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国编制首部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记者胡喆)记者从科技部获悉,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近日编制了《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系我国在脑机接口研究领域的首部伦理指引,明确开展脑机接口研究应确保研究具有社会价值,应主要致力于修复型脑机接口技术,强调通过技术的发展服务公众的健康需求。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通道、实现两者之间直接信息交互的新型交叉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医疗健康、交流沟通、生活娱乐等方面,特别是改善神经性瘫痪疾病患者的运动、交流、感知功能。   此次发布的指引明确了“保障健康、提升福祉”“尊重被试、适度应用”“坚持公正、保障公平”“风险管控、保障安全”“信息公开、知情保障”“支持创新、严格规范”六项基本原则,指出脑机接口研究应适度且无伤害,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辅助、增强、修复人体的感觉—运动功能或提升人机交互能力,提升人类健康和福祉;对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其它有效治疗手段的罕见病,可在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等相关规定的条件下,经充分知情同意,开展脑机接口创新产品的临床试验。   指引强调,在人体上开展脑机接口研究,应根据《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相关法规申请并通过伦理审查,需根据手术植入物、有源植入物指导原则和相关标准,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验证,包括提供生物相容性检测报告、型式检测报告、大动物安全性有效性报告等。   指引还进一步明确了开展脑机接口研究的一般要求,强调开展脑机接口研究需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遵循国际公认的伦理准则,以及科学共同体达成的专业共识和技术规范。不得通过脑机接口研究进行非法活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稳定。不得散播与脑机接口实际效果不符的虚假广告信息。   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组织鹏城实验室、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开展指引起草编写工作,编写过程中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有关脑机接口研究涉及的个人隐私、数据信息、知情同意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系统梳理,广泛征求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意见建议,经过多轮修订而成。 来源:新华网
  • 一箭11星!长二丙火箭单次发射卫星数量再创新高        2月3日早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02组卫星发射升空,11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自首飞以来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一次任务,刷新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一箭多星发射纪录。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运载火箭,具备一箭一星、一箭多星发射及星座部署能力,支持串联、并联、侧挂和组合布局等。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谢志丰介绍,为满足一箭十一星发射任务需求,型号队伍精细设计,高效利用火箭整流罩空间优化卫星布局,确保星箭分离安全可靠,提高了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本次任务使用的是3.35米直径的整流罩,罩内可用包络直径仅有3米,而且每颗卫星之间还要留出间隙,使得设计人员的布星空间十分有限。   不仅要把卫星装下,还要将其安全分离出去。“在星箭分离阶段,分离的安全性,以及是否会发生卫星碰撞,都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谢志丰表示,这11颗星分为2次分离,第一次分离6颗星,第二次分离5颗星。每颗星上都装有4个连接点,最终这11颗星的44个连接点都必须可靠地分离解锁。   安全分离后,还需确保卫星在轨安全运行。11颗卫星共有三组状态,而每组的质量特性都不同。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卫星的分离速度,还要注意卫星运行时的速度、方向,避免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发生碰撞。   团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磨”卫星布局方案、分离方案以及分离后的远场安全性设计方案。“发射前,我们尽可能把方案做好,不带问题上天。”谢志丰说。   本次发射的吉利星座02组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所属长城公司签约提供发射服务,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应用服务,通过融合通信、导航、遥感技术,在车规领域为汽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赋能。(记者宋晨) 来源:新华网
  • 中国航天新纪录!西昌发射场最短时间实现200次发射       新华社西昌2月3日电(李国利、胡煦劼)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3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吉利星座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西昌发射场执行的第200次发射任务。   自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以来,西昌发射场仅用40年就完成了从0到200的突破,成为我国用时最短实现200次发射的发射场。   1984年,西昌发射场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一年的4月8日傍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这里起飞,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顺利送入太空,西昌发射场的首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40年来,伴随着一次次火箭的壮丽出征,我国首颗国际商业卫星亚洲一号、我国首颗北斗卫星以及嫦娥一号等数百颗卫星,从这里走向太空、走向深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10多个“第一”,也为推动中国航天由大向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昌发射场所在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于1970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等航天发射任务,是我国发射卫星最多、对外开放最早、发射轨道最高的航天发射中心。2022年11月12日上午,随着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个中心完成的发射任务次数达到200次,成为我国首个完成200次发射的航天发射中心。   除西昌发射场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管理着文昌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于2009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先后取得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首飞、我国首次行星探测、中国空间站建造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胜利。根据计划,今年文昌航天发射场将执行天舟八号、嫦娥六号等航天发射任务,未来还将执行载人登月、行星探测、重型火箭发射等。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领导介绍,近年来,经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技术革新,中心测试发射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先后攻克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低温火箭“零窗口”发射、零秒脱落、腐蚀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均已具备执行高密度发射任务能力。   “中心承载的使命很光荣、面对的挑战很艰巨,我们将迎难而上,朝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目标不懈奋斗。”01指挥员白春波说。 来源:新华网
  • 甲流乙流还要流行多久?国家卫健委:流感活动呈现下降趋势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当前新冠疫情仍维持在较低水平,流感活动呈下降趋势。”1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当前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呼吸道疾病每日诊疗量持续下降,医疗秩序总体平稳有序。 1月26日,2024年春运正式开启,其间人群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加大。为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相关专家在会上就当前的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情况、重点人群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春季是否还会出现流行高峰? “当前呼吸道疾病仍以流感为主,其他呼吸道疾病处于较低的水平。”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呼吸道传染室主任彭质斌表示,全国新冠疫情总体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从病例报告和哨点医院检测阳性率等监测数据分析,新冠感染增幅比较小。 那么,甲流和乙流还要流行多久?春季是否还会出现一波流行高峰? 对此,彭质斌表示,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呼吸道疾病感染去年12月上旬达到峰值,此后连续两周下降,12月底出现小幅回升,近一周开始回落。近期乙型流感占比升高,导致流感疫情出现小幅波动。 1月25日,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流感监测周报显示,今年第三周南方和北方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均低于前一周水平。 “目前,流感活动已经呈下降趋势。随着学校陆续放假,预计在1月底左右会回归流行间期的水平。”彭质斌说。 彭质斌提醒公众,春运即将开始,人员流动将大幅增加,加上春节临近,聚餐聚会活动增多,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建议公众采取科学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风险。 不同呼吸道疾病如何治疗? “流感、新冠和哮喘是不一样的疾病。前两者是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治疗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因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二是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退烧药以及缓解患者咳嗽、鼻塞、流涕的药物。”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李燕明介绍,哮喘是呼吸道慢病,它的治疗核心是长期规范化用药。但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如果罹患了流感或新冠,哮喘患者在症状加重时需要及时就医,调整哮喘用药。 对于儿童而言,如何及时治疗避免肺炎的发生呢? “孩子一旦感染了呼吸道病原体,是有可能罹患肺炎的。”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表示,孩子容易急骤起病,症状一般在3天左右得到缓解,有一部分孩子发热时间可能会持续至5—7天。如果孩子持续高热,咳嗽明显加重且频繁,呼吸频率增快,出现喘息发憋、口周青紫、脸色不好看等情况,家长应该警惕,及时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肺炎,尽快送孩子前往医院就医。 恢复后仍咳嗽还需服药吗? 最近不少感染者出现了呼吸道疾病恢复之后仍然咳嗽不止的情况。对此,李燕明表示,急性期的发热、咽痛、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消失,只遗留咳嗽症状,被称为感染后咳嗽,是一类亚急性咳嗽。它是由病原微生物对气道上皮带来损伤造成的。损伤造成了黏膜下的感觉神经暴露,引起了气道高反应,进而诱发咳嗽。这种气道高反应,会在接触冷空气、刺激性气味、烟雾等情况下诱发,以干咳为主,有的患者会有少量痰液,持续时间一般为3—8周。 那么,这类咳嗽需要服药治疗吗? 李燕明表示,此类咳嗽症状已经处于感染恢复期,因此抗病毒药物和抗菌治疗都是没有必要的,应该以对症治疗为主。但也应注意观察患者变化,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有基础心肺疾病人群等,如果咳嗽持续加重,甚至出现再次发烧或者出现了呼吸困难,需要及时就医。(责任编辑: 孙莹) 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部等三部门发文开展专项行动 促进科技类社会团体发挥学术自律自净作用         记者25日获悉,科技部、民政部、中国科协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促进科技类社会团体发挥学术自律自净作用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意在引导科技类社会团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在促进学术自律自净等方面发挥作用、作出表率,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专项行动》明确了六项工作任务。比如,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主动承担学术自律自净的职责使命、制定完善各领域科研活动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接受委托开展学术调查、常态化开展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等教育。   《专项行动》指出,各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要督促所主管科技类社会团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本领域的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职业规范、自律要求、惩戒措施等,引导广大会员负责任开展科学研究、同行评价等科技活动。   “科技类社会团体可接受委托组成专家组,开展科研失信案件的学术调查,对是否构成学术不端作出独立、专业、客观的判断。”《专项行动》还明确,支持科技类社会团体参与科研活动行为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认定标准制定等工作。   “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制定实施学科学术评价规范”也被写入文件中,强调要从分类评价、同行评议、代表作评价等方面探索制定本学科学术评价规范。各业务主管单位要组织所主管科技类社会团体在奖项评选、人才举荐、院士推选、青年支持工程等科技评价活动中贯彻实施。   具体到如何落实,《专项行动》要求,要强化各级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的协同监管,将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状况作为对科技类社会团体考核、评价和评估的重要内容。   据悉,科技部、中国科协将持续开展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状况监测,引导科研作风学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记者 刘垠) 来源:科技日报
  • 九部门印发《方案》推动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        记者25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以推动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   原材料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作为典型的流程制造业,原材料工业主要具有资源能源密集、过程机理复杂、生产连续性强三方面特点。   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仓储,行业运行调控、耦合协调以及上下游协同等各环节进行融合创新和改造提升,以产业数字化驱动全产业链业务变革,加快推动行业提质升级、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我国拥有制造大国叠加网络大国的双重优势,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技术领先、覆盖最广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处于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左右,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不断走向纵深,部分行业龙头企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仍面临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够、数字化转型基础差异大、建模仿真难度高、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不深入、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   《方案》提出,到2026年,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重点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诊断评估,生产要素泛在感知、制造过程自主调控、运营管理最优决策水平大幅提高。具体来看,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打造12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培育6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标杆工厂,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等指标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成熟度3级及以上企业提升至20%以上。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突破一批数字化转型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制修订一批先进适用的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推广应用100款以上优秀产品,培育100家优秀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设1个新材料大数据中心、4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4个重点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6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方案》部署了4个方面14项任务,包括强化智能化基础,加强重点行业智能装备、算力设施、模型算法的建设部署和推广普及;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标杆工厂、智能矿山、标杆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供给,面向重点行业培育一批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分行业建设原材料工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人工智能驱动,催化一批低成本高价值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构建细分行业通用大模型等。(记者 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