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 沈阳市科协召开2023海智创新创业大赛招才引智推进会暨“兴沈英才计划”政策解读会 9月12日,“智汇沈阳·筑梦海创”2023中国沈阳海智创新创业大赛招才引智推进会暨“兴沈英才计划”政策解读会在沈阳召开。本次会议采取沈阳专场、北京专场、深圳专场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沈阳市科协、市科技局、市人社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市科协有关领导表示,海创赛为海内外科技创业团队搭建了成果展示、交流互动、资源对接的平台,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为推动沈阳市产业技术取得新突破、产业能级迈上新台阶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参赛选手把握机遇,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才华潜力,把满腔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 各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就《沈阳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补助资金人才专项实施细则》《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专项实施细则》《沈阳市“带土移植”人才团队引进培育专项实施细则》《沈阳市人才认定办法》《沈阳市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奖励实施细则》《中国沈阳海智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兴沈英才计划”相关政策进行了细致解读。 在交流互动环节,参赛选手就政策细节问题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 广纳四海智者,汇聚八方智慧。中国沈阳海智创新创业大赛为科技人才打通了引、育、留、用的来沈之路,为创新沈阳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沈阳市科协供稿 李真撰稿)
  • 【全国科普日】葫芦岛市科协举办“走进果研所 探秘果业‘芯’”活动 9月20日,葫芦岛市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葫芦岛市第十二届科普日“走进果研所,探秘果业‘芯’”活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和葫芦岛市科协共同举办。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葫芦岛市科协主要领导,各县(市)区科协有关负责同志及果业农技学员等15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通过科普图展、主推水果及制品鉴评、科普基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果研所围绕“四个面向”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果树种质资源多样性及优新水果品种科普展区,研究所专家向参观者详细介绍了所中收集保存的苹果、梨等特异种质资源,以及利用优异种质育成的果树新品种。在品鉴展区,参观者品鉴了果研所自育的水果系列新品种和富硒系列果酒、南果梨梨膏、梨汁等制品,并参与评选出15个特色新品种。在科普基地展区,专家带领参观国家苹果、梨核心资源圃,果树育种和高质高效栽培园,贮藏加工实验室等科普基地,并详细介绍了最新果树栽培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活动增进了参观者对多种果树新品种和管理新技术的了解,对推动葫芦岛市果树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葫芦岛市科协供稿 金谦撰稿)
  • 辽宁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会召开第三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9月19日,辽宁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会第三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东北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等嘉宾以及会员单位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会议。 王国栋院士在致辞中表示,辽宁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在创新服务、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学术交流和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研究会突显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优势,在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 研究会第二届常务副理事长、辽宁科技学院教授温景文代表第二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报告从“以党建工作引领学会发展”“借助创新驱动工程、服务学会服务站创新发展”“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学术交流、提升创新能力”等七个方面全面回顾了第二届理事会工作,并对下一阶段研究会重点工作作出安排。 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并表决通过了研究会章程修订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监事。 会员代表大会结束后,研究会召开三届一次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王国栋、温景文当选名誉理事长,金太元、刘铸当选顾问,马乾凯当选理事长。 (辽宁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会供稿 雷添淇撰稿、党林林摄影)
  •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赴企业建立学会服务站 经辽宁极速体育推荐,受极速体育科协邀请,9月19日,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矿山绿色开采创新科技服务团队与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设立学会服务站。 学会一行参观了东方测控企业展示中心,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优势资源等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双方就发挥服务站引才聚智平台功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服务站工作重点和未来工作方向。企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公司将以学会服务站为支点,依托学会专家力量和技术资源,加快人才和技术引进,提升企业发展速度。 学会将继续以建立服务站、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帮助企业纾难解困,以科技赋能产业,积极发挥人才科技资源和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供稿 吴昊撰稿)
  • 《辽宁化工》期刊入选技术期刊60强 9月13日,第二届全国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强榜在宁波发布,辽宁省化工学会主办的《辽宁化工》期刊入选技术期刊60强。本次“百强榜”评选活动由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主办单位代表、信息协会理事单位代表等100余人出席发布会。 会上,主办单位为上榜期刊颁发入选证书。期刊百强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信息协会秘书长刘宇就本届百强榜遴选工作作专题报告。他总结了上榜期刊的共性特点,并提出新的工作期望。《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现代化工》(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涂料工业》(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等四家优秀入选期刊代表作经验介绍。 《辽宁化工》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辽宁省化工学会主办、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综合性化工科技期刊,是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收集期刊,曾荣获“十三五”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先进信息单位称号。 (辽宁省化工学会供稿 张宏志撰稿)
  • 【全国科普日】辽宁省科普作家协会举办2023年全国科普日亲子研学活动 在第20个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9月16日,辽宁省科普作家协会在沈阳生命奥秘博物馆举办研学活动。 15组家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顺次参观展厅,借助当下最先进的生物塑化技术,学习生命科学原理,了解人体内部世界和脊椎动物生命演化过程。随后,孩子和家长们一起进入到科学实践环节——解剖鲫鱼,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鱼的内部结构,观察鱼的心脏跳动,体验生命的神奇和复杂。协会还向孩子们赠送了《探秘看见生物多样性》《生命奥秘丛书》等科普书籍。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科学的魅力,激发了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未来,协会将持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点燃儿童心中的科学梦想,助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辽宁省科普作家协会供稿 李莉撰稿、摄影)
  • 辽宁省科技馆组织参与“天宫课堂”第四讲全球直播并开展“地面课堂”活动 9月21日,辽宁省科技馆联动省内17家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单位,组织省内200余所小学、8万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四课的全球直播活动,并精心策划开展线下“地面课堂”。沈阳市浑南一中百名师生走进辽宁省科技馆,现场参加活动。 本次太空授课由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相互配合开展,并延续了“天地互动”模式。三位航天员老师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介绍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用精心准备的道具在轨演示了球形火焰、奇妙“乒乓球”、动量守恒和“又见陀螺”等实验,并讲解了背后的科学原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太空实验,让同学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宇航员们在外太空做实验的同时,科技馆里的同学们也跃跃欲试。授课直播结束后,同学们利用“天宫课堂”实验材料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地面对比实验和拓展延伸实验。辅导员老师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验和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们观察思考,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相关实验原理。这种天地同步模式的直观性和互动性给孩子们带来了震撼,也激发了他们巨大的求知探索兴趣。 科普逐梦太空,探索从未止步。今后,辽宁省科技馆将依托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优势,充分利用科普教育资源,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鼓励广大青少年探索未知、勇攀高峰,助推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辽宁省科技馆供稿 马晓鸥撰稿)
  • 沈阳浑南一中科学节启动仪式在辽宁省科技馆举行 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把现代科技馆体系高质量发展与深入推进馆校合作有机结合、统筹谋划,倾力打造中小学生校外第二课堂,9月21日,辽宁省科学技术馆与浑南一中达成馆校合作并在馆内举行科学节启动仪式。 馆校双方就合作内容的顺利开展和各自优势如何发挥进行了交流,并就未来在科学教育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达成一致。省科技馆馆长表示,馆校合作项目开展以来,省科技馆为300余所合作校、12万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课后科技教育服务,充分发挥了科普教育的社会职能;未来将进一步推进科普活动资源与浑南一中课堂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省科技馆的公共资源优势,为师生们提供更多科普服务,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掌握科学知识。 浑南一中师生代表在科技馆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四课的全球直播活动,并参观了科普展厅、科普特效影院等场馆。浑南一中校长表示,一定要把握此次馆校合作机遇,利用好科普共享资源和科技馆自主研发课程,加深校本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省科技馆将继续以馆校合作为依托,搭建学校和校外课堂的桥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各校共同推动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辽宁省科技馆供稿 刘海斌撰稿)
  • 省水产学会举办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研讨会 为加强海水鱼养殖技术交流与推广,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应用,9月15日,辽宁省水产学会联合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丹东综合试验站,在东港市举办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研讨会。来自全省科研院所及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人员、各示范区企业科技骨干、当地技术渔民等9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东港市有关领导介绍了东港海水养殖的发展现状,并着重介绍了东港积极围绕海洋优势而谋求的新突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部部长孙文涛表示,各单位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全面提升辽宁海水鱼养殖科技创新能力和养殖技术水平,促进辽宁渔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徐永江、北戴河中心实验站研究员王玉芬,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杨正勇,大连海洋大学教授王秀利等国内海水鱼类养殖技术专家,分别以《半滑舌鳎育种技术创新与种业发展》《海水鱼类工程化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牙鲆育种进展、苗种培育及健康养殖技术》《海水鱼产业发展与日本核废水排海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影响》《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及东港地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展望》为题作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围绕半滑舌鳎、红鳍东方鲀、牙鲆等辽宁省主要经济鱼类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新品种研发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对养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技术难题进行了解答,并探讨了海水鱼养殖的绿色发展方向。 会后,专家一行来到东港市黄土坎农场有限公司调研当地养殖情况,与海水养殖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并提供技术指导。 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带动辽宁沿海地区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辽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辽宁省水产学会供稿 李梦遥撰稿、摄影)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举行学会服务站授牌仪式 为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破解科技成果“获取难、转化难”的问题,9月15日,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在沈阳为大芈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嘉玉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康袤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尧博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举行学会服务站授牌仪式。 学会在上半年的调研活动中了解到,4家企业立项研发的“智能磁诱导无感肌群训练平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磁粒子检测及成像设备”“鼻科手术方向的三维重建和手术机器人导航”等“卡脖子”类技术产品,正处于研发瓶颈期。通过前期与企业的多次座谈,学会针对4家企业的不同需求,发动体育学、临床护理学、理工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并决定在4家企业设立学会服务站,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学科研发展。7月,学会与4家企业分别签订了服务站服务协议。 仪式现场,学会有关负责同志对学会服务站相关工作情况及未来工作计划进行详细介绍,并为4家企业颁发了学会服务站牌匾。4家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项目的最新研发进展。 未来,学会将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助推企业与相关领域专家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为省内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学会力量。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供稿 陶文静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