搭乘快递快车,直达千家万户。作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渠道,快递业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每天有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地区流动,为服务生产、促进消费、联通城乡、畅通循环提供有力支撑。快递企业主动适应农产品“品多、质鲜、量大”的特点,不断创新揽收模式,加大冷链投入,优化运输路径,延伸服务链条,提升了农村地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了农产品寄递业务规模化发展。   足不出户也能品尝甘肃天水的麻辣烫了,最快48小时就能收到新疆伽师的西梅了。快递业在规模持续壮大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网络,区域发展结构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业务量加速增长,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邮政局年初提出要持续优化发往部分区域的电商快件寄递服务,引导主要快递企业优化运营模式,推动电商平台完善销售方式,实现快递企业“有件必发”目标。以新疆为例,快递企业调整建包方式,探索快递进疆集运仓模式,并在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地建设转运枢纽,实现了运输、分拣、投递等环节的资源整合,电商快件寄递服务得到明显改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随着快递企业联合电商平台在新疆地区逐步试点推行服务提升计划,新疆日均投递量增加了近百万件,对推动新疆农特产品疆内收购、疆外销售“两张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快递业还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型分拨中心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迅速应用,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输效率、服务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作者 邮欣) 来源:人民邮电报
  •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低空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主导、高效能运营和高质量发展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国抢占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布局。发展低空经济不仅要依靠新质生产力,也要使低空经济成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   新质生产力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对低空经济的定义表明,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无人驾驶技术和低空智联技术与低空空域和低空市场等相关要素发生作用联系,从而进一步带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飞行器生产制造以及低空运营服务和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由此相互作用和交融形成了低空经济这一综合性经济形态。从低空经济的概念内涵来看,其概念核心构成要件根本上取决于新质生产力的供给条件。   一是新质生产力是低空生产资料供给的主要力量。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科技进步促进了低空制造技术取得稳固发展,新能源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使低空飞行器的核心零部件和整机研制走向成熟和完备;5G网络的商用在带宽、时延、定位等方面促进了低空飞行所需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为实现复杂的空中交通管制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二是新质生产力是促进低空资源要素化的改变力量。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劳动对象的超越,在低空经济的视域下,只有将低空空域进行量化成为可计算的自然资源,低空空域才能转化为低空经济依托发展的经济资源,这一资源要素质的蜕变则完全依赖感知技术、通信技术、定位和导航技术、计算能力和智能算法等空域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三是新质生产力是低空应用场景实现的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决定了生产要素要实现优化组合的跃升。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实现就是依赖各类低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要依靠包括低空制造技术、低空基础设施以及低空数字系统在各自领域的融合发展,同时要依靠从技术端到应用端、从飞行设备到基础设施、从顶层设计到空域管理的衔接,促进上中下游应用与各类产业融合。   低空经济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低空经济的发展正是沿袭这样一条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生产力发展路径。   一方面是低空经济对低空制造不断提出技术革命性突破的要求。据金融机构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40年,作为低空经济重要发展模式的城市交通(UAM)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美元,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趋势也促使了低空飞行器制造从直升机、固定翼飞行器向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不断进行产品更新,由此推进低空产业不断迭代升级,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不断跃升的过程。   另一方面,低空经济对生产要素提出创新性配置要求。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低空经济从低空空域数字化到场景应用的经济化,充分实现了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制,不仅表现为通过技术和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直接贡献,也表现为技术和数据对传统生产要素赋能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间接贡献,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   此外,低空经济发展进程就是一次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从需求牵引供给来看,低空出行不仅反映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区域融合协同发展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供给创造需求来看,低空飞行(通航)更是从供给能力提升创造更丰富的需求场景,从而实现在更高水平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形成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实践方向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新质生产力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可以围绕以上四个维度给予政策支持。   其一,要培养适应低空经济快速成长需要的更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不同于传统产业,低空经济产业所需要的劳动者需要立足科技创新前沿,具备较强的知识迭代能力,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因此,要搭建低空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低空经济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低空经济人才发展氛围,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其二,要提升更高技术含量劳动资料的低空经济供给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工具具有极强的科技属性,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移动技术、定位技术、现代飞行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应用到低空空域,并要促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自动化制造设备的使用利用,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驱动力。   其三,要发挥低空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引领作用。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可以有效夯实新质生产力物质基础,低空是人类经济活动向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的拓展,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发展低空经济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谋划布局,推动低空产业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   (作者宋晓东 系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专家委员) 来源:人民邮电报
  • 互联网发展进入规范安全新阶段       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潮而来的,不仅有发展创新的蓬勃活力,还有不断激增的网络安全风险和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以及不正当竞争、侵害用户权益等阻碍互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的重重问题。   近年来,网络安全规范治理和安全保护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如今,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已成为共识,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网络安全技术和产业蓬勃发展;“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为互联网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法治网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重要内容,网络空间日渐清朗,用户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互联网市场公平合理有序发展,互联网进入规范安全发展新阶段。   安全治理顶层规划逐步完善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安全和治理逐渐提上日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单位先后成立,互联网治理的步伐逐步加快。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开启了我国网络和信息化工作的新篇章。   互联网法治建设也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步,1994年,我国第一部涉互联网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发布,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历程正式开启,此后我国集中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若干法律法规,不断规范着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发展。2017年6月1日,我国网络安全领域首部基础性、框架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网络安全和互联网治理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逐步构筑。   随着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加快推进,数字安全风险演进升级并向多个领域延伸渗透;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平台垄断、虚假流量等乱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带来了算法滥用等威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规定先后出台,《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威胁监测与处置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等对专门领域的安全威胁处置做出规定;《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提出对互联网服务加强管理;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安全标准制定加快推进,截至2023年8月,我国共计发布370余项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这些都给互联网发展划定了“底线”和“红线”。   网络安全防线不断筑牢   从“蠕虫病毒”“熊猫烧香”攻击计算机,到“震网”行动拉开国家级破坏性网络战的帷幕,再到2022年乌克兰危机中爆发的网络空间对抗……随着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影响的不断深入,网络威胁不断从虚拟空间向现实世界延伸并愈演愈烈,网络安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将“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重要高度。“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新挑战,我国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集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信息共享于一体的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基础通信网络安全防线进一步夯实;通过加快研制数据分类分级、重要数据识别、安全评估等重点标准,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通过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安全能力也实现全面提升。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覆盖汽车、电子等行业近14万家企业和165个重点平台,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可感可知;建立车联网安全防护定级备案制度,建立车联网产品安全漏洞专业库,风险防范水平持续提升。此外,我国在态势感知领域技术创新活跃,涌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服务以及龙头企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也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防御。   践行“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理念,我国已连续10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同时,工信部通过推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一证通查”“反诈名片”等服务,累计清理涉诈高风险电话卡、物联网卡超1亿张,核查处置涉诈高风险互联网账号超2亿个,发送预警短信12.4亿条,拦截涉诈电话和短信近50亿次,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得到切实守护。   互联网治理成效显著   从3Q大战到电商平台“二选一”,从“大数据杀熟”到弹窗信息“乱跳转”,从虚假流量到网络谣言,随着互联网资本的聚集和平台的发展壮大,寡头垄断、设置壁垒等不正当竞争问题不断涌现,窃取用户个人隐私、流量造假等侵害用户权益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互联网治理,“要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为加强互联网治理,2020年以来,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工作密集开展;2021年,阿里巴巴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被处182.28亿元罚款,成为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开出的最大罚单;2021年7月,工信部启动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扰乱市场秩序、侵害用户权益、威胁数据安全等行为;同年9月,工信部要求限期内互联网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2022年以来,国家层面密集部署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提出“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平稳健康发展”等,也标志着平台经济从集中治理走向常态化监管的新阶段。   为解决侵害用户权益等问题,近年来,工信部深入开展APP整治,对移动互联网服务涉及的诸多环节进行全链条、全覆盖监管。2023年,处置违规短信端口号码4212个,“来电免打扰”防骚扰服务用户达到6.2亿人次,应用商店在架APP抽检合格率提升20%。   为保护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信办等部门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针对“饭圈”乱象、网络暴力、流量造假、网络“黑公关”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2019年以来,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4.93亿条、账号13.89亿个,下架违法违规应用程序6.7万余款,关闭违法网站4.2万余家,中国的网络空间越发天朗气清。   在经历了30年的竞争洗礼和监管规范后,中国互联网进入了健康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的互联网,不仅成为创新发展的互联网,更成为开放合作的互联网、有秩序的互联网、正能量充沛的互联网、造福人民的互联网。(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央国企入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按照“四新”(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国有企业纷纷入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对于企业发展、产业优化、科技创新都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战场,创新首先要从国有企业内部开始。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作为发展和壮大国有企业的手段,需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不是靠钱能买到的,不是靠市场能换来的,而是要依靠自主创新,要有足够的决心、耐心和韧性。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研发投入和产出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科学劳动特别是研发,技术人才和技术很难分割,国有企业拥有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创新机制,能够聚集资源和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实现创新的重大突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支撑。   二是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创新性、高成长性、产业关联性和政策导向性等特征,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能够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国有企业的入局,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国有企业可以立足于原有积累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等行业基础,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比如能源类的进入新能源及应用,如页岩气、可燃冰等;材料类的进入新材料及应用,如半导体新光源、柔性显示屏等。另一方面,通过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在生产技术、管理和销售方面的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国有企业可以发挥产业链原有的布局优势,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如通信运营商的5G设施可以在原有网络布局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基础设施和平台优势;石化类的可以瞄准新能源汽车下游业务,利用原有加油站的网络优势,设立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兼营电动车充电业务,从基础设施上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布局优化。   三是有助于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抓住世界前沿科技进行前瞻性基础研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发挥科技和创新人才的作用等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但在诸多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缺乏“颠覆性”技术研发。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是重大自主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我国想要参与更公平的新规则制定和国际经济体系的治理,就必须有科技实力做前提,要有强大的国有企业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把科技和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产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国有企业能够通过内部创新带动国家创新,抢占战略制高点,不断提高国际竞争优势。 (作者 程唯珈) 来源:人民邮电报
  • 一季度我国规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       近日,工信部公布2024年一季度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从总体运行情况看,互联网业务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利润总额增速由正转负,研发经费出现下降。其中,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简称“互联网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3840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利润总额278.9亿元,同比下降15.3%;共投入研发经费198.6亿元,同比下降0.6%。   分领域看,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包括新闻资讯、搜索、社交、游戏、音乐视频等)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的平台企业(包括本地生活、租车约车、旅游出行、金融服务、汽车、房屋住宅等)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3%;主要提供网络销售服务的企业(包括大宗商品、农副产品、综合电商、医疗用品、快递等)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8%。   分地区看,中部地区互联网业务收入增速领先,东北地区收入降幅收窄。一季度,东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3378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国互联网业务收入的88%;中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203.4亿元,同比增长24.6%;西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250.4亿元,同比增长10.8%;东北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8.38亿元,同比下降4.2%。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互联网业务收入稳步提升。一季度,京津冀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208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国互联网业务收入的31.5%;长三角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438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国互联网业务收入的37.5%。   此外,超半数地区互联网业务增速实现正增长。一季度,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居前5名的北京(增长9.1%)、上海(增长8.5%)、广东(增长10%)、浙江(增长3.7%)和天津(增长14.2%)共完成业务收入3124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国(扣除跨地区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的81.4%。全国互联网业务增速实现正增长的省(区、市)有16个,其中甘肃、安徽增速超50%,新疆、广西降幅超40%。(记者 布轩) 来源:人民邮电报
  • 汉诺威工博会上演人工智能竞逐赛       202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近日闭幕,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家参展商,重点关注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能源转型、工业4.0、数字化与机器学习等。全球工业领军企业携新产品集中亮相,上演人工智能竞逐赛。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参观展会时表示,如今,即使是最小的产品中也能看到人工智能的应用。他指出,随着数字化挑战的出现,更能感受到创新的力量。   挪威首相斯特勒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印象深刻。在展会现场,他感叹道:“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技术,五年前可能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西门子在展会上推出首款工业工程设计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西门子“工业副驾”。它能自动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生成虚拟化任务和代码,减少工程团队工作量,降低错误率,从而缩短开发周期,提升生产效率。   西门子公司技术专家埃里克·斯切潘斯基介绍,从设计规划,到操作等环节,这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贯穿了整个产业链。简单输入自己的需求,这个模型最快能在几分钟内排出一个最优解。这将极大缓解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在人机协作的新时代,人工智能就像身边的副驾驶员,能帮助我们从单调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专注于重要的事情,也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错误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西门子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兼数字工业首席执行官塞德里克·奈克说。   “人工智能还让不懂技术的人也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想法。只需点击几下,就能构建更智能的应用程序。”奈克说:“有了人工智能,人们将能够更加专注于开发创意,从而改进产品和生产。未来几年,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古月说:“过去我们发现一个工位有问题,会把所有的产线全都停下来,这样总体的产能可能会降低。现在,我们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解决问题,比如进行一些简单的拖拽,而不用重新写代码就能够实现快速分割或灵活分割。”   汉诺威工博会期间,欧洲最大软件公司思爱普宣布在其供应链解决方案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并称“这将为制造业的生产力、效率和精确度带来变革性浪潮”。思爱普表示,人工智能驱动的实时数据洞察力将帮助企业利用自身数据在整个供应链中作出更好决策,简化产品开发并提高制造效率。   思爱普行业数据生态系统全球主管格奥尔格·库贝表示,思爱普主要聚焦商业人工智能。“我们用它来推进各类产品开发的业务流程,收集并正式确定市场需求,保证质量控制。比如,在生产过程中检查是否存在偏差,是否需要调整流程,以及用于大型设备和机械的管理和维护”。(褚怡 杜哲宇)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打通算力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近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国家超算互联网可将全国众多超算中心连接起来,构建一体化的超算算力网络和服务平台。目前,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已经连接了10余个算力中心,已有超过200家应用、数据、模型等服务商入驻,并提供超3200款商品,这些商品覆盖科学计算、工业仿真、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前沿数字化创新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先进计算服务的需求。   为何要建设国家超算互联网?国家超算互联网如何实现算力资源统筹调度、赋能产业创新?   通过市场化的运营和服务体系,实现算力资源统筹调度   打开国家超算互联网“商品广场”,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开发的“数字孪生脑平台”显示在售。这个平台整合了多模态的生物数据和先验知识,利用超算集群计算资源,将相关数据与算法集成为一个数字孪生的脑模拟平台,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提供服务支撑。用户在国家超算互联网上填写使用申请表后,即可申请试用“数字孪生脑平台”。详情页上,“商品说明”“服务与支持”“客户案例”“商品评价”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科研人员、仿真工程师、人工智能研发人员可以像网络购物一样方便地购买和使用算力基础资源、应用软件、应用平台、数据资产等,并按照软件类型、算力、时长等付费。   超算,即超级计算或高性能计算,经常应用于高精尖科研领域,被视为科技突破的“发动机”。如何更好地发挥超算的性能、高效求解各类应用中的科学问题,是超算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超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持续融合,超算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服务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算力已从单纯以性能比拼,过渡到服务能力、计算应用、绿色低碳等新优势的比拼,对超算环境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2023年4月,国家超算互联网正式启动建设,目标是突破现有单体超算中心运营模式,紧密连接供需方,通过市场化的运营和服务体系,实现算力资源统筹调度,以应对算力设施分布不均衡、接口不统一、应用软件自主研发和推广不足等问题,有效支撑原始科学创新、重大工程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目标,成为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高速路”。   国家超算互联网依托一体化的算力调度、数据传输、生态协作体系,实现算力供给、软件开发、数据交易、模型服务等产业链各主体的紧密连接,构建市场化、互联网化、服务化、标准化的高性能计算服务环境。经过近一年建设,国家超算互联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完成了首阶段的建设目标。   从“提供算力”向“提供服务”转变,国家超算互联网有望促使超算应用模式转变。中国科学院院士、超算互联网总体专家组组长钱德沛解释道:“狭义上,国家超算互联网通过高速网络将全国众多的超算中心连接起来,构建统一使用、对外服务的基础设施。广义上,则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方便更多用户获取资源。同时,软件和服务也可以给更多人使用,实现计算资源、软件资源、应用解决方案资源的深度整合,从根本上提高超算的应用水平。”   在超算互联网总体专家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管海兵看来,我国超算发展经历了硬件积累、软件创新到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的发展阶段,以互联网思维来运营超算算力,把相关软硬件、从业者和计算能力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发挥超算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已迭代100多个版本,建立了大型的基础服务平台   超算中心与智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的应用场景有明显差异。云计算中心即传统数据中心,主要提供通用算力、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在数据存储和虚拟化等方面具备优势;智算中心则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这些应用需要快速迭代和优化模型,对计算效率要求较高;超算中心通常由大量的计算节点和高速互联网络组成,可同时进行大量并行计算任务,应用于大规模科学计算、工程仿真、气象预报等。   “很多的科学计算里面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很多人工智能应用也需要高精度、混合精度的计算。未来,单一精度的计算会变少,混合精度的计算会成为主流。多元融合、超智融合将是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过去的通用算力正逐渐向超算、智算、通用算力三种类型方向发展,“因此,分散化的算力如何通过更好的机制实现互联互通,亟须一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   曹振南介绍,架构上,国家超算互联网可分为3层。最底层是汇聚各个不同算力中心的异构算力资源;中间通过一体化服务与调度平台,进行分布式异构算力资源调度,与应用服务化封装、发布、管理,包括面向不同用户、不同资源的各类管理、交易、作业等;最上层则建立了算力应用商店,为用户提供各种算力、软件、数据、模型、源码、技术等。   国家超算互联网建设过程中,多家国家/区域超算中心、应用软件单位、支撑单位,以及从事超算相关领域的企业和高校院所等组织成立了超算互联网联合体。成员单位从成立时的22家扩展到现在的128家。联合体还成立了工作组和研发团队,开展相关设计研发工作。   “同时,我们也希望用互联网的模式‘共创’整个国家超算互联网。在研发过程中,有500多个共创者参与进来,进行软件打包、适配、软件应用设计等工作,来自各个行业的1000多位‘体验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一年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已迭代100多个版本,形成10个主要模块和100万行以上的源代码,建立了大型的基础服务平台。”曹振南说。   曹振南表示,面向未来,国家超算互联网要建立更多元的算力服务模式和更多样的资源部署模式。“我们希望为用户提供‘一点接入、随取随用’的服务。用户无需关注算力类型、地理位置、软件归属,甚至不需要知道谁在为你服务。”   建立良好的商业模式,使更多行业和领域受益于超算   近年来,我国在超算互联网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比如,国家超算无锡中心联合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等超算中心,以及清华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应用单位开展了超算互联网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研究;山东上线超算互联网工程,以实现数据和算力的互联互通,打造“山东算网”。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印发了《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探索构建布局合理、泛在连接、灵活高效的算力互联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认为,国家超算互联网应用生态的打造,有利于降低超算应用门槛,加快科学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首席科学家黎宇翔表示,有了国家超算互联网,相当于打通了算力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可以基于自己的平台跟国家超算互联网结合,进行跨区域的数据传输和计算,选择最合适的算力类型,适配具体的应用。   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看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超算研制和建设已经规模化,形成了广泛的超算算力布局能力。“从算力供给侧来说,超算‘微—宏’架构差异越来越大,可扩展性、可靠性、可编程性等方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新的数据范式的发展,使得超级计算机要兼顾数值计算、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应用需求,它的支撑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需求侧来说,重大科学与工程领域面临巨大的多元化算力需求,而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团队协同的系统性创新,底层需要有一个综合能力的信息化载体、算力载体来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认为,推动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再上新台阶,一是要提升平台的互联带宽,二是要将超算节点之间的互通做好,统一编程框架,使一个程序可以在不同机器上运行,三是要进一步挖掘超算互联网平台的新应用。   钱德沛说:“构建支撑应用的国家超算互联网,不单要做网络,更重要的是建立超算互联网平台上各角色之间良好的商业模型,鼓励更多的力量投入超算应用事业,使更多行业和领域受益于超算,让超算资源得到充分应用,成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记者 谷业凯) 来源: 人民日报
  • 系统筹划破解大模型发展瓶颈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更加强大的驱动引擎,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重点领域。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与各领域交叉融合,逐步成为产业创新的关键抓手和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值得探讨。   众所周知,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刷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认知水平。近乎人类的表达方式、真假难辨的文生视频等功能颠覆了过去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尚处于探索初期的观念。这些产品反映了当下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个基本趋势,即以大模型为基础,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应用。   通俗一点说,大模型是指体量庞大、运行技术参数众多、具备强大计算能力的机器学习模型,使得人工智能产品能够获得类似人类思考的能力。大模型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趋势,是因为能够带来更强大的智能化水平。在过去,人工智能客服虽以“人工智能”冠名,但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不过是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触发相应的对话机制。时至今日,以大模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能够对用户输入指令分析和识别,进而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回复内容。   人工智能产业也面临着相同的技术创新困境。比如,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产品需要海量的训练数据用以支撑算法模型的持续迭代和优化。这种训练数据的需求量不仅表现为千亿级别的数据资源,还表现为训练数据应当囊括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且数据所反映的信息内容本身具有完整性、准确性等特征。但是,这种训练数据需求的满足并不能简单通过抓取网络公开数据,它可能涉及对个人信息权益或者其他企业数据财产权益造成侵害。   又如,海量的训练数据需求意味着需要计算机具备高效准确处理这些数据的计算能力。这种计算能力与芯片等硬件设备密切相关,人工智能产业所需要的算力芯片不是指个人电脑中的CPU芯片,而是更适合该产业的GPU芯片。然而,算力资源的扩张和发展并不是仅仅通过频繁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即可实现,因为同频率计算会对电力资源造成巨大消耗,进而导致现阶段可用算力资源较为紧张。   为解决这些发展瓶颈,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多项地方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保障政策文件。不过,当前更需要在国家层面明确更为体系化、系统性的产业发展指引,促使人工智能大模型更好地服务千行百业。   在训练数据供给方面,应当探索适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共数据训练平台,加快探索和真正落地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机制。将人工智能产业训练数据需求的解决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制度建设协同进行,在理清理顺数据权益归属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加持效果。   在算力资源供给方面,可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关键算力基础设施的选址和建设,避免出现无序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导致全国算力资源发展不平衡。同时,算力互联互通也是现阶段解决算力资源紧张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整合公共算力、私人算力并进行统一调度,提供能够同时满足一般算力、智算算力和超算算力等差异化的产业需求。   在算法模型创新方面,应当重点推动基础算法模型的自主研发。引导和支持相关科研人员深入开展大模型技术的实质创新。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研发机制,充分保护人工智能算法研发成果相关的知识产权。有规划性地布局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后备人才储备,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开展算法相关的基础技术研究。(赵精武) 来源:经济日报
  • 两部门印发《通知》 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通过竞争性评审的方式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根据《通知》,自2024年起,通过3年左右时间,支持30个左右的示范区域,打造一批线网一体化的示范通道及网络,力争推动85%左右的繁忙国家高速公路、25%左右的繁忙普通国道和70%左右的重要国家高等级航道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就具体实施目标而言,在智慧扩容方面实现示范通道通行效率提升20%左右;在安全增效方面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左右;在融合创新方面凝练总结一批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车路云、船岸云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标准规范;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推动培育一批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产业化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   从支持范围来看,《通知》明确,重点支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以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范围内的国家公路和国家高等级航道,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   《通知》还要求,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化感知网络、智能化管控系统和网络化服务体系,改变传统基建模式,更加注重集约节约利用,以较少资源消耗撬动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更加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以较少资金投入带动交通基础设施优质供给有效加强;更加注重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以数字手段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改进;更加注重融合创新,以应用场景规模化落地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关于资金分配,财政部将按照“奖补结合”方式安排资金。其中,公路、航道领域奖补资金分别核定,按照交通运输部核定总投资的一定比例予以奖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奖补比例分别为40%、50%、60%。实施第一年按照每个示范区域奖补资金的40%予以补助,用于启动相关工作;后续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予以奖励。   需要注意的是,奖补资金不得用于征地拆迁、楼堂馆所建设以及不符合数字化转型支持方向的建设内容等。通过中央财政其他渠道支持的,不再重复安排奖补资金。(记者刘垠) 来源:科技日报
  • 我国5G工业应用已深入生产核心控制环节       工业是5G应用的主战场。日前,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发布的《5G与工业自动化融合应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5G工业应用已从生产外围辅助环节逐步深入至生产核心控制环节。   自2019年5G规模商用以来,我国通过政策引导、建设指引、试点示范等措施,持续推进5G在各行业的应用,全国范围内“5G+工业互联网”项目呈规模化发展态势。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5G应用已经融入到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在工业、矿业、电力、医疗等重点领域规模推广,“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万个。   《报告》显示,目前,飞机、船舶、电子、采矿等主要产业已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一批典型应用。但同时,5G与工业自动化融合应用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工业自动化低时延场景下的5G终端种类不够丰富、网络确定性与高实时性不足、网络管理困难等。   《报告》提出,基于R16版本标准的5G技术能够满足工业运动控制需求,但尚未成熟商用。而当前基于R15版本标准的商用5G网络,端到端的时延大多在10毫秒以上。因此,包含汽车制造在内的相关行业还没有使用5G实现运动控制的案例。   为促进5G与工业自动化深入融合应用发展,《报告》倡议未来产业界主要在三方面开展工作:丰富工业自动化低时延场景5G终端种类,鼓励支持5G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仪表、执行器、工业相机等产品研发;基于5G局域网、时间敏感网络等技术,突破工业5G确定性网络关键技术及满足工业自动控制高实时要求的5G网络技术;建设工业网络综合管理平台,支持对工厂5G网络与传统工业网络的统一管控,实现5G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的跨域网管与运维。   《报告》认为,通过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实施等相关行动,工业企业5G工厂建设、5G工业应用规模化发展将持续向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驱动作用也将进一步发挥。(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