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眼里有光的人文科技学子
——在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党委副书记、校长 盛明科
(2025年9月17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4521名新同学的到来。望着你们朝气蓬勃的脸庞,看着你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发自内心地感到欣喜和期待。因为,又有一批种子将在人文科技学院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孕育希望。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工,向各位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和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就在9月3日,天安门广场见证了震撼人心的时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80年前,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之躯抵御外侮,步枪与草鞋撑起民族的脊梁;80年后,东风61高超音速导弹等诸多国之重器列阵亮相,见证着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科技强军的历史性跨越。相信大家,在收看阅兵仪式的时候,一定是深感震撼、倍感自豪。战士们坚定的眼神里闪耀着中国军人的忠诚、自信与力量之光。这启发了我今天的主题——做眼里有光的人文科技学子。
去年9月,我也在这里寄语同学们要有志气、有朝气、有才气、有大气。同学们,今天的你们是幸运的,放眼看去,中国的一切是崭新的,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人文科技学院也是旧貌换新颜。过去两年来,学校强力起跑、奋起直追,在教育教学管理诸多领域实施艰难而富有成效的改革,呈现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学校治理体系得到重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服务意识明显提升;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一体化改革初显成效,学校现有5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5门国家一流课程,拥有“长江学者”“芙蓉学者”等高层次人才60多人,每年引进众多青年博士让“后浪”奔涌,人文科技大讲坛国内外学术大家纷至沓来,走进校园,思想碰撞的火花点亮求知之路,学校的“朋友圈”越扩越大,影响力持续攀升……
所有的逆袭,都不是偶然,而是厚积薄发。诚然,发展中的人文科技学院历史欠账不少,底子薄、基础差的基本现实尚未完全改变,建设高水平的应用特色学院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奋起直追,终有一天,必将于无声处起惊雷,凤凰涅槃,实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新跨越。
印度诗人、文学家泰戈尔在《用生命影响生命》一诗中说过:“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这里,我借泰戈尔的这句话,向在座的你们,提三点希望:
希望你们的眼里有“信仰之光”。盛大的阅兵仪式充分展现了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团结。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中国。“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请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明确目标,坚定信念,这份内心的光芒会指引你穿越人生的迷雾,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希望你们的眼里有“善良之光”。2024年以来,中央媒体广泛报道了诸多感人至深、彰显时代精神的好人好事,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榜样人物既有徒手爬楼火场救女童的退役武警许亮,也有替牺牲战友尽孝37年的老兵李先南,更有扎根西北36年守护粮食安全的农技员杨志刚,他们以善行义举奉献青春、传递温暖。让我们保持心底最纯粹的善意,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及时的援手,一句真诚的问候,都可能成为温暖他人、甚至照亮他人走向成功的力量。
希望你们的眼里有“奋斗之光”。喷泉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有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没有退路,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贵在坚持。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一些人发出了“读大学还有用吗?”这样的疑问,也许同学们也有同样的迷茫。我想,不管如何“吐槽”,教育依然是我们翻身逆袭的有效途径。路遥的小说《人生》扉页上有着这么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大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它既能提供生存所需的“硬技能”,更能滋养决定人生高度的“软实力”。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人生最好的贵人,就是努力向上的自己。请相信自己的潜力,用行动去证明,用坚持去书写。
同学们,大学是新的起点,也是新的赛场。你们怀揣着梦想和信念来到人文科技学院,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人生不一定会赢,但一定不能输给从前的自己。每一天的进步,每一次的超越,都是对过去自己最好的告别,都是向未来自己最有力的进发。希望你们如航船般坚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希望你们如磐石般稳固,无论风吹雨打,都坚守内心的光明。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大学里,汲取动力,无畏前路,坚守目标,绽放知识、善良、勇气与坚持的所有美好,不仅照亮自己的前程,更温暖彼此的世界!
最后,祝愿大家学有所成、梦想花开。谢谢大家!